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傅泉
摘 要 在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涌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教学质量。目标式教学属于新型教学方式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诸多学科,获得了广大师生一致好评。其特点在于通过情景设置、组织活动等相关流程提高教学效果,作为体育老师在应用该方法时,应结合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置教学方案。
关键词 小学体育 目标式教学 策略
在目前目标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年龄段、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老师要不断分析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教学方案,以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为基点,积极开展“目标式教学法”,达成预期教学效果。
一、小学体育开展“目标式教学”意义
(一)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习阶段的不同制定与学生年龄段相匹配体育需求,有助于老师明确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继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此才能更加符合当前小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不断提高。
(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按照新课程指导思想,体育老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目标式教学有助于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在交流之中内向学生也变得更加积极和开阔,实现全面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目标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一)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老师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客观情况,不能够脱离实际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如此有利于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积极地参与到具有趣味性实践活动中,有助于逐步培养对体育课程的喜爱。比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老师需要向同学详细讲解在运球过程中的技术要领,接下来就需要开展基础动作示范。然后,请出运球优秀者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具体的细节,然后由其他的同学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错误。如果没有,那么就通过小组划分的方法开展运球比赛。表现优异的小组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至于失误较多的小组要接受小小的“惩罚”。
(二)科学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动力。此外,在教学中作为老师,还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制定出相应的计划,以便于能够更好地提升学习效率。目标的定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其他的学科教学计划,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为了能够让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锻炼,积极开展分层教学目标的设置,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提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开展较为简单的训练,对于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较优秀的学生可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掌握难度更大的运动能力与技巧。
(三)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应用目标分析法还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该阶段年龄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是有着天生的好奇心,而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能有效保持教学上的新鲜度持续提升兴趣,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求,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到体育知识在人生成长中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并通过亲自参与提高了身体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将教材与生活实际进行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小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向同学讲解障碍跑项目时,在了解了基本概念以及规则后,还要向学生讲解相关技巧。但为了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掌握该项目的知识,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辅助器材作为训练过程中的障碍物,如此有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排球项目时,如果老师反复要求学生不断地进行垫球,势必会使学生对该项目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就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模式开展练习。
(四)改变教学评价观念
评价对于教学活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积极更新观念,要重视全过程的实践程度和反馈。教学目标的制定不仅需要具备科学性,还需要注重全面性。而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心理生理发展需求,采用科学的综合评价标准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需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在开展教学期间,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如此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从而让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体育教學水平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康.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65):121-122.
[2]周海燕.“目标式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8(16):69-70.
[3]邱添添.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8(49):130.
[4]阮鹏岳.浅议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7(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