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能
【摘 要】“笔算式口算”是学生做口算题时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有违口算该有的教学价值,需要慎对。学生喜欢“笔算式口算”,跟教材的编排、师生的心理等有关。口算教学,新授课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练习要关注形式,加强引导;测评要合理开展,注重激励。
【关键词】笔算式的口算;口算;心算;思维
一、口算的育人价值
所谓“笔算式口算”,就是用笔算的思路来进行口算。如口算56-17,想:个位上的数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16-7得9;十位上还剩4,4减1得3;合起来结果是39。这样的口算方法,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正确率高,师生都喜欢。
然而,笔者认为,“笔算式口算”有违口算该有的育人价值,大家需要谨慎对待。
为什么这样说?且看口算的定义和相关论述。
口算:边心算边说出运算结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口算:不借助工具、不用竖式的计算。凡是耳听题目口答结果或是看着题目说出结果的计算方法叫口算。口算也叫“心算”或“暗算”。——《算术辞典》
心算是“用脑子去算”而不是“在脑子里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口算的育人价值究竟是什么?笔者以56-17的口算为例进行解释。
首先,没有计算器,不能列竖式(或没学过竖式),学生只能在心里(即头脑中)快速地盘算如何得出结果,56-10-7,56-7-10,56-16-1,57-17-1等,某一种方法就会在学生头脑中萌发。面对实际问题有机会采用个性化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在分享他人方法时有机会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口算对于思维培养的价值之一——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其次,上述任何一种口算算法,计算时学生都要经历较复杂的心智活动。如最普通的方法56-10-7,学生的头脑中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先将17拆成10和7,因为56减10,减数是整十数,算起来比较简单,可得到46(此时要将46储存在头脑中);减了10后,还少减7,所以要再减7(既要考虑到少减,还要能够将储存的46调出来再去减);46减7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要退位减……上述过程,学生要将56-17的计算分割成多个小过程,要将各种信息在头腦中进行合理的拆分、拼组等,并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步骤,口头报出正确结果。正是在这样的心智活动中,口算的另一个价值就无声地体现了——锤炼学生的判断力、注意力、瞬间记忆力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对口算的价值有明确的表述:“口算就是心算,它基于个人对数的基本性质和算术运算的理解,它为个性化、多样化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心算不是笔算的台阶,而是一种不同的训练,是课程中独立的部分。”教师在真正理解了口算的价值后就会明白,平时教学中,若主动要求或放任学生一味地使用“笔算式口算”,那就把口算的重要价值给丢了——因为“笔算式口算”只是按照笔算的操作程序,机械地、程式化地得出计算结果,其过程是不太需要动脑费神的,明显缺少促进人思维发展、能力提升的“营养成分”。
二、“笔算式口算”产生的原因
“笔算式口算”大行其道,从字面意思可见,原因就是受笔算方法的强烈影响。
我们知道,教学一个计算内容,教材一般都是先教口算,再教笔算(因为口算的某种算法,往往就是笔算的算理,所以有“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一说)。可一旦教了笔算之后,教师往往会对笔算进行强化训练,使得学生对笔算的操作程序非常熟练。这时若回过头来再做那些口算题,学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采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口算,而不再愿意用其他的算法了(其他方法需要动脑思考,都比不上笔算方法那样简单)。
小学绝大部分计算内容,教材都是这样编排的。如:一年级时教学“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如36-8)”;二年级时教学“列竖式计算”,学生一旦列竖式熟练了,再口算这种题目,就只喜欢用笔算的方法了;三年级时教学“口算乘法”,计算14×3的方法可以是10×3加4×3,也可以是4×3加10×3,可一旦教了竖式计算并反复练习后,对于十位先乘的口算方法,学生就自动屏蔽掉了。
倘若教材因为其他的考量,把笔算编在了口算的前面,那情况就更加严重了。如人教版教材在二年级教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却在三年级再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于是,在教学时哪怕教师再怎么费尽心思地进行引导,也改变不了学生用笔算思路来进行口算的“强烈爱好”。
所以,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导致“笔算式口算”大量出现的直接因素。(随想:以前的教材,曾有100以内的加减法只教口算不教笔算的编排,如此,“笔算式口算”还会出现吗?口算的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当然,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有意纵容”也是导致“笔算式口算”出现的重要因素。可能很多教师心里都有这样的想法:算对就好,怎么算关系并不大。甚至有教师这样想:就让学生用笔算式口算吧,能提高正确率,那是多好的事啊!
三、改进策略
那么,怎么教口算才能让学生少用“笔算式口算”,并充分展现出口算应有的教学价值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口算新授,要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在教学任何一个口算内容时,教师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该内容的价值所在,要跳出“教口算是为教笔算做准备,教与不教都无所谓”的狭隘认识,要站在“口算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高度,高质量地备好口算课、上好口算课。
重点可做好两件事:
一是提倡“方法多样化”。课中要放大“方法多样化”的过程,让学生想得到、看得懂不同的口算方法,愿意求新求异去思考和创造,这样学生既能掌握口算方法,又能锤炼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
另外,从“方法多样化”到“方法优化”的过程也应适当拉长,要让学生在思维深刻发生中去真正悟到优化的方法。
二是重视“算法的口述”。教学时不能只求答案,要多让学生把自己想得到的或者看得懂的口算方法,用口头语言表述清楚。能看著题目准确、流畅地表述口算的过程,观察力、记忆力就可得到有效训练。
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口算编排在了笔算之后进行教学(如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师就应该明晰这个口算内容的教学目标——此时再教,价值何在?
(二)口算练习,要关注形式,加强引导
教师组织开展口算练习,主要有两种形式:看着题目写出得数,看着题目口答得数。这两种口算形式都叫“视算”。
看着题目写出得数,作业本上、口算练习册上,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练习起来简单,校对或批改也比较容易。但不难想象,看着题目写出得数,很容易“助推”学生采用“笔算式口算”。如口算45+38,要写下得数,学生就会先算5+8=13,在得数处写好3,再来计算十位。所以,让学生看着题目写出得数,若教师不提出答题方式上的要求,不作方法上的指导,那么学生实际上只是在换种形式练笔算而已。
看着题目口答得数,多用于课堂练习,如呈现口算卡片或屏幕上打出口算题目,让学生看着题目举手抢答,或以“开小火车”的方式回答。这样学生开展心算的机会会更多一些。相比之下,其效果好于看着题目写出得数。教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位学生不滥竽充数地参与口算,如何引导学生灵活地进行口算。
以上两种视算的形式,对思维的要求都不高——日常生活中要用到口算时,我们往往是根据听到(而非看到)的几个数据,通过大脑思考后再以口头形式表达出来。所以,视算时将数据呈现给学生,本质上已是降低了思维的要求。
根据听到的数据在心里进行口算,这就叫“听算”,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笔算式口算”的一种练习形式。用过的教师,一定会感受到它的功效。
根据以上分析,关于口算练习,也提两点建议:
一是多用有效的形式。平时尽可能多开展看着题目口答得数的视算活动,合理把握视算的时间,要“迫使”学生用脑子灵活地算出答案。视算时,要想办法促使每个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视算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听算的形式,如练习时,先呈现大部分视算题,最后呈现几道听算题,或者有时干脆组织专项的听算练习。
二是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口答视算题时,可随机抽问学生,让学生说说思路,引导其他学生理解、接受别人的好方法。如果采用的是看着题目写出得数这种视算形式,可要求完整地写出答案(从高位写起),而不能用笔算的思路从低位写起。在最初开展听算训练时,难度不要大,题量少一点,数据简单一点,随着学生的逐步适应再加大练习量,加强练习难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听算时真正地“用脑”算。
(三)口算测评,要合理开展,注重激励
“运算速度保证高效思维”,中国数学双基教育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计算,不仅要算得对,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这是对教师开展口算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引。因此,口算教学之后,开展针对性的口算测评活动就很有必要——检验学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笔者曾连续多年在学校组织“口算达标测试”,收到显著效果。具体形式为:每学期结束前,集中开展一次测评活动,一、二、三年级学生全体参加;测评卷提前由教导处精心准备,一页A4纸,80道视算,20道听算;视算给时3分钟(题目能做多少是多少),时间到后马上做听算,听算用录音播放,播完听算即收卷;最后集中批卷,根据学校制定的标准评出达标的学生及班级(基本上都能达标),学生个人根据得分高低再评出“口算小能手”(约半数以上能获此称号)。如此做法,既有保底要求(达标),又有激励措施(评优),师生均能接受且重视,几年的坚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数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广受域内学校好评及模仿。
给意欲开展口算测评的学校和教师两点建议:一是要根据“课标”要求制定一定的标准(“课标”所提只是保底要求,建议教育发达地区可以略高些),便于师生有目标地开展练习,避免无上限地追求速度。二是要加强激励,集中测评后(包括平时),给学生颁些荣誉称号、发些小奖品,让更多的学生有练习口算的积极性和成功感,因为练口算的确是很辛苦而枯燥的事。
口算,看似是数学教学中最常见、最简单的内容,但实际上却颇有内涵,无论是其教学还是评价,都很不容易,值得深入实践和研究。
四、后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提出的少用“笔算式口算”,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计算难度的提高,如小数加减法、小数乘除法等,其口算思路与笔算思路会趋于一致,遇到口算,“笔算式”思考也顺理成章。而至成年后,人们遇到口算的情况,往往更喜欢用“笔算式的口算”,因为其“方法简单”,不用太耗脑神。如此说来,我们费心费力地教口算,不就意义不大了吗?不,这反过来说明一个重要的道理——低年级口算教学时,我们应当努力让学生借口算练思维、练能力。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