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梓琦
观察清初明末文坛,可以发现在清初许多文学大家的文集中,经常会出现与“母亲”和“回家”这两个主题相关的题赠诗文。而以这两个在当时被视为极佳的主题进行创作、征集活动的主人公袁骏、孙默,最初都只是没有任何名气的普通文人,却能够与许多文坛上的名家交往甚密。袁骏和孙默不仅获取了名家们极大的信任,还不止一次得到这些名家所赠之词、赋和图。二者能够从无数普通文人中脱颖而出,最终成就自己的名声与高位的原因引人深思。
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人袁骏,目前为止未曾发现由他独立创作的诗文、书画作品在世间流传;客居扬州的休宁人孙默,其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屈指可数。据杜桂萍教授研究,此二人最初皆是没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文士,却因他们一直到生命末期都在进行的大型征集活动而名扬当世,成为当时文坛上的“声气”领袖。因二者坚持一生的征集活动性质相似,又因王士禛曾将二者相提并论,所以这不禁引起人们对二人在当时文坛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进行思考。
一、持之以恒、矢志不移的征集意志
据记载,袁骏三岁丧父,母亲吴氏当时还怀有身孕,在这种艰难的境遇下,母亲不仅独自承担起了抚养袁骏的重担,还教他读书认字。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袁骏便开始了《霜哺篇》的设计、征集活动。《霜哺篇》的征集始于袁骏的少年时代,终于袁骏的晚年时代,漫漫征集活动几乎伴随其一生。作为一介市井布衣,袁骏在征集作品时最大的特点就是“乞”,虽然心中含有因其身份地位卑微而不得不“乞”的无奈和心酸,但在此过程中始终不远万里、风雨无阻地奔走呼吁,不辞辛苦、不遗余力地投入付出。他持久的毅力被当时许多文人赞扬,他能获得如此丰硕成果的原因被时人总结为“能致多如是,恒之至也”。据资料记载,孙默本是一位商人,在经商时就已经出入扬州。由于战乱,他暂时回到了家乡黄山,又由于他谋求生存的需要和重交好文的性格再次回到扬州。孙默对归黄山诗文的征集,从他开始客居扬州起,持续二十余年之久,一直到他因病去世,征集活动同样伴随其一生。因与袁骏的出身与经历不同,孙默作为一位弃商从文的文人,他并没有“乞”的行为,而是通过上门索求、邮筒邀约、委托朋友代为请求等征集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征集,并因其持之以恒的反复请求而获赠颇多。
袁骏和孙默在持续一生的征集活动中始终保有持之以恒、矢志不移的征集意志,是二人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
二、独具匠心、贴近人心的征集主题
袁骏的《霜哺篇》主要以赞扬和歌颂母亲的高尚气节和子女的孝顺为主题。对于那些从小就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从而对母亲心怀感激的文士而言,他们发自内心乐于为以母亲为主题中心的征集活动赋诗。还有一些自幼失去了母亲,但在若干年后才有所成就的文人,在面对以母亲为主题的诗文征集时,更容易激发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和未能及时给予母亲回报的遗憾心情。从古至今,母亲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着相当的重量,几乎人人都有无限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即便是在今天,我们以母亲为主题进行征集文章的活动,也会收到无数的反馈和广泛的认可。孙默的归黄山诗文则以回家为主题。回家,一直都是那些为了谋求生计而独在异乡的文人们反反复复使用的话题,况且中国古人向来没有久居在外而不归家的习惯,家才是每个人的最终目的地。
由此可见,“母亲”和“回家”是两个可以被文人借来自由发挥的具有开阔性和能够获得极强文化认同感的主题,被征集者因身世际遇各不相同,抒发情怀的出发点自然不同,所以便可借助上述两种主题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诉求、感叹与思考。如经历了由明入清,改朝换代的文人可以借“孝”这一主题,来表达自己的对国家的忠贞气节和矢志不渝的情怀;远在异地,无法归乡的文人则可以借“归”这一主题,来表达个人的漂泊羁旅之愁和强烈的思乡情绪。一孝一归,皆是清初社会具有极高关注度的话题,皆能够成为从普通人到名人表達情感的合适载体。独具匠心、贴近人心的征集主题,是二人取得成功的制胜法宝。
三、谋求生存、汲取利益的征集目的
袁骏坚持不懈地征集《霜哺篇》,其目的一定首先来自对表扬其母亲高尚气节的强烈诉求;孙默孜孜不倦地征集归黄山诗文,其目的也一定首先来自对返回家乡的强烈渴望。但袁骏在母亲过世之后,征集活动依然没有停止;孙默虽一直在征集归黄山诗文,却迟迟不归黄山,这两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怀疑二者是否另有目的。自小在大户人家佣书养母的袁骏,见识并经历了各种名人与名人、名人与非名人之间的交往,启发了他可作为名士与名士、名士与非名士之间的牵线人,从而谋求更好的生存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明代大家陈继儒为袁骏初题“霜哺”后所带来的效益,更启发了袁骏利用名人的想法。而孙默因乐于交际、能言善辩,常常游于文人圈中穿针引线、往来联络,这为他提供了大量与名人接触的机会,也使他逐渐声名鹊起,收利颇丰,这些好处更加激发了他征集诗文的热情。
充满智慧和耐心的袁骏和孙默,深谙名人与非名人渴望个人作品被收入当代总集的心理,即名人内心渴望自己的篇目能够入选,因为入选篇目的多少象征着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而非名人则往往会因为自己的作品被收入而感到自豪、光荣。他们的征集活动不仅满足了名人的实际需要,也满足了非名人的内心欲求,因此名声大增,直至成功成为当时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征集地点
苏州、扬州皆是明清时期名声在外的大都会城市,也是为天下之人所向往的繁华胜地,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和繁荣。“人间都会最繁华,除是京师吴下有”的苏州,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区域经济文化的中心,工业与文化出版皆呈现出一片繁荣之势。作为南北交通枢纽,在清初时,扬州“四方豪商大贾,鳞集糜至。侨寄护居者,不下数十万”,成为一个由商人、仕宦者和不计其数的文人组成的名利场,为人们提供了大大小小的获取生存资源的机遇和难以抗拒的名利诱惑。苏州和扬州,作为全国著名的诗文出版中心,文人璀璨、大家云集,各种诗文总集的创作、编选和传播活动热闹非凡。伴随着征诗唱和,编纂当代诗文选集成为一种时尚主流,越来越多的文人因想从中博取利益而心甘情愿参与其中。此外,由于苏、扬二州经济的发达和文化的繁荣,不仅大批名人欣然聚集于此,一些不名一文的贫士也愿意停留在这个地方,而恰好是这种名人和非名人都被吸引到此二处的条件和机会,成就了其二者能够往来于名人和非名人之间,从而充当文化中介人的角色,并不断名声显赫,直至跻身于文坛高位。
虽然二者在走向成功的路上都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相同特点,但驱使他们不断进行征集的动力还是有所不同的。袁骏虽自幼家境贫寒,但凭借直至母亲去世了还在进行的《霜哺篇》的征集活动,他所获取的利益已经可使他安心度过接近“小康”状态的晚年生活。但伴随孙默一生的却是“贫窘”,原因在于,与袁骏相比,他坚持征集诗文的动力还来源于内心对文学真正的热爱,他充当文化中介人所获得的收入多用来进行《国朝名家诗余》的编纂,这也表明了为何他的晚年生活状态无法与袁骏相提并论。
在清初繁华热闹的文坛,不仅需要有能够在文坛上引领文化潮流的文学大家,也需要有像袁骏、孙默这样孜孜不倦往来于各层文人之间牵线搭桥的小人物,既能担任因经济发达而产生的特殊文化角色,又能在名人与非名人之间联络沟通,帮助彼此完成内心诉求。不管袁骏在征集《霜哺篇》的过程中是否还保持着表彰母节的初衷,孙默在征集归黄山诗文的过程中是否还怀有对家乡的无限眷念,两个性质相似的大型征集活动都已经成为两位普通文人在成为“声气”领袖过程中所凭借的特殊载体。作品最终向我们展现的,是袁骏和孙默如何借助“母亲”和“回家”这两个别有用心的主题,一步步加入到名家的队伍中,最终发展为能够在苏州、扬州文坛上的引领风气的名士的生动历程。王士禛将二人相提并论的原因,或许主要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