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视角下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2021-01-18 07:00屈昌雷孙喜武张沂红
科教导刊 2020年35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资助高校学生

屈昌雷 孙喜武 张沂红 徐 岩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小康社会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美好期待,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贫困问题是小康社会建成道路上必然要啃掉的“硬骨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做好高校资助工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根本性保障。

1 问题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好的政策和办法,各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打折扣地予以落实,真正实现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失学的目标。

高校学生资助事业顺利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一些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比如,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为什么总是会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为什么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会存在着不爱说话、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不突出等标签?为什么在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会存在着获得资助而不知感恩的情况?为什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容易会感觉到“前途迷茫”?

2 对策设想: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彻的突出表现就是坚持“以受资助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原则。

基于从“以受资助学生为本”视角对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进行观察所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这一概念。此前曾有学者提出过类似的概念,比如任海华等曾结合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柔性化资助模式”的概念,认为“所谓柔性化资助,就是在研究高职院校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以受助学生基本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采用平柔方式,使他们乐于接受经济、精神资助”,[3]这一定义强调资助工作应当密切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感受,帮助受助学生突破“自尊心过强、内心敏感、心理负担重等”[4]等心理障碍,以更为阳光的平和心态来接受资助。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更为复杂的特点,他们心理波动更为明显、学业压力更为繁重、竞争形势更为严峻、成长诉求更为多元、个人发展路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复杂,因此在制定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方案时需要考虑更加全面。

2.2 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

这里所提到的“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柔性化,二是资助,三是育人,“柔性化”与“资助”的目标指向是“育人”,也就是说,要用柔性化的资助模式来实现育人的目的,育人是资助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给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下定义,所谓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就是指在综合研判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学业压力、成长诉求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弱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标签、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尽力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诉求、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制定发展方案,进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提出并不是对现有资助育人模式的否定,而是建立在现有资助工作开展良好基础之上制定更为精细化的“资助陪伴方案”“资助提升方案”和“资助育人方案”,而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是指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形成的工作模式、育人机制等。

2.3 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特征

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较传统资助模式有着显著特点,这突出表现在更加突出“三个强调”,即强调“以受资助学生为中心”、强调全面育人、强调精准资助,着力真正能够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强调从“以资助政策为中心”到“以受资助学生为中心”的资助工作视角转变。传统上来讲,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更多的是落实党和国家学生资助的好政策,工作的重点在于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切实受到实惠,这是明显的“以资助政策为中心”的视角,强调的是资助政策的供给侧,而“以受资助学生为中心”视角强调的是需求侧,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诉求,这一视角是推动资助政策供给侧进行精准供给的必须。

二是强调从物质帮扶、精神激励到全面育人的资助工作理念转变。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重点在“资”,目的在“育”,资是基础,育是目的。传统上来讲,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更多的是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激励,单纯的经济帮扶虽然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方面的困难,简单的精神激励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但这更多的是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需求(如图),未能够瞄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更高层次上的需求,而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更为强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层次的需求,更为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元成长,进而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实现目标的达成。

图1 “以爱资助学生为中心”视角下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需求与供给

三是强调从“大批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资助工作标准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只有扶贫对象清楚了,才能因户施策、因人施策”。[5]要做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滴灌”,需要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做到“三个精准”,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进行精准研判、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准服务,进而能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诉求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3 发展实践:“以受资助学生为中心”下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1)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前提:动态监测受资助学生的家庭变化。一般而言,对于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主要通过下面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由学生所在地政府审批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第二种途径就是学生的自我陈诉,第三种途径就是班级同学对学生平常生活的观察。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当主动与学生所在地政府部门进行对接,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到学生家中看一看,并建立定期回访的制度,这样可以更加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同时也尽可能避免了与受助学生及其同学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尊重和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

(2)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关键:深切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不应当是疾风骤雨,而应当似微微细雨滋润着受资助学生的心田。从“以受资助学生为中心”的视角来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应当坚决摒弃给予学生资助就是给予学生恩惠的不恰当认识,从教育扶贫和高校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到学生资助工作事业的重要性和崇高性,切实关注受资助学生的细微心理感受,使学生资助工作给受助学生带来的是“一方晴空”而非“心理阴影”。

(3)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重点:准确研判受资助学生的成长诉求。要解决受资助学生普遍存在的诸如性格内向、成绩不突出等问题,关键是为他们营造和提供全面发展的氛围和平台。每名受助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诉求也因人而异,准确研判受资助学生的成长诉求,为他们提供全面向前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遵循了个人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是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的重要一环。

(4)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目标:研究规划受资助学生的发展道路。对受资助学生的经济帮扶可以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而对受资助学生发展道路的规划则是帮助他们成长成才的治本之策,这也是高校柔性化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的目标。一个清晰科学的发展道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受资助学生发展规划问题,可以成就一名学生,幸福一个家庭。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人员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要借助职业发展的相关软件等先进技术,为每名受资助学生制定科学可行的陪伴关爱方案和成长发展方案,要真正成为受资助学生关爱陪伴的“知心朋友”和成长发展的“人生导师”。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资助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