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8套,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套——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I卷、全国新高考Ⅱ卷,北京、天津、上海、浙江4省市自主命制4套。作文题共有9道,其中北京卷2道。下面一起分析这些作文题,梳理其所传递的信息,探析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以便明确未来作文的备考方向和应试策略。
关注社会,树立时代精神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全国甲卷作文题直接以建党100周年这一重大社会热点作为命题背景,将青年的成长与未来发展置于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出当代青年的成长受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和滋养,青年的未来也必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的事实,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考生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规律,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融汇在一起,进而思考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做些什么,怎样才能够有所作为,完成新一代青年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们”,将考生带人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自然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在写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机融入。请看这道作文题: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值得点赞的是作文题设定的主题——“可为与有为”。“可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客观特征;“有为”,则需要年轻人的主观努力。“可为”,是因为今天的中国完全具备了让年轻人健康发展、建功立业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有为”,则要靠年轻人从党和人民百年孕育的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一代代革命英烈、建国楷模身上摄取能量,将自己融入这个时代,树立理想,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如此,年轻一代才能够成为“大有可为”的风流人物!
2021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一的内容似乎与全国甲卷作文题遥相呼应。请看这道作文题: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同一代人自然都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但同一个时代的人却未必都能有同样的发展。我们常常会听到对于“生逢其时”的庆幸,也会听到关于“生不逢时”的嗟叹。其实,对于每一个有志于干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说,任何时代,皆有可为。坏的时代,逆流而上,改变世界;好的时代,顺势而为,建功立业。对于有志者来说,处于任何时代都“生逢其时”,有条件,利用条件;没条件,创造条件。何况我们恰好处在一个年轻人大有可为的时代!
关注时代,自然会关注那些镶嵌在时间轴上的一颗颗钻石——节日。这一个个纪念日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值得记住的往事、故人、际遇和情感。就像今年7月1日是党的生日,这个日子便让我们深切缅怀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为自由、幸福而奋斗的百年征程。今年天津卷就出了一道与“节日”相关的作文。题干中的“纪念日”正与党的生日吻合: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这道作文题从“纪念日”切入,引导考生结合自身认知,思考“纪念日”之于国家、民族及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围绕“纪念日”思考历史,展望未来,坚守初心,勇往直前,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健康成长,提升综合素质
成长,是青年人永恒的话题。在近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关“成长”的话题也是一再出现。今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主题便是“倡导全面发展”,同时又“注重思辨渗透”。
新高考I卷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早年撰写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引导社会重视体育,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同时,“体育之效”又隐喻“强弱之变”,考题同时注重对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下面便是这道作文题的原题: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強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段论述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思辨色彩,揭示了体育运动中强弱转换的道理。这一道理绝不仅仅适用于体育,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国家建设,其实都有这样的强弱转换的问题。尤其是“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这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也给那些身体单薄的人、弱小的民族、落后的国家带来了希望——弱,是上天诱你图强!
2021年的新高考Ⅱ卷是一道漫画作文题:感悟中国文化,鉴别“写字”“做人”。
这道作文题的材料是一幅科普书法知识的漫画。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这幅漫画并无任何理解上的难度,基本就是“入门级”的知识。读完题干“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我们发现,所谓的学书要领其实就是一种隐喻:“写人”即“做人”,所配解说性文字不过是借书法知识形象表达做人的道理,“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以及学会描红等,岂不都是做人的道理?综合看来,命题指向正在于“如何做人才能成功”。画中内容蕴含着传统文化中做人的智慧,也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得有失。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看今年浙江卷作文题: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把得失看成终点、起点、过程,实际上代表了三种生活态度:重结果,重目标,重体验,谈不上谁对谁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把得失看成过程。因为把得失作为终点,会使我们失去感受过程的乐趣;把得失视为起点,会让我们背起沉重的心理负担;还是把它看作过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泰然处之,人生会多一些乐趣。年轻人在生活中,需要有目标,需要追求结果,但更需要重视过程,这样的生命才更充实。(未完待续)
(编辑 文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