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笑 王伟中 龚建中 曹孟鸿 刘新疆
2019 年12 月,武汉出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并从患者呼吸道上皮细胞中,提取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20 年2 月11 日,WHO 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并将其命名为2019 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1]。胸部CT 作为快速、无创性检查运用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来,相关研究发现,胸部CT 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敏感度为97%[2]。由于疾病发展迅速,其CT表现也多种多样[3-4],对于放射科诊断医师而言,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由于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肺部病变情况,以便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因此在筛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X射线辐射,尤其是确诊病例,多次CT 检查X 射线辐射剂量会进一步增加,辐射带来的潜在危害备受关注,而如何降低辐射剂量一直是放射科不可避免的话题。本研究收集上海市浦东医院56 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及疑似病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CT 辐射剂量,同时分析其中确诊的18 例患者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本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文编号2020-M-09]。回顾性收集2020 年2 月1 日~2020 年3 月18 日经临床初步诊断疑似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资料。纳入标准:① 临床初步诊断疑似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②均接受本院双源CT 胸部检查。排除标准:①存在伪影影响CT 图像质量的;②因患有其他疾病影响CT 图像质量的。共纳入疑似病例61 例,排除5 例,其中男性患者31 例,女性患者25 例,平均年龄(35±21)岁。依据年龄对所有病例分组,成年组(>17岁)共计35例,平均年龄(49±16)岁;青少年组(10 ~17 岁)共计13 例,平均年龄(14±3)岁;儿童组(5 ~9 岁)共计8 例,平均年龄(7±2)岁。
最终经临床确诊病例18 例,确诊标准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的确诊标准[5]。共纳入18 例确诊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1 例,女性患者7 例,年龄13 ~80岁,平均(37±20)岁。临床表现为发热患者11 例(61.11%),咳嗽患者13 例(72.22%),头痛、肌肉痛患者8 例(44.44%)。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双源CT 进行胸部扫描,自胸廓入口至肺底部进行连续扫描。扫描视野(FOV)完全覆盖患者胸部,成人采用胸部高分辨扫描模式,螺距1.2,管电压120kVp,管电流使用Siemens 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青少年使用低剂量Flash 快速扫描模式,螺距3.2,管电压90kVp,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均使用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层厚5mm,重建薄层层厚0.7mm。扫描完成后图像传至Syngo.via VB10B 工作站。
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评价与分析,意见存在分歧时通过协商解决。对56 例疑似病例,分别记录容积CT 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 CTDIVOL)、 剂量长 度乘 积(dose length product, DLP), 参照国 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102 号文件标准,DLP 乘以不同年龄转换因子k,计算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 ED),ED=DLP×k, 成人 组k=0.014mSv/(mGy•cm),青少年组k=0.013mSv/(mGy•cm),儿童组k=0.018mSv/(mGy•cm)。对于18 例确诊病例,两名高年资诊断医师分别独立观察病灶数量(单发/多发)、分布状态(单肺/双肺、内带/外带、累及肺叶数)、病灶形态[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 GGO)]、GGO 伴实性成分、GGO 伴实变、GGO 伴纤维条索、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隔、病灶内血管影及支气管充气)、胸部其他受累情况(纵隔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短径>10mm]、胸腔积液)。同时记录每位患者实验室血象检查(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及C 反应蛋白)。窗宽窗位依据两名诊断医师个人习惯自行调节,以便能够清晰观察病灶。方差分析用于评估不同年龄组CTDIVOL值、DLP 值和ED 值比较;单样本符号秩合检验用于评估成人组CTDIVOL值和DLP 值与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卫生行业标准(WS/T637-2018)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值(75%位数)之间的差异[6-7]。统计所使用的的软件是MedCalc(版本 19.1.7)。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图1 三组容积CT 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数值分布图。1,成年组;2,青少年组;3,儿童组;CTDIVOL,容积CT 剂量指数;DLP,剂量长度乘积;ED,有效剂量;橙色条形图反应各组均值大小;箱图外侧最上与最下缘为极值,箱图上下缘为四分位数,箱图内横线为均值;箱图内蓝色横线为均值的95%置信区间。
成人组平均CTDIVOL、DLP、ED 分别 是(6.31±1.12)mGy、(217.63±34.72)mGy•cm、(3.05±0.49)mSv;青少年组分别是(5.62±0.81)mGy、(188.32±30.71)mGy•cm、(2.45±0.40)mSv; 儿童组分别是(2.74±0.63)mGy、(74.01±13.56)mGy•cm、(1.33±0.24)mSv。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数值分布见图1。成年组平均CTDIVOL和DLP 与卫生行业标准(WS/T637-2018)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值(75%位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2 例单发病灶(11.11%),1 例2 个病灶(5.56%),4 例3 个病灶(22.22%),11 例多发病灶(病灶数>3,61.11%)。
2 例 单 肺 分 布(11.11%),16 例 双 肺 分 布(88.89%);1 例仅肺中心分布(5.56%),15 例肺外周胸膜下分布(83.33%),2 例肺外周及中心同时分布(11.11%)。
2 例GGO 表现(11.11%),3 例GGO 伴实性成分(16.67%),4 例GGO 伴 实 变(22.22%),2 例GGO 伴纤维条索(11.11%),12 例两种及两种以上形态共存(66.67%)。6 例小叶间隔增厚(33.33%),8 例小叶内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改变(44.44%)。16 例支气管充气征(88.89%),15 例病灶内见血管增粗(83.33%)(图2)。
图2 病灶形态特点。图A 与B 为同一病例,女,48 岁,马来西亚返沪人员,A 示右肺下叶病灶呈GGO改变,左肺下叶病灶呈GGO 伴实性成分,B 为冠状位重建后显示右肺下叶GGO 内血管增粗;图C 男,39 岁,西班牙裔返沪人员,示右肺下叶病灶实变,可见病灶内血管增粗;图D 女,58 岁,返沪人员,示右肺中叶病灶实变伴支气管充气征;图E 与F 为同一病例,男,50,意大利返沪人员,E 示双肺下叶病灶呈多发GGO 伴纤维条索,F 示双肺下叶小叶内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改变。
10 例淋巴结直径>10mm(55.56%)。18 例均未出现胸腔积液。
2 例白细胞数量减少(11.11%),2 例淋巴细胞数量减少(11.11%),3例淋巴细胞比值降低(16.67%),8 例淋巴细胞数量增加(44.44%),11 例淋巴细胞比值增加(61.11%),9 例C 反应蛋白值增加(50.00%)。病灶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见表3。
表1 双源CT 胸部检查X 射线剂量比较
表2 成年组双源CT 胸部检查X 射线剂量与卫生行业标准(WS/T637-2018)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比较
胸部CT 检查在COVID-19 患者诊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后期结合胸部CT 三维重建,能及时发现肺部病灶、了解疾病进展变化,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相关研究发现,胸部CT 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虽然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较差[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短期内病情变化快、病灶形态多变的特点[3],需要及时了解肺部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但随着胸部CT 检查次数的增加,X 射线辐射剂量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关研究发现,大剂量辐射可造成机体损伤,增加罹患疾病的可能,尤其是儿童青少年,X 射线辐射造成的影响会更大[8-9]。但同时有研究表明,低剂量辐射(<100 ~200mSv,1mSv=1mGy) 不会增加X 射线辐射相关性癌的发生率[10]。上海市2007 年成人胸部CT 检查平均CTDIVOL为(11.6±4.0)mGy,平均DLP 为(345±128)mGy•cm;同年美国成人胸部CT 检查平均CTDIVOL为(9.3±5.8)mGy[8,11],2019 年9 月21 日由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卫生行业标准(WS/T637-2018)中,成人胸部CT 检查辐射剂量诊断参考水平(75%位数)CTDIVOL为15mGy,DLP为470mGy•cm[6]。本次研究发现儿童组和青少年组CTDIVOL、DLP、ED 均比成人组低,而CTDIVOL、DLP 是由扫描条件直接决定的,说明低剂量扫描在儿童组和青少年组得到了实际应用。成人组CTDIVOL、DLP 也比卫生行业标准(WS/T637-2018)低,说明双源CT 低剂量技术能降低成人胸部CT 检查的辐射剂量,特别是对于随诊患者,能减少多次复查的累计辐射剂量。
18 例确诊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11/18,61.11%),咳嗽(13/18,72.22%),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2]。实验室检查中,8 例患者淋巴细胞数量增加(44.44%),11 例淋巴细胞比值增加(61.11%)。病灶分布以双肺外周胸膜下、多发(病灶数>3)为主,病灶形态以GGO、GGO 伴实性成分、GGO 伴实变、GGO 伴纤维条索多种形态共存最多见(66.67%)。相关COVID-19 患者死亡尸体解剖发现,主要病理改变是弥漫性肺泡损伤[13],CT 图像中磨玻璃影与肺泡内渗出有关,随着间质性炎症进展,小叶内间隔和小叶间隔增厚,CT 图像表现为磨玻璃影中多发点状低密度影和蜂房状改变,即“铺路石征”改变,同时由于肺泡内渗出增多实变,导致磨玻璃影中央呈高密度改变[14]。纤维条索目前认为是肺组织修复期改变,所以本研究中出现较少。依据病程发展变化,CT 图像中GGO 病灶数量增加、GGO 伴实性成分/实变、“铺路石征”改变,常提示疾病加重;反之GGO 病灶数量减少并且出现纤维条索影,常提示疾病影像学好转[12]。
本研究局限性是样本量少,未进行临床分型与CT 图像的对比研究,后续将继续增加样本量,依据临床病情进行分组,结合影像学特点进行相关分析;其次是仅按照患者年龄分组统计辐射剂量,应当充分考虑身高、体重等因素对辐射剂量的影响,尤其是儿童组,体型或体重存在差异;检查程序、扫描参数也存在差异[7,15],后期将进一步细化分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双源CT 进行胸部检查,减少病人辐射剂量,特别是对儿童组,辐射剂量降低明显。双源CT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特点能为临床医师诊断提供有利信息。
表3 病灶特点及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