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群众文学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2021-01-18 22:55何鑫洁
牡丹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

何鑫洁

基层群众文学作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在文学事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群众文学进一步创新发展,不仅是繁荣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群文工作者的使命与职责。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学创作应当充分体现时代内涵,积极创新形式和内容,实现创作广度和深度的双提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立足时代,发挥群众文学创作的社会功用

群众文学创作的本质是回应时代呼唤,表达人民心声,发挥鼓舞、启迪、教化、引领的社会功用,因而需要扎根时代、贴近人民生活,以文艺精品温润心灵、启迪心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创作充分反映了一个时代人民的生产活动、精神风貌,文学需要人民提供丰富素材,人民同样需要文学作品去滋养心灵,基层群众文学与广大人民就是源与流、根与本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就是要求创作者立足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深入思考人民所求所需,用精品文艺回答时代之问,交出满意的答卷。

创新发展是群众文学创作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社会日新月异,如果创作不能反映时代发展变化,终将被时代浪潮湮没;人民千人千面,若简单以脸谱化之,又如何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对于创作者而言,作品中的浓烈情感往往是点睛之笔,可赋予作品灵气,引发读者共鸣。一旦缺少情感,作品便失去了灵魂。文学创作有所加工提炼,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创作者只是其中的書写者、记录者,广大人民才是亲历者,人民创造的精彩生活才是诞生文学作品的沃土。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基层,收集那些司空见惯却又被人忽略的平凡之事,以文学形式完整呈现出来,引起读者共鸣。

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是经创作者理解加工后创造的新产物,不可避免地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而需要创作者坚定文化自信,保持理论清醒和思想定力,坚持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表述为指导,不仅进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创作,还应该立足现实社会,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号召力,给予读者思想启迪,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用明德引领社会风尚。

爱国精神是基层文学作品最鲜明的底色,也是不会过时的永恒主题,在不同时代都能重温。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伟大事业诞生奋勇拼搏的伟大精神,涌现无数时代先驱、英雄楷模,为新时代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创作者需要深刻阐释、尽心传扬的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

不同时代与文学创作相互成就。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产物,文学作品是对一个时代生活的投射反映,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必将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潮流,发挥文学的社会功用应该成为每个基层创作者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二、锤炼作品,体现群众文学创作的美学价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美感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文学语言类型广泛,或典雅或通俗,或浓烈或平淡,或阳刚或婉约,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这些都代表着创作者的行文习惯,并无高下之分,都能体现出特定的美学价值。关键是创作者要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带给读者美的享受。语言还应建立在人物形象之上,体现为什么人说什么话,一旦语言与人物形象相背离,令读者感到距离感,再绚烂的语言技巧都将无济于事。语言的张弛有度既考验创作者的功力,也将成为文章锦上添花的一大利器。

语言的美感往往与联想密不可分,想象力能够为作品插上一双翅膀。徐志摩的抒情诗《沙扬娜拉》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句,将低头与水莲花结合起来,言语中尽显日本女性的柔媚之态,短短数语,胜似千言。毕飞宇的小说《玉米》中,玉米“找了”一个飞行员,村子里的人对于飞行员和飞机的想象瑰丽新奇,在虚与实之间变化跳跃,往往令人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联想让作品富于变幻,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与生动性。

语言的美学创造还体现在精雕细琢之上。基层群众文学创作往往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欠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精品,无法切实满足人民更高精神层次的追求。在快餐式文化盛行的今天,人们习惯用打字代替手写,用锤炼一篇文章的时间完成几篇文章,日更一万字不在话下,百万字的鸿篇巨制比比皆是,但是却忽略了对作品最重要的一件事——精雕细琢。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些文人墨客的经历证明,好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反复打磨锤炼过的文章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而成为历久弥新的经世之作。

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创作态度对于美学价值的形成尤为重要。创作不能成为一种消遣和娱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心怀崇敬,创作有筋骨、有血肉的鲜明形象,书写人文力量、绽放人性光辉。群众文学创作往往无法在创作之初就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唯有沉淀下去,不断积累打磨,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才能完成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得到受众的欣赏认同,而这一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必不可少。

三、博采众长,创新群众文学创作的内涵形式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创作亦然,必须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相应变化。新时代基层文学创作需要博采众长,在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发展和创新突破。

“文似看山不喜平”,不平之处就是跌宕起伏的情节。群众文学作品除了新奇的立意、精湛的文笔,还应该具备环环相扣的情节,这些缺一不可。情节的设定忌千篇一律。人物的际遇与命运、事物发展的轨迹与归途不尽相同,体现到作品上便增加了多重变化,加上适当的留白、回忆、设疑,更能给作品增加不少的差异,避免落入俗套,带给读者新奇的观感。

近年来的网络文学、韩剧等文化形式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上百集的故事、百万字的篇幅仍能吸引人接连不断地看下去,原因在于情节引人入胜,情节的密度高,步步为营,情节的落差大,跌宕起伏,情节的黏度强,环环相扣,观之令人欲罢不能。群众文学创作也应该加强情节的锤炼,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吸收不同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借鉴不同文学形式对于情节的塑造方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文学创作从来没有固定形式,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散文、诗歌、小说文体不同,但并非是完全割裂的,写散文时可以学习诗意语言、小说情节、故事设计,同样亦然,各种文体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成就。文中不同元素的碰撞也能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生活中的别样风景、电影里的精彩画面,都将给文学创作注入新的元素。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基层群众文学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微小说、短视频兴起,人们往往倾向于更加快速便捷的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成为广受追捧的阅读新方式,而大部头的纯文学巨作渐渐脱离这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对此,创作者应避免文章空洞,减少辞藻堆砌,做到短小精悍、言之有物,适当尝试微小说等创作形式,并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结合,实现基层群众文学创作新发展。

四、结语

基层群众文学根植广袤文化沃土,形式贴合人民需求,内容反映生活本质底蕴,有丰富可待挖掘的资源,是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创新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群众文学的创造力、影响力,满足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实现以文化人的独特功用,经受住多重考验,成就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基层文学作品。

(天津市津南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梅卓文学创作论
我们需要文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