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作为基层教学研究管理人员,笔者深刻感受到,教育领域近两年颁布的文件,多数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育人目标上,把“劳”加进了教育方针,重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我们欢喜鼓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基层研究人员方向清、路线明、信心足。
一、对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思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劳动教育是怎样的关系?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的重要组成,因过于强调技能被一定程度边缘化。文件重新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二者地位不同、功能不同,但内容和实施方式彼此融合、包容,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指向“德智体美劳”五育目标。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实施重点上指出,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在联系中寻找研究的切口,在比较中寻找实施的策略。我们确定了思路:推进项目实践,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有效融合——聚焦“知行合一”理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为切入点确定项目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有效融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既探究又劳动,既体验实践又出力流汗,最终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目标。
二、建构项目活动课程实施模式,实现知行合一
通过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一核四步”的项目活动课堂模式。“一核”即以知行合一为核心,“四步”即任务发布、自主探究、劳动实践、成果公开。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提出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任务。这个任务不仅需要让学生有极高的带入感,还要是开放式的,可以引发学生思考的、有价值的,可探究、可劳作、可物化的。好的任务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多维度的探索空间,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又能提纲挈领地引导其持续思考、主动实践。围绕核心驱动任务,学生寻求相关联动知识,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信息搜索和筛选,确定解决任务的基本方式,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与探究,对最初的问题形成深入了解和认知,取得成果,感受劳动实践的幸福和愉悦。
通过研究总结,我们探索出不同类型的项目活动。从内容上,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类、生产劳动类、服务性劳动类项目活动,如“早餐我承包”“探秘吸管飞行器”“我做校园垃圾分类志愿者”等;从探究劳动的时间上,分为单课时实施的小微项目活动与多课时联动的综合项目活动;从学习方式上,分为技能式项目活动与探究式项目活动。
三、探索项目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路径,实现课程育人
1. 项目一:“五自”劳动周
劳动周,学校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如何落实每一个学生的劳动实践,确保学生劳动有效果?经五路小学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将学校劳动岗位进行网格化划分,然后自主申报,积极认领劳动岗位,协商形成《劳动纪律公约》,动手准备劳动工具,多途径学习劳动技术,形成学生自主规划劳动岗位、自主认领劳动项目、自主协商劳动纪律、自主准备劳动工具、自主学习劳动技术的“五自”劳动教育体验的闭环。自主机制有效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唤醒了学生体内“爱劳动”的基因。
2. 项目二:我们的民俗
依托“民俗文化”为载体,南上山街小学建构了“三育”实践课程体系:“工艺育巧”——以工艺制作精炼劳动技能;“节庆育情”——以节庆文化积淀劳动情感;“民生育本”——以民风民情涵养劳动品格。在“三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中,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相连,即“工艺育巧”以学校为主导,基于兴趣、能力、意志品质的培养,综合开展劳动实践;“节庆育情”以家庭为基础,基于成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持续性开展劳动实践;“民生育本”以社会为依托,基于公民的培养,开放性开展劳动实践。
3. 项目三:“小专家”研究
依托山东省农科院等专业支持,舜玉小学在校园内开办“少年农科院”,在校外农业基地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了校内外“劳动实践+科技研究”一体化的实践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进行探究性劳动,不仅丰富了学习方式、劳动路径,更培養了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比如,课题“无土栽培的秘密”以土壤的研究为切入点,学生采集普通土壤、基质等样本开展对比研究,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现代劳动技术的重要意义。这样的项目突破了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在田间地头感受劳动辛劳的体验,还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创生的劳动成果引导学生参与研究现代农业,人人争当“小专家”,进而激发学生研究先进劳动技术的热情与欲望,奠定了学生内驱力的情感基调,增强了他们对劳动价值的体认。
4. 项目四:田间课堂
依托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开心农场”。秀山小学的“开心农场”将课堂知识融入田间实践,跨学科进行课程内容的统整,形成“循着节气来劳作”的田间课堂。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大模块为内容,让学生在田间实践,系统地将课堂学科学习与校园农场的田间课堂无缝对接。根据不同时令,学生在“种植园”里种下黄瓜、丝瓜、白菜、萝卜等多种蔬菜;在“饲养园”里喂养兔子、白鹅、鸽子等。通过种养植、养护、收获、分享,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他们爱观察,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劳动、实践中遇到种种问题,能试着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自然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田间地头成为滋养学生身体和心灵的新课堂。
四、创新实践活动研究机制,实现全面育人
1. 动态的合伙人导师机制
我区综合实践(劳动)教师以兼职教师居多,动态的合伙人导师机制则将师资短板变为长项。动态的合伙人模式,即组建多学科教研团队,各学科教师可以围绕同一个活动深度合作、研讨,发挥专业特长和指导优势。例如:围绕“地瓜的种植”这一主题,科学老师可结合“植物的分身术”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瓜、土豆、大蒜、蔷薇、绿萝等的繁殖方式;数学老师则带领大家测量土地,并根据土垄间距确定土垄的数量,借助植树问题计算所需要的地瓜苗;劳动技能指导老师则可根据测量结果,带领学生土地画线、拉线定高,讨论整地培垄的方案,最后完成栽种。
2.“家庭合约”项目责任机制
在家庭劳动实践活动推进过程中,育秀小学通过制订家庭和学校的“劳动合约”,明确家校双方在学生劳动教育中各自应履行的义务,以合约的签订,落实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督促家长履行合约,兑现承诺,从而充分保障居家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与推进。
3. 区域综合推进机制
区域内搭建五个支柱,协同推进:(1)成立主题项目组,30所学校自愿加入作为成员校,分不同专题进行先行先试。(2)组建市中综合实践活动首席教师团队,攻坚克难解决重点问题。(3)建构“区级统筹+集团协作+校本研修”的三位一体研究体系,作为课程有效开展的保障。(4)创建区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示范校,创新不同学段内容、途径和方式,凝练或打造学校教育特色和品牌。(5)创建社区、社会大课堂,签约博物馆、档案馆等,在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建立我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以项目实践有效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了学校育人模式的创新,建构起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的场域。聚焦知行合一,通过项目推进,实现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