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习惯
我们在批改试卷的时候常常会见到这些现象:漏题,不注意单位换算,有的甚至没有理解到题意,或者是看到大面积文字,干脆不动笔的现象。这种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读题习惯没有养成,特别是现在数学也开始考核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解决问题出现文字特别多,很多孩子没有办法在题目中发现信息进行解问题。所以在进入小学后,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该重视孩子读题习惯的培养。
一、指读习惯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
低年级孩子口眼协调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读题时,一定要用手指读,调用手眼口三者,多种感官相结合,一字一句地读题。在这个阶段,孩子读题尤其容易漏掉序号,如果我们老师也不重视,孩子后期就特别容易漏题。所以读题时一个字也不漏,一个符号也不遗失是小学低段的目标。四年级上册一次遇到一个画图的题目“画一个比平角小50°的角”,有个孩子画了一个40°的角,我左思右想也没明白。就找了孩子说给我听,她说“题目要求画比50°小的角,我就画了40°的角。”我当时一听,瞬间觉得这个题目怎么读的呀!于是,我让她把题目读给我听一次,她读的是:“画一个比50°小的角。”不仅将“平角”漏掉,还将“50°”和“小”这个词换了位置,造成整个题目的错误。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孩子,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就是孩子在低段学习时,对指读题目不上心。所以,低年级指读题目不仅老师要大力提倡,还要与家长联系,引起家长的重视,这样孩子才能保证不打折扣的做到,做好。
二、圈画重点,理解重点词
从学生入校,上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每一次的读题,开始的教读,我会用夸张的语气教孩子读出重点词,让孩子感知我要强调的是什么,从而找出重点词,分析重点词。如:一(1)班男生30人,女生15人,一(2)班比一(1)班多4人,一(1)班和一(2)班各有多少人?一年级学习这个解决问题时,我会把“各”这个词读得特别重,并且让孩子们圈出这个词,理解这个词表示的含义是:“一(1)班有多少人?一(2)班有多少人?”以免有的孩子看到“和”就做加法。低年级将这个词理解清楚,到了四年级下册学习平移时“ 分别向上平移3格,向左平移8格”时,学生就能准确的理解成“将向上平移3格,将 (原图)向左平移8格。”四年级下册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后,只要看到有两个量,孩子们就直觉反应是鸡兔同笼问题。“王老师带了500元钱,买了60副三角板和一些圆规,三角板5元一副,圆规4元一个,买了多少个圆规?”在这道题中“一些圆规”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信息,但是提示了前面的60只是三角板的数量,这个重点词只要一圈画出来,就能避免部分孩子使用把这道题当成鸡兔同笼来解决。
三、将题目读完整,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后,经常会有这样的题目“123×45,积是( )位数,875×76,积是( )位数。”这道题目,一定要将题目读完整,有部分习惯不好的孩子总是读一半就开始计算,结果等算完了,可能有的发现只是写积的位数,但是会浪费时间,而一部分孩子就是直接将积写进了括号。如一年级学习左右,“文具盒在课桌的( )面,在数学书的( )面。”这道题很多孩子读不懂,因为题目省略了一个主语,孩子年龄比较小,所以我帮孩子分析理解,让他们知道“文具盒”在课桌的( )面,“文具盒”在數学书的( )面。这样完整的题目就变得完整,孩子理解起来也更清楚明了了。四年级下册“将4.947保留两位小数是( ),将它保留一位小数是( )”中有一个“它”,有的孩子理解成第一次省略后的4.95,造成题目的错误,这道题也要先将题目读完整,它指的是4.947这个原数,再解答,这样出错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四、去枝叶留主干,删减无关信息,提取有用信息
如“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踢进了4个球,还有多少人没有来?”帮助孩子分析,要求的问题是人数,跟进了多少个人没有关系。所以“我们进了4个球”属于多余条件,直接删掉。又如“树上有20只猴子,先跑走了7只,又跑走了8只,一共跑走了多少只?”中,问题所求的是跑走的猴子总数,只需要两次跑走的只数,“先跑走了7只”“又跑走了8只”这两个信息就可以解决问题。通过去掉无关语句,删除多余信息,再提取所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后,整个题目一目了然,孩子们能清楚正确地完成。
读题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还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在长时间的培养下,孩子们才能形成正确的读题习惯,帮助他们正确快速解答题目。
参考文献:
[1]周美林.浅谈如何有效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J].考试周刊,2020(37).
[2]屠燕琼.“读”具慧眼“题”意自现 ——浅谈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与读题习惯的培养[J].教学与实践研究,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