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潇湘壮美如画

2021-01-19 15:07
林业与生态 2021年12期
关键词:油茶造林湖南

1950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单独设立省林业局。自此,一份以“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为使命的绿色事业深深扎根湖湘大地。

七十年沧海桑田,七十年辉煌巨变。

从遍布数百万公顷荒山荒地到湿地、森林和草原满目葱翠,从锄镐相传的绵远岁月到适地适树的电子时代,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竭泽而渔式生存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湖南林业已走过70年光辉历程。

70年来,一届又一届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引领着湖南林业事业不断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的制高点。70年来,一代又一代三湘林人,把青春奉献给深山原野,把热血挥洒在江河湖畔,在三湘大地上写满了绿色的诗行,绘就了湖南林业欣欣向荣的美好图景。70年来,一幅又一幅生态宏图在芙蓉国里打造出绿水青山的靓丽名片,为建设生态强省、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深厚的绿色底蕴。

国土绿化让翠色遍染潇湘

湖南省林业局成立之初,也是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之时。为支持国家基本建设,全省林业系统按计划生产木材的同时,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办场经营,有效地增加了后备资源,缓解了木材的供需矛盾。

1964年,全省第一次在桃江县实施飞播造林,大造人工杉木林,开创了林业历史的新纪元。同年,全省实行定地域地点、规划设计、经济扶助,组织群众造林和固定专人管理,兴办林业生产基地,实行基地办林场、林场管基地。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全省基地造林速度加快,造林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1973年全省造林面积9.52万公顷,1978年增加到14.66万公顷。在怀化市靖州县排牙山国有林场,有一片面积达60多公顷的整齐挺拔、高耸入云的水杉林,正植于这一时期,如今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产业最闪耀的一张名片。

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引下,湖南先后发布了《湖南省保护发展林业暂行条例》《关于放宽林业政策的几项规定》《关于发展林业生产几个问题的通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工程造林、义务植树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其中,义务植树正是从这一时期逐步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至今30多年,全省累计有9.27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义务植树46.02亿株。

1989年,是湖南林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湖南决定》,由此开启了湖南林业历史上一段战天斗地的燃情岁月。14个地州市和108个县市区闻风而动,层层签订“灭荒”责任书,级级立下造林“军令状”。千军万马鏖战山头,演绎出一个个精彩、壮观的场面:

汨罗县早在1984年就打响“灭荒战”,3年筹资500万元,投工360万个,将2万公顷荒山全部消灭,是名副其实的“全省灭荒第一市(县)”;攸县10万大军上山造林,苦战一个冬春,完成了3万多公顷荒山灭荒任务;安化县集中力量,以每年1.3万多公顷的进度人工造林,加上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成功摘下“荒山县”的帽子;沅陵县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级领导分片包干,全民上山战严寒、斗酷暑,用1年的时间消灭了历年造林剩下的难啃的5.2万公顷荒山……

1993年,全省99个山区县市的宜林荒山全部披上绿装,9个平湖县市的绿化达到了国家标准,“灭荒”攻坚战如期取得胜利,湖南成为继广东、福建之后的全国第三个消灭宜林荒山的省份。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湖南“全国荒山造林绿化先进省”光荣称号。

首战告捷,省委、省政府乘势而上,于1994年又作出《加速全面绿化,建设高效林业》的决定,要求各地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加大工业原料林、名特优新经济果木林的比重,加快楠竹、油茶、松、杉低产林的改造。省政府与各地(市、州)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签订了全面绿化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成立了造林绿化指挥部,各级人大每年视察,各级政府年年检查,乡镇以上领导干部人人办点。政策的鼓舞下,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县级和“千元山”“万元户”典型,靖县杨梅、江永香柚、慈利杜仲、湘西猕猴桃等都成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

数年鏖战,全省于1997年提前1年基本实现全面绿化的目标,共完成人工造林166万公顷,飞播造林38.1万公顷,封山育林335万公顷,在林业发展史上又树立了一座丰碑。

造林绿化永无止境。1999年,全省以衡阳、永州、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4 大片为主战场,向紫色页岩、石灰岩、钙质页岩山地等“三难地”宣战。4年多的艰苦奋战,通过炸山打穴、撩壕填土、背水浇灌,昔日的“红色沙漠”“紫色沙漠”“灰色沙漠”变成了一片片绿洲。全省共完成“三难地”改造44.78万公顷,为规划任务的92.89%,基本完成全省“三难地”改造任务。

星移斗转,春秋代序。进入21世纪,三湘大地上又飘扬起了退耕还林、长珠防护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血防等旗帜,这一大批国土绿化工程在三湘四水间如火如荼地展开,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国土安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退耕护林工程是湖南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工程,自2000年启动试点至今历时20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43.98万公顷,国家投资超过277亿元,惠及全省112个县市区。工程实施以来,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1个百分点,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310万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补助7596元;全省营造经济林8万公顷、楠竹10万公顷、油茶4.3万公顷、林下种草3.3万公顷、林药5.7万公顷。

湘西州是湖南退耕还林的主战场。20年时间里,湘西州共完成退耕还林28.01万公顷,由昔日“濯濯童山”蝶变为今日满目葱茏。《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数据表明,湘西州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物质量和生态效益价值量位居湖南省14个市州之首,生态效益总价值量192.21亿元/年,占全省的2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大力推进森林调优、湿地提质、城乡添绿,不断创新和深化义务植树,先后开展了森林城市建设、裸露山地复绿、绿色通道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等工程。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自2006年10月,长沙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第三个“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湖南各个市州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创森热潮。持续至今天,全省已有益阳、郴州等9个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张家界市通过国家森林城市标识试点,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纳入全国6大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湖南省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成为全国省级森林城市建设规格最高的两个省份之一。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市、区)通过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备案,20个县(市、区)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评审并颁布实施,8个县(市、区)正在开展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同创。

绿笔如椽绘丹青。70年间,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迹地更新1746.67万公顷,义务植树46亿余株。截至2019年底,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90%,活立木蓄积量达5.95亿立方米,娄底、长沙等5个城市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常德市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绿色已成为三湘大地最美丽的底色。

保护修复让生态根基永固

初冬时节的东洞庭湖,天高水阔。温暖的冬阳下,小天鹅在水面悠闲觅食、灰鹤从草丛里展翅飞出、小白额雁在洲滩缓缓散步,野鸬鹚、白琵鹭、反嘴鹬、白鹭等鸟类发出的鸣叫声此起彼伏。东洞庭湖是我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和觅食地。数据显示,11月初,已有超过2万只候鸟抵达东洞庭湖。

湿地面积达37.04万公顷的洞庭湖,是湖南的母亲湖,不但润泽着三湘大地,也影响着万里长江。为提高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湖南积极实施了一批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包括四水上游开展的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以洞庭湖为重点实施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退耕还湿工程等,极大地改善了洞庭湖区生态状况。现在洞庭湖越冬候鸟达24.7万只,现有麋鹿210余头、江豚120余头,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物种数量明显增加,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称赞洞庭湖是观鸟胜地。

70年来,湖南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使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生态强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林地方面,严格执行使用林地定额制度,实行林地规划、审批“一张图”管理,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守卫了1266.67万公顷林地红线。

在自然保护地方面,自1957年我省设立首个自然保护地——莽山景观保护区以来,共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584处,开展了南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有力保护了具有世界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资源。

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实施了公益林、天然林生态补偿项目,开展了森林禁伐减伐三年行动,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效提升了森林资源的总量和质量。

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严格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旗舰物种及其生境,全省现有脊椎野生动物1007种,其中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分别有18种、92种;有维管束植物6137种(含变种),其中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别有13种、43种。积极开展候鸟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千年鸟道”上聚众猎捕候鸟的陈年陋习得以根除,每年从湖南过境的候鸟规模达数百万只。禁食野生动物工作积极有为,在全国率先推进禁食野生动物系列工作,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得到有力遏制。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位于湘中偏西的隆回县,境内有石灰岩丘陵山岗78867公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隆回林业人紧盯石山造林这块硬骨头,不断探索石山造林先锋树种、不断摸索适合的造林模式、不断攻克造林技术难关,硬是把2万多公顷石山改造为绿色林海。如今,怪石嶙峋的巖石山上,柏木林郁郁葱葱,丝毫看不出曾经荒芜的影子。

近年来,湖南稳步提升“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态承载力,根据湖南生态实际,坚持带、点、线、面、片协调并进,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在生态强省建设的征程中谱写着精彩的篇章。

在带上构建了“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态涵养带。近年来,湖南林业积极开展洞庭湖湿地生态治理,累计清退欧美黑杨2.18万公顷,修复清理迹地及洲滩、岸线2.15万公顷,妥善处理湖区矮围、芦苇等问题,完成“四水”流域退耕还林还湿面积2066.67公顷,GEF项目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估为中国唯一优秀项目。

在点上推进了长株潭生态绿心修复,积极开展违规违建项目整治,完成“裸露山地”造林274.53公顷,绿心地区北斗巡护系统加快建设。

在线上推进了生态廊道建设,编制了省级生态廊道建设总体规划,在长江岸线湖南段等地开展了省级生态廊道建设试点,省、市、县三级生态廊道建设布局初步形成。2020年,全省启动了10条示范型省级生态廊道建设。

在片上推进了生态脆弱区修复,累计退耕还林143.98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在32个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市、区)完成人工造林5.18万公顷、封山育林9.67万公顷,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生态扶贫让青山永续惠民

霜降前后,正是湖南各地油茶成熟的时候,全省多地呈现出了一派油茶丰收采摘忙的景象。在浏阳市镇头镇一连片6000多公顷的油茶林,村民们一大早就穿上套鞋、背上箩筐上山忙碌起来,不一会一筐筐青里透红的油茶果就堆起来了。

多年来,湖南油茶产业发展持续领跑全国。全省形成了衡阳、永州等7个区域油茶产业集群,着力发展了永州伊园等油茶产业示范园、常宁等48个国家油茶重点县,培育了中国驰名商标9个。截至2019年底,全省油茶林总面积达141.89万公顷,茶油年产量23.6万吨,年产值505.8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一连串令人引以为豪的数字背后,是众多林农土地入股分红、就近务工增收、林下种养致富的幸福笑容。在桃源县剪市镇双龙村富硒油茶基地,油茶种植吸纳了全镇近800名贫困户参与,创造了近60个就业岗位,有的村民每月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到近3000元的收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业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推动林业生产从木材采伐向生态惠民转型,大力发展油茶、竹木、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千亿产业,切实增强了广大林农的获得感、幸福感。

湖南是竹资源大省。全省竹类品种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竹林面积达109.27万公顷,立竹株数33.35亿根。近10年来,湖南竹产业产值从2009年的仅80多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23亿元,保持着年均两位数的增幅,形成了20多个大类、1500多个规格品种的竹产业加工体系,部分产品引领全国市场,如竹凉席全国市场占有率约45%,重组竹材全国市场占有率约30%,竹滑板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一次性竹筷、竹西餐具、竹工艺品等远销东南亚和欧美20多个国家,年出口额约4亿美元。

湖南山水灵秀,有着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1982年建立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更是以全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的领先优势带动全省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全省已打造了一批精品森林旅游地、森林旅游线路和森林康养基地。2019年全省森林旅游接待游客1.85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200亿元,直接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间接带动200多万林农致富奔小康。

林下可掘“金”。全省累计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6家(為全国最多省份),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51家,全省共有林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7704个,合作经营林地面积226.43万公顷。2019年,全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达412亿元。靖州的茯苓、新宁铁皮石斛、新化黄精等产品渐成规模,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长期以来,湖南林业发展心系林区林农,依托行业优势开展林业扶贫。近年来,累计争取中央生态护林员指标3.58万名,带动约10万人直接脱贫;累计整合项目资金、生态补偿资金128亿元投向贫困地区,贫困林农工资性收入、劳务性收入、补偿性收入得到增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日的湖湘大地,青山妩媚多姿,河流清秀灵动,山林的活力释放无限生机,广大林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家园美丽、生活富足的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猜你喜欢
油茶造林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