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不同产地艾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2021-01-18 09:08:10庾韦花石前张向军潘颖南蒙平
食品工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松油单萜石竹

庾韦花,石前,张向军,潘颖南,蒙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南宁 530007)

艾(Artemisa argyiLevi. et Vant)是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有祛湿、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或种植,其叶片经干燥后称之为艾叶,作为临床中药材。除药用外,在我国南方保留有清明节用艾嫩叶制青团食用的习俗。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糖苷、萜类等具有活性的化合物。用于制备艾绒的叶片的较佳采摘时间在端午节前后[1],艾叶的挥发油成分因品种、产地、采摘时间不同而成分各异[2-7],主要成分一般为1, 8-桉叶素、樟脑、龙脑、侧柏酮、石竹烯、4-松油醇、氧化石竹烯等[2-9],这些均为香料油中常见的成分。该试验通过采集在广西南宁、永福、恭城新鲜艾草植株进行挥发油含量的测定,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定性分析化学成分,并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寻找不同地区艾油的成分差异,探讨艾草油在香料油方面的应用前景,为艾草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艾草,2019年10月采集,采摘新鲜植株的地上部分,直接运回实验室。

BRUKER TQ456气质联用仪,Aglient 7890A气相色谱仪,挥发油测定器,乙醇(分析纯),无水硫酸钠(分析纯)。

1.2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挥发油测定法中水蒸气蒸馏法[10]来测定含油率。将采集的植株切成1~2 cm的长度,装入5 000 mL圆底烧瓶,装上挥发油测定器和冷凝管,蒸馏,回流4 h,冷却至室温,分离出精油,称其质量,计算得油率。

1.3 成分分析

用气-质联用N1ST标准谱库检索及人工解析进行定性分析,参照文献[1-9]确定主要的化学成分,对部分单萜化合物采用气相相对保留时间进行对比验证,利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定量分析,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GC定量分析条件:Aglient 7890A气相色谱仪。弹性石英毛细管柱HP-5(30 m×0.25 mm×0.25 μm),载气为氮气;程序升温:40 ℃保持2 min,以2 ℃/min升至80 ℃,停留10 min,以5 ℃/min升至120 ℃,再以10 ℃/min升至220 ℃,保持2 min,进样口250 ℃,汽化室250 ℃,分流比1∶50,进样量0.4 μL。

GC-MS定性分析条件:美国BRUKER公司TQ456气质联用仪。色谱柱:弹性石英毛细管柱BR-5(30 m×0.25 mm×0.25 μm),载气为高纯氦气,进样口230 ℃,柱温250 ℃,分流比1∶50。程序升温:40 ℃保持2 min,以2 ℃/min升至80 ℃,停留10 min,以5℃/min升至120 ℃,再以10 ℃/min升至220 ℃,保持2 min,进样口250 ℃。质谱条件:EI离子源,电离电压70 eV,扫描范围45~350 amu,全扫描方式。进样量1.0 μL(1%乙醇溶液)。

2 结果与分析

2.1 艾油的提取得率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艾草含油差异较大,色状也不同,采自恭城县吉山村的艾草挥发油得率最高,达到0.210%,其他两个产地稍偏低。

表1 广西不同产地艾挥发油得率和色状

2.2 艾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

按照上述的测定条件,采用GC-MS分析得到总离子流图(图1~图3)。根据各相关色谱峰的离子质量,检索NIST谱库,结合GC对不同地区艾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分析,结果见表2。

图1 南宁艾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图2 永福艾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图3 恭城艾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从表2可以看出,从广西不同地区的艾油中确定了41个的化合物,其中南宁37个,永福38个,恭城36个;用GC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已鉴定成分分别占总量的88.455%,91.995%和94.247%,相同组分有33个。艾油中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均为樟脑(10%~34%)、1, 8-桉叶素(17%~35%)、龙脑(15%~2.5%)、崁烯(3.3%~2.2%)、石竹烯(9.1%~1.6%)、4-松油醇和α-松油醇,只是含量差异。南宁的艾油中单萜占64.887%,倍半萜占20.201%;永福的艾油中单萜占81.183%,倍半萜占10.549%;恭城的艾油中单萜占89.242%,倍半萜占4.116%。与文献[33-34]报道的用干燥叶提取的广西艾叶油相比,虽然含有多种相同的化合物,但含量不同,主成分差异较大,桂平产的艾叶油[33]含有石竹烯(18.21%)、1, 8-桉叶素(8.24%)、大根香叶烯D(8.17%)、α-蒎烯(6.78%)、β-榄香烯(5.23%)等7个大于4%的组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45.42%,倍半萜类化合物占53.81%;文献[34]报导的南宁艾叶油主成分为1, 8-桉叶素(16.68%)、石竹烯(14.91%)、龙脑(9.95%)、4-松油醇(4.88%)、石竹烯(4.79%)、R-樟脑(4.44%)、α-松油醇(2.95%)和大根香叶烯D(2.49%),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6.85%。倍半萜烯含量均高于此次试验结果,艾叶油成分受到品种[4]、产地[11]、采摘季节[12]、干燥方式[13]等因素的影响,且前人的研究大多用干燥艾叶作为原料,在干燥过程中挥发油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该试验采用的新鲜植株作为提取挥发油的原料,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是由于品种不同还是原料状态的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艾挥发油的用途

从表2可以看出,艾油含有多种活性成分。樟脑具有兴奋、强心、消炎、镇痛、抗菌、止咳、促渗、杀螨等药理作用,但同时有潜在毒性[14];1, 8-桉叶素有镇神经痛、解痉、止咳的作用,还可防治感冒、流感、其他呼吸道感染、鼻炎和鼻窦炎等[15];龙脑具有镇痛、促渗透、修复与保护DNA细胞以及治疗皮肤创伤活性等作用[16]。石竹烯具有平喘、抗菌的作用。α-蒎烯具有抗肿瘤、抗真菌、抗过敏及改善溃疡,同时抗焦虑药物活性,抗氧化效应、驱避昆虫等作用[17]。松油醇具有止咳、解热、抑菌的作用。此次试验提取的艾油中富含樟脑、1, 8-桉叶素和龙脑,三者均可为医用或香料原料,可作为香料油使用。

制备艾绒的艾采摘合适的季节为端午前后[12],其他季节的艾草未被开发。用作香料提取的植物原料一般在成熟季节采摘,该试验原料在秋季采摘,为精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筛选优良的品种,研究合适的加工采摘季节、加工方式,让整个植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3 结论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西不同地区的艾草新鲜植株中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和GC对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艾油中均含有樟脑、1, 8-桉叶素、龙脑、崁烯、石竹烯、4-松油醇、α-松油醇等主要成分,不同地区含量差异较大。水蒸气提取的艾油可作为香料油使用。

猜你喜欢
松油单萜石竹
北京石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雷达(2024年2期)2024-04-11 10:41:36
北京石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雷达(2023年11期)2024-01-05 14:39:06
枸杞子中1个新的环香叶烷类单萜
中草药(2022年21期)2022-11-05 07:08:14
藏着一句话
当代音乐(2022年12期)2022-04-29 14:38:19
重质松节油中间馏分中松油醇的分离*
林产工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19:34
低温贮藏对鲜食葡萄果实中单萜化合物的影响
超声波辅助液-液萃取结合GC检测单萜化合物工艺优化
核农学报(2020年4期)2020-03-13 14:19:58
松树上的塑料袋
遮光处理对杂交石竹生长的影响
固载氨基磺酸催化合成乙酸松油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