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作品中的诗情画意

2021-01-17 00:59顾兴路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8期
关键词:诗书画文人画郑板桥

摘要: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竹石图》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这与他的创作观念和师承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關键词:郑板桥;题画诗;竹;石

郑板桥,作为清中期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书画享誉中国画坛。而他的创作理念就来自于文人画论。徐悲鸿先生曾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这充分体现出郑板桥文人画的特点。

一、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

陶渊明作为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在历史上一直饱受争议。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就没有提及陶渊明;在钟嵘的《诗品》中,陶诗只算得上中品;唐代诗人李白批判道:“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而苏东坡却对陶潜大加赞赏,在他枕边放着的就是陶渊明的诗集,其中对苏轼影响最大的就是田园隐逸诗。陶诗中的自然风光和田居生活,表现出隽永优美、恬静淡雅的意境,这也促进了苏轼的诗画艺术实践。南宋周紫芝《题李伯时画归去来图》:“渊明诗成无色画。”就赞赏陶诗所蕴含的画意。而郑板桥的创作理念也受到陶渊明和苏轼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诗画一律的特征。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笔者在这幅《竹石图》(图1)中,分明也感受到了郑板桥笔下的诗中画和画中诗。自古以来,善绘者未必能写书,写书者又不一定善诗文,而能把诗书画巧妙结合,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家少之又少。北宋张嘉甫题赵士陈《高轩过图》:“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作诗而不能画。”连顾恺之与杜甫都只在一个方面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就不难想到郑板桥的艺术造诣之深。

二、《竹石图》的绘画表现手法

郑板桥在1765年创作的《竹石图》纵180厘米,横101厘米,是其抒发绘画思想与创作理念的典型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前新篁数株,竹叶以浓墨和淡墨交替挥毫,使画面更有层次空间感。远处加以瘦石衬托,绘画技法上用白描的手法,再略加皴染,画出了石头的质感。这幅画充分体现出竹清石秀的特点。郑板桥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挥写了几十年的兰竹石,作者才总结出这样一条创作理念,从而给观者带来一种简练爽朗而不冗繁的视觉体验。

这幅水墨写意画,画面简朴,只有几竿痩竹和山谷中的石头。竹竿挺拔俊秀,大小粗细不一,或向左倾斜,或向右倾斜,作者利用这种变化使整个画面活泼生动而不显单调之情。竹叶以“个”子点、“父”子点为主,辅以“人”子点和钉头。叶色或浓或淡、或浅或深,传递给观者的是一种视觉变化。山石的棱角顿挫有力,与前面的竹枝交相辉映,顾盼生情。其屹立于竹后,又似有悟空即将横空出世的动感。山石的表现手法则以中锋为主,充分发挥出了笔力的特征,近石用皴擦点染,画出石的质感和体积;远石则下笔迅速,画出石的外轮廓,并在两处石上加以题跋。整个画面安排得疏密得当,浓淡相宜,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似有苏轼笔下的“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窥见郑板桥坚韧顽强的性格品质和高尚情操,也道出了竹枝的孤傲和不同于流俗的特质,就像《诗经·卫风·淇奥》中描述的那样:“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三、《竹石图》的诗文创作风貌

画作中间的题款:“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文中所提“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并不是对立的观点,也不是后者对前者的超越,而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艺术创作。文与可之“胸有成竹”强调对内心世界的抒发,是胸无点墨还是满腹经纶,只有通过作品的呈现,才能看出作者是否传达了个体生命的创造潜能;郑板桥之“胸无成竹”,更多的是注重创造性、不确定性与灵动性,就像他在另一则题款中说的“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创作时心中空明澄净,不执己见,方能领悟法外之趣。正是在他的大胆创新下,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完善了文人画的表现手法。

画作左边的诗句:“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岩谷。”前两句在形式上十分对称,读来具有节奏美。作者对竹石的喜爱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他巧妙地将青山比作玉石、把翠竹比作绿阴,其所赋予的君子美德,亦蕴藏在这字里行间。尤其是后两句,画家希望自己的好朋友在茶熟之后,闻着空气中弥漫的茶香气醒来,再看到这幅竹石图,就好像身处在岩谷当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多么清新爽朗的山谷新篁图。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郑板桥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这种物我交融、物我无间的审美境界,实际上是一种淡泊情怀与自然之美的对话,亦可以说在美丽的自然中自由人性的独白。[1]

郑板桥的作品浸透着竹的气节、石的坚韧,并把诗书画印臻于化境地结合在一起。郑板桥不仅有着扬州八怪等画家的创新意识,同时又有着陶渊明般对乡村田园生活诗情画意的赞美。

参考文献:

[1]吴根友.郑板桥的诗与画[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顾兴路,男,1996年10月,江苏兴化人,硕士学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诗书画文人画郑板桥
“文人画”里写春秋
诗书画苑
当代画家 胡石
诗书画苑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诗书画苑
郑板桥劝学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诗书画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