黄美榕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第四学段学生学会“写作”,即写记叙文应“表意明确,内容充实”。七年级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从写作现状来看,还存在记述平铺直叙、描写粗略空泛,以及人物形象干瘪、情感表达失真等问题。
学生作文水平与他们的心智发展和认知能力有关,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和训练。学生在写作时,所需资源若超过记忆资源,写作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写作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此时,教师可提供帮助,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写作提供超出他们认知负荷的“认知资源”,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写作任务。本文以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专题“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谈谈学习支架在七年级记叙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图表支架,理清层次
七年级学生大多缺少谋篇布局的能力,不能把握文章结构安排的规律,对事件的整合也缺少逻辑,经常“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为此,教师可根据记叙文的文体特征,结合单元写作训练主题,搭建两种图表支架,帮助学生拟定提纲,完成写作任务。如想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搭建线性结构模式的图表支架,从开篇如何点题,中间起因、经过、结果各写什么,采用何种记叙顺序、篇末如何点题、中间如何过渡等方面,引导学生列写作提纲;如想通过多件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搭建块状结构模式的图表支架,从开篇如何点题,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各写什么,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篇末如何点题、事件详略如何安排等,引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借助这两个图表支架,学生就能做到纲举目张、层次井然,作文就不会偏离中心。
二、问题支架,拓展思路
本专题中的写作实践三要求学生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课堂训练时,一學生迟迟不动笔,问其原因,说没思路。为了帮助他打开写作思路,笔者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1.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人是谁?(数学老师)
2.数学老师的外貌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为什么要写他,他身上的哪些品质让你折服?
4.他特别关心你,你与他之间发生过哪些故事?
5.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起因是什么?
6.经过是怎样的,你和老师的交往中有哪些语言和动作,他对你的关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7.事情最终是什么结果?
8.经过这件事,你为什么把他当偶像了?
回答完一系列问题,学生就有了思路,马上动笔写作了。实践证明,在写作过程中搭建系列的问题支架,可以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构思等方面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迅速整合写作思路,提高写作效率及质量。
三、范例支架,对照模仿
动作描写是记叙文中塑造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写作时,学生往往难以捕捉准确的动作及细节,不能运用恰当的动词呈现动作的次序和连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呢?可先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准确连贯的动词,记录活动过程。此时,可出示范例支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冬天捕鸟场景的系列动词。有了范例对照,学生可以仿写,能降低写作难度。如一学生是这样仿写钓鱼过程的:在河边铲出一块空地,支起折叠板凳,坐下后取出鱼竿,绑上鱼线,调准鱼漂,钩紧鱼食,扬竿甩出鱼钩后,耐心等待。过了一会儿,只见鱼漂迅速往下一沉,我一抬鱼竿,啊,鱼上来了!一条二指宽的小鲫鱼正在拼命挣扎,我左手抬高鱼竿,右手把鱼抓住,小心翼翼地取下鱼钩,把鱼放进水桶里。一系列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地再现了钓鱼的过程,读完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四、概念支架,明确内涵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因而外貌与神态也是不同的。但学生因搞不清概念,往往将外貌与神态混为一谈,尤其是描写眼睛和面部时。为此,笔者特意搭建了两个概念支架,方便学生区分:
1.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体型、衣着、姿态等体貌特征进行描写。
2.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神情,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且经常变化,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界定了概念,学生就能明白外貌描写侧重人物的体貌特征,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一般不掺入其他动作描写。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寿镜吾老先生,“高而瘦”——介绍他的体态,“须发花白”——介绍他的容貌,“戴着大眼镜”——介绍他的饰物,这些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属外貌描写。神态是人物内在心情的外在表现,会随着人物的心情变化而在脸上呈现相应的变化,是动态的。比如《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母亲一直都是“眼边儿红红的”“憔悴的脸”;当“我”同意她去北海看菊花时,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说很多话,甚至还笑了,这些行为发生了变化,还有动作,属神态描写!
五、提示支架,启发思考
七年级学生在记叙事件时往往过于简单,情节索然无味;描写人物时常常过于笼统,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合理建议,帮助学生走出迷雾,找到方向。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那天运动会比赛,我跌倒了,脚崴了,裤子也破了。老师、同学们很紧张,跟我说以后跑步要注意点。”这段文字过于简单,不生动,没有画面感,可给出如下提示:
1.那天运动会天气如何?你参加的是什么比赛?
2.为什么会跌倒?跌倒时是什么感受?跌倒后的情形是怎样的?
3.周边的人看到你跌倒,都有哪些反应?你又是如何站起来的?
4.老师和同学知道你跌倒后,各是什么反应,有哪些具体表现?
5.面对大家的关心,你是什么样的感受,体会到了什么?
在提示支架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就会把过程写得更具体、情节描绘得更生动。
总之,学习支架能帮助学生解决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当学生运用支架解决一类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撤掉相应支架,并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供更高标准的支架,以促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向更高的台阶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