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地震局 云南 保山 678300
邦腊掌温泉(滇09#)位于龙陵县城西北向12千米处,东经98度40分32秒,北纬24度39分6秒,沿近东西向的香柏河谷两侧以泉群方式出露。在香柏河两侧600×50平方米范围内600余口温度为40~100摄氏度的泉群中有70余口有观测编号。至今已45年,经1980~1985年多次不定期水质分析,及1993年北京水化研究中心定期定点,取样分析数次,矿化度为0.6克/升,水质类型CO3~HCO3。
邦腊掌,处于龙陵县城以北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呈压扭性龙陵——瑞丽断裂带上。邦腊掌温泉群分上、中、下三硝,水温均大于80摄氏度。温泉自东北向西南呈条带展布,条带两侧水温逐渐依次降低,沿香柏河河床存在一条张性断裂。温泉地处龙陵——瑞丽断裂以西新构造运动上升区近45度方向的褶皱上,断裂发育、活动频繁。地层为中生界高黎贡山群(Pt2g),下部以混合化片麻岩、黑云余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变粒岩为主;上部为混合岩化片麻岩,黑云变粒夹白云质大理岩透镜,岩性以角闪质岩石为主。成岩裂隙、风化裂隙发育,地形陡峻。
1976年3月底,龙陵县战备人防地震办公室在邦腊掌建起10余平方米的简易油毛毡房,4月初,将黄草坝水氡观测点迁至邦腊掌。1976年10月,投资兴建了一幢四间的砖木结构瓦房,观测室和工作人员从简易房内迁入。1980年,因原使用的房屋狭窄,龙陵县战备人防地震办公室又投资兴建了一幢三间的木架结构瓦房,并在观测区周围砌起围墙,观测站占地面积约3200平方米。1992年1月,龙陵县地震办重建邦腊掌地震观测站。2002年5月,龙陵县地震局为更好的保护阴阳泉(滇09#泉),在泉上建起石亭。2012年3月拆除了原来的砖混结构房屋,在原址上新建了一栋400多平方米的框架结构房屋。
邦腊掌地震观测站于1976年4月6日开始观测出第一组水氡值77Bq/L,水温80摄氏度;流量为0.00667L/S。2013年新建成观测站后,观测项目有水氡、气氡、氢浓度、水温、流量、气温、室温、气压、湿度、降雨等10多项。
(一)1976年5月29日龙陵7.3、7.4级地震,震中位置距邦腊掌地震观测站小于20千米,震前水氡值4月6日起一直位于低值,5月28日达到最低值42.55Bq/L。水温,震前42天即4月18日由82℃突然增至92℃,在91℃波动,5月29日发震。
(二)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发生7.6、7.2级地震,震中位置距邦腊掌地震观测站约260千米。震前,水氡值两年时间呈持续下降趋势,震前5个月出现低值,在水氡值回升中发震;水温在震前10个月即开始上升,8月中旬上升到最高值,11月6日即发生地震;流量在2月初即从低值上升,也是在8月中旬升到最高值,两个半月后即发生地震。
(三)1991年7月1日、22日施甸太平发生5.1、5.3级地震,震中位置距邦腊掌观测站小于50千米。水氡由200Bq/L突然下降至50Bq/L,水温由86.6℃突然上升到91.5℃,流量由0.0120 L/S突然增大到0.01400 L/S,呈同步突变状态。
(四)2001年4月10日、12日施甸5.2、5.9级地震,震中位置距邦腊掌55千米,1997年初水氡就以一种缓慢下降的趋势下降,2001年1月21日起加速下降,3月24日下降至40.7Bq/L,为观测史上的最低值,水温上升至90.5℃,流量增大至0.01414L/S。之后,水氡值开始回升,水温下降,流量减小。4月10日水氡69.2Bq/L,水温89.4℃,流量0.01256 L/S。4月10日发生5.2级地震。4月12日再次发生5.9级地震。
(五)2004年10月19日隆阳5.0级地震,震中位置距邦腊掌62千米,5月9日水氡、水温和流量同步发生变化,水氡突降至77.8Bq/L,水温突升至89.6℃,流量突升至0.01150L/S。
(六)2015年10月30日昌宁5.1级地震,震中位置距邦腊掌92千米,4月14日水氡突降至175Bq/L,6月7日降至最低值127Bq/L后缓慢回升,水温、流量同步突升。10月13日水氡突跳至435Bq/L,水温、流量出现同步升高,17天后发生地震。
邦腊掌水化站是滇西建站较早的水化站之一。观测站取水泉(滇09#泉)出露于独立突出的变质片麻岩似蘑菇形的石峦上,具有良好的封闭性,45年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滇西南中强地震发生前,理化数据都会出现明显的异常前兆;异常前兆与滇09#泉的独特地震地质有关;泉眼溢出的流体携带的异常信息来自地壳深部,被人们称之为地球的“肚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