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柯
如今,越来越多“斜杠青年”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而早在千年之前,“斜杠青年”就已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金牌写手”的秘诀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文学著称,同时也是一位直言进谏、刚正不阿的政治家,在当世就享有盛名。不过,这样的名人也有烦恼:俸禄不够花,手头有点紧。
因为没钱,老婆营养跟不上,饿得面黄肌瘦;因为没钱,冬天没法取暖,孩子冻得哇哇直哭;因为没钱,自己工作辛苦,正值壮年,就有了脱发烦恼。
因为钱,韩愈很愁。不过韩愈究竟是韩愈,经过一番摸索,他发现了生财之道:开发副业,做“斜杠青年”。什么副业呢?替人写墓志铭。
唐代物质水平高,社会经济发达,攀比之风在上层贵族中十分盛行。大家比吃穿、比日用,甚至连墓志铭都要比。如果亲人的墓志铭没点来头,说出去是会让人耻笑的。
韩愈手握《师说》等“10W+”爆文,文笔和名气都没得说,所以,当时的达官贵人都喜欢请韩愈执笔,甚至非他不可。于是,韩愈摇身一变,成了“金牌墓志铭写手”。
写墓志铭有多赚钱呢?韩愈给唐宪宗死去的国舅王用写碑文,收到的稿酬是一匹白马和一条玉带;写《平淮西碑》,收到的报酬是五百匹绢。这些在当时都是一笔巨款。
但韩愈如此乐此不疲地“跨界斜杠”,为人写隐恶扬善、有过度美化之嫌的墓志铭,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屑,游侠诗人刘叉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刘叉见韩愈桌上堆满金银,猜到韩愈又搞副业了,不由数落道:“这些钱是你阿谀吹捧墓中的死人得到的,还不如拿来给我刘某人祝寿!”
韩愈听了面红耳赤,刘叉扬长而去,从此与韩愈形同陌路。
不会做菜的厨师不是好宰相
但凡明君圣主,总要有贤人辅佐:周文王有姜太公,李世民有魏征,汉高祖有萧何、陈平……对于商汤来说,伊尹就是这个命中注定的“他”。
据《史记》等史书记载,伊尹曾被商汤任命为宰相,管理国政。在伊尹的辅佐下,商汤励精图治,商朝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最终打败夏桀,取而代之。
如此杰出的政治人物还有一个完全“脱节”的跨界身份——厨师。
伊尹是有莘氏收养的弃儿,在主人家做奴仆,学了一手好厨艺。据说,他做的菜久放不坏,熟而不烂,甜酸适度,咸淡适中,辛辣有味,肥而不腻,堪称佳品。
不过,伊尹的梦想可不只是做个好厨师,他更希望能建功立业,一展宏图。所以,他勤奋苦学,很快就以杰出的才华为人所知,大家都希望拉拢伊尹为自己效力。
商汤就是这群“求伊大军”中的一员。他几次三番备上厚礼拜访伊尹,但是有莘首领不愿意放人。最后,他娶有莘首领的女儿为妻,伊尹作为陪嫁奴隶,终于来到商国。
伊尹以做菜为喻,向商汤传授治国的道理:正如烹调食物时佐料要放得适中,治国也必须弄清先后轻重,掌握分寸,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松弛懈怠,如此,才能将国家治理好。
此后,商汤多次请教伊尹治国问题,而伊尹也“生动教学”,以自己的老本行——做饭为比喻,叙述其中的道理,成为历史记载中的第一位“帝王师”。据说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说法,正是由伊尹而来。
赚钱令我快乐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更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司徒等高级官职。这位清高名士的“斜杠生活”,大概会出乎你的意料,那就是:精打细算,经营赚钱。
据《世说新语》记载,王戎家李子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吃,所以每次上市,都被哄抢一空,王戎赚得盆满钵满。但俗话说得好,智者远虑,王戎就是个看得很远的商人:万一别人吃了我家李子,拿李子核种下新树,我的李子不就不稀罕了吗?
于是,李子商王戎先下手为强。他亲自上阵,仔仔细细地把每个李子核都钻掉,再拿到市场上卖。这一招“钻李”实在是绝,大家听后无不瞠目结舌。
对于自己的“斜杠职业”,王戎是认真的。这种认真,除了体现在开源,更体现在节流。
王戎贵为司徒,又积极投身生产(从“钻李”事件就能看得出来),自然财大气粗,名下的田地、房屋、商铺等产业遍布京城内外,已然是京城富豪榜上前几名的人物。
但王戎夫妇并未因此懈怠,他们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每天晚上,二人的必做功课就是:点根蜡烛,翻开账本,拨弄算筹,瞪眼查验,生怕自家产业有半点闪失。
据说,王戎的女儿出嫁时,问家里借了些钱,每次回娘家,王戎的脸色都不怎么好看,里里外外写满了“快还钱”三个大字。直到钱完璧归“王”,王戎才总算松了一口气。
我是打铁人
听说过打工人,你知道“打铁人”吗?作为前朝公主之夫、著名诗人,名士嵇康“斜杠”起来很行为艺术,那就是:打铁。
据说,嵇康的好朋友向秀家里很穷,生活过得非常不容易,只能靠给别人打铁来维持生计。是哥们儿就要挺身而出,嵇康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向秀,我和你一起打铁赚钱!”
嵇康把住处周围改造一新,在一棵荫凉的大树四周引水围绕,作为舒适清凉的“工作室”。炎炎夏日,嵇康光着膀子,操锤打铁。向秀在一边鼓风配合,两人谈笑风生,快意潇洒。
有时打铁累了,二人就把臂欢游,驾车远行,时而登高望远,时而纵横驰骋,颇有几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豁达风采。
打铁换来的钱不多,刚好只够哥俩喝顿酒。有时候在兴头上,两人甚至分文不取,义务劳動。穷归穷,但这样自在逍遥的生活,正合两位名士的心头所好。
可谁能料想,打铁竟为嵇康带来了杀身之祸。
有一次,司马氏政权的重要幕僚钟会来拜访嵇康。他摆足了架子,浩浩荡荡地带了一帮随从,好不气派。
当时,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他知道钟会来了,却头也不抬,旁若无人地继续手上的活计,根本不予接待,把钟会晾在旁边。
钟会几次向嵇康投去渴望的目光,但嵇康看都没看他一眼。站了大半天的钟会,最终觉得脸上挂不住,悻悻地离开了。他把这次冷落记在心里,后来找了个机会诬陷嵇康,最终导致嵇康被司马氏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