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思政课一体化的响应
——以应对突发事件为例

2021-01-17 11:13戴明清周立平朱喜坤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段思政课突发事件

戴明清,周立平,朱喜坤

(1.黑龙江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50;2.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16)

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国家的顶层设计早已有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1]的提出,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三级进阶的政策基础。随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被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意味着国家开始对思政课一体化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2],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鲜有的对一门课提出明确建设要求。2019 年 8 月 1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3],把此项工作正式纳入操作层面。

1 高校思政课对一体化建设响应的认识基础

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进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最后一环,高校思政课建设做出响应的态度、意识及认识都至关重要。

1.1 建设目标的统一性和同一性

高校思政课建设与小学、中学思政课建设的目标导向是一致的。不能因为在三级教学的第三级学段,就把目标定位偏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核心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是各级学校特别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高校思政课要在一体化建设的环节和过程中,明确把握与其他学段在这一宗旨上的统一性和同一性[3]。这一认识既决定了思政课整体建设的方向和成败,更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首要特征和题中应有之义。

1.2 建设体系的整体性和整合性

思政课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和发展体系,它把所有基于思政课的教育资源、思想、人力、内容都整合在一个宏观框架和平台内,只不过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而已。高校思政课要主动把自己融入这一体系中,通盘考虑各个学段的建设内容与任务,同时积极认领自身应该承担的建设使命,科学设计大学这一学段的应有育人内涵,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使这一学段的课程建设与学生的思想特点、知识把握以及认知规律等相得益彰,促成并推动整体思政课建设成效[4]。

1.3 建设内容的全局性和全面性

思政课建设既体现着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全局性要求,又体现着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全过程、全面性指标。高校思政课不能跳脱出来自行其是,要在一体化建设的全局中,既把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贴近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思政课建设内容突出出来,又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各学段思政课必须全面遵循的关键主线[5],只有这样,才符合思政课的本质属性。

1.4 建设脉络的衔接性和贯通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一个开放性连锁过程,各个建设环节貌似独立,其实却环环相扣、相互关联、一以贯之[6]。高校思政课要注意这一点,既重视自身建设,又做好与其他学段的无缝隙、无重叠的呼应和对接。只有充分了解和把握其他学段思政课教学实际和建设内容,达到彼此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内容的贯通性,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不会让学生在概念、观点、理论、逻辑等方面感到跳跃与重复,在成效上事半功倍[7]。

1.5 建设手段的协调性与协同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在实现真、善、美的“立德树人”目标这一共同现实价值基础上,三个学段相互联系、整体联动、互为倚重的复杂工程[8]。高校思政课不能也无法自我封闭、自我割裂地完成建设任务,必须打破小学、中学、大学思政课教学和建设“各自为战”“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孤岛现状,与其他学段协调、互通建设手段,协同作战,产生教育合力,才能从整体上提升思政课育人的水平和质量[8]。

2 高校思政课对一体化建设响应的可能掣肘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高校思政课也开始在这一体系中发挥作用。但是,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态度、机制、操作等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2.1 一体化建设各方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意识决定行动,态度决定成效。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涉及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参与各方能否在认识上高度关注,能否在实践上全力以赴,直接决定着一体化建设的效果。然而随着这一工程自上而下的实施,首先就暴露出一个问题,高校思政课对一体化建设的认识度和重视度普遍较高,行动较快,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其他学段及其管理部门,重视程度略有不足,表现出来的态势以观望和被动参与为多,投入自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推动成效。

2.2 一体化建设规划管理不细,操作无依

顶层设计和分层规划管理是政策实施的牵引,同时也应该成为基本指南。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涉及不同学段、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评价机制的复杂工程,顶层设计宏观指导把握方向,但是分层的规划管理,应该体现出对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实施要求和办法,也包括统筹分配。事实上,目前的很多分层规划管理仍然是以宏观设计为主,多在理论上阐发“何为一体化”“为何一体化”,而少有对“如何一体化”的具体要求、指导或建议,可操作性不强[9]。高校思政课也面临这一问题。

2.3 一体化建设多方联动不够,积习难改

多方响应、彼此联动,是系统工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成效保证。“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10]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涉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这其中多重教育和建设因素的庞大工程,各参与主体的相互协同、彼此协作是思政课建设“一体化”的基本呈现,也是最基本要求。但是,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无论是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部分学段思政课,仍然存在着单兵作战、阵地分割的传统习惯,淡化与其他学段思政课无论是建设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乃至成效的贯通、衔接[11]。高校思政课要注意这一态势。

3 高校思政课对一体化建设响应的实现路径

基于如上掣肘性问题,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在顶层设计上细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推进的具体实施方案情况下,作为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功能,探索、设计和实施好一体化建设的自选动作。

3.1 明确学段任务,贡献课程一体化的学段成果

高校思政课要想真正发挥在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清楚自己在本学段的使命和任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已经指明,大学阶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就意味着,这一学段要区别于小学阶段启蒙道德情感的任务、初中阶段打牢思想基础的要义、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的要求。所以,高校思政课要明确自己的理念要求和定位,把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落实到6门课程的教育发展实处,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和科学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法律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体系贡献出高校思政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学段成果。例如高校思政课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注意本学段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功能,应侧重该学段学生对突发事件进行理性认知和事件反思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小学式应急和中学式普及教育。

3.2 强化衔接意识,打破课程一体化的学段壁垒

高校思政课的衔接意识如何,直接决定着大学阶段思政课与中小学两个学段思政课的衔接。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是,高校思政课由于衔接意识的欠缺,更多地局限于本学段课程内容与目标的把握,缺乏对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与目标的积极了解,导致部分课程在课程建设的内容上存在部分简单重复,在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上存在缺失[12]。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上,强化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一体化意识,主动打破各学段思政课各自为战的现实壁垒,了解和把握小学和中学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成效,从重点难点、详略轻重、理论实践等方面,设计综合效果良好、适应大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启发性、探究性教学方法,充分体现高校思政课与其他学段的不同特点,从而在体系衔接上彰显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效果,推动其他低学段思政课在大学完成进阶。例如高校思政课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应充分把握与小学学段相应的应急教育、中学学段响应的普及教育,因势利导地顺利展开大学阶段学生理性面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并通过突发事件引导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3 建立共建机制,搭建课程一体化的实施载体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运作与建设,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高校思政课在内的任何一个学段,靠“单兵作战”,或者“一事一议”的临时起意性的合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只有建立各学段的共建机制,并在机制平台上积极运作,才能保证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性和成效性。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主动担当,积极与其他学段尤其是高中,建立共建机制,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教材解读、联合备课、集体说课、听课互鉴、资源共享、协作研究等共建活动,并且对教学实践基地、优秀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甚至可以开展各学段之间教师的兼课、轮岗等有效手段,以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的领航作用,用学术成果牵动共建、支撑教学。例如高校思政课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可以就如何更富有成效地应对突发事件实现育人功能,与其他学段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甚至可以针对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开展联合科研攻关,然后用科研成果反向指导各学段的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一定更具有实效性。

3.4 提供资源供给,发挥课程一体化的高校优势

在一体化建设体系中,每个学段都有各自的优势。高校思政课作为高阶学段,其在思想、理论、学术、师资等方面有比较性优势。高校思政课可利用这些优势,在符合其他学段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整合实践教学基地、历史文化场馆、图书文献资料、学术研究成果、优秀教师力量等资源,并利用这些优质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优势资源,加大对其他学段的供给。这样既拓展了大学的育人和服务功能,又推动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了各学段思政课资源的均衡发展,从而推动其他学段在知识能力水平上不断提高,在价值认识层面上不断深化,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和建设水平。例如高校思政课在实现应对突发事件的育人功能上相比小学、中学学段更深刻更丰富,高校思政课可以把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包括实施载体、路径、手段方法等,输出给其他学段,从而丰富和拓展小学、中学应对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

3.5 开展多层合作,畅通课程一体化的协作渠道

高校思政课可以因势而为、因时而进,主动在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牵引作用,与其他学段开展广泛而建设性的合作,从而畅通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作渠道。可在如下方面实施:共同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就思政课一体化的理念、育人机制、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评价机制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共同培训;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和课程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交流、互动;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思政课精品课程资源、图书资料资源、博物馆、展览馆、校史馆等实践资源互通,充分利用;开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结对子活动,教师间互帮互助,定期研学研讨专业问题、教学难题,互相听课,解决教学中的堵点,畅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道路,共同提高专业素质水平;开展一体化集体备课,增强各学段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共同理解和把握,推动内容衔接、手段关联、效果互通,提升相互间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建立协同科研教研机制,充分利用各自教学、研究优势,建立协同研究机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等问题,开展共同研究,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的终极成效。例如挖掘思政课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育人功能上,这种多层合作的实施,会把教师应对突发事件的育人能力、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协作机制、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共享等,都最大化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各学段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既动作从容又育人达标。

4 结束语

从国家到教育主管部门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在思路、师资、教法、机制等方面的进一步创新创优提供了重要契机,高校思政课要明确并把握住这一点,既确保最后一个学段的思政课能“守好一段渠” “跑好最后一段接力棒”,又更好地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终极使命。

猜你喜欢
学段思政课突发事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