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勇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不但可以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平台。《中小学劳动技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明确指出: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应以项目为引领,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需求、设计、制作、评价等活动环节。本文就项目教学法在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互相交流与促进。
一、项目教学法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习得知识的,而是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再由学生围绕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并完成项目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师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科项目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发挥主体性,有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项目教学的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策略
1. 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
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也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趣味性强、启发性好、难度适中的问题,使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和自己的学习任务,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劳动技术课的内容多样,包含多种技术类别,而项目教学的主要流程是基本一致的,可以将其归纳为“产生需求—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实用工具—加工制作—评价改进”。例如,在制作类学习内容(如制作花瓶、制作香袋等)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用某种材料制作目标成品”,学习任务可以设置为“了解并掌握简单的制作方法和技艺,认识制作的意义与作用等”。教学流程也可根据上文所述步骤进行设计。
2. 引出教学主题,设计学习项目
劳动技术的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就降低了课程导入的难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串联在一起,快速导入新课。例如,在“制作香袋”教学中,笔者播放歌曲《端阳》,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再引出“香袋”这一物品的节庆意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课堂导入。随后,再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活动项目——制作香袋,并向学生发放项目设计卡片(见表1),鼓励学生去思考本節课所需材料、采用哪些手工技巧、设计怎样的制作方案等。在这样的项目设计中,学生经历了“产生需求(节日需要)—设计方案(香袋制作)—选择材料(布匹、香料、丝线等)”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也得到有效提升。
3. 总结制作要点,体验制作过程
制作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做的不是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该怎样制作,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定制作步骤,形成“制作流程”这个概念。通过开展劳动技术教学,学生有丰富的制作经验,他们在看到要制作出的成品(如香袋、花篮等)时,就能够自发地构思制作过程,说出很多制作环节。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有遗漏的制作环节用语言、实物启发学生思考,并把完整的制作流程呈现到黑板上或大屏幕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掌握制作流程。
动手制作是劳动技术课的核心环节。教师除了带领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制作外,还应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想法付诸实践,得出最简便、最牢固的制作方法。例如,学生在制作香袋材料上有很多选择,既能使用尼龙线、棉线、纱线,又能使用玻璃丝等特殊材料,不同的材料不仅仅是视觉效果的差异,也有多种用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多试验、多动手,用不同的材料来完成作品。
4. 展示制作成果,评价制作过程
初中生大多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与夸赞。在学生完成作品制作以后,教师可组织作品展示环节,并由设计者说出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品造型考虑了哪些方面;作品设计是否有所改进;制作过程运用了哪些技巧;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启发学生畅谈自己的构思,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评价,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三、结语
项目教学法为初中劳动技术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流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晏阳初中学)
责任编辑:闵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