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消费主义思潮批判

2021-01-17 11:13雷长稳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潮生产力

雷长稳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国家政权安全和政治安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目前,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和侵蚀,尤其以产生于美国的消费主义思潮为代表。消费主义思潮的产生是资本逻辑演化的结果,它把人的价值异化为物的价值,把本应该服务人、从属人的手段颠倒为目标,把消费视为人生的快乐源泉与价值追求。消费主义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张的生产力发展规律理论、生产本质理论和对人的价值论述理论等多方面构成挑战,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视域下有必要对消费主义思潮进行系统梳理、辨析和批驳。

1 消费主义思潮背离了主流意识形态主张的生产力发展规律

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是指引社会发展的科学观念,这种科学观念的科学性建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对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引。社会发展在本质上体现为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两者的矛盾运动打破原有的国家机器,彻底改变上层建筑的建构方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此观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就是要保证这种科学的认识成果成为人们的信念和信仰,成为指引社会发展进步的真理性力量。消费主义思潮作为“舶来品”,其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相背离。

1.1 消费主义思潮颠倒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鲍德里亚指出:“至少在西方,生产主人公的传奇现在已到处让位于消费主人公。”[2]消费主义强调消费处于生产的主导地位,消费是生产的逻辑起点,消费决定生产。这种观点确实具有迷惑性,让人们误以为消费决定生产,是其“抛开了实体的生产逻辑,力图跳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体系,脱离生产的意识形态来解释世界,这就使其理论多少带有‘无根’的虚幻色彩,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世界”[3]。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首先进行的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料,也就是说满足需要是生产的逻辑起点。在消费主义影响下,消费的地位和作用被颠倒,“消费在这里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代替”[2],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及其地位出现了“暧昧”和颠倒。那么需要和消费可以等同吗?消费主义似乎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但消费是满足需要的手段,是交换经济下的产物,跳出交换经济也就不存在消费。消费的前提是拥有消费对象,没有生产出来消费对象就谈不上消费,满足需要也不一定非要存在消费对象或者说需要不仅仅可以通过消费来满足。消费和需要的关系在消费主义那里进行了杂糅和混淆,消费主义思想让人们觉得消费就是需要,需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实现。但事实并非如此,消费只是满足需要的一种方式,消费也并不等同于需要。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是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正确反映,加深二者辩证关系的理解对于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规律,辨识消费主义陷阱,自觉抵制消费主义错误思想和坚持生产力发展规律具有基础作用。

1.2 消费主义思潮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应该从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矛盾运动中寻找,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可以简单划分为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人的要素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物的要素要通过人进行转化才能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从生产力内部诸要素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与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良性动态平衡,即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双向良性动态平衡。消费主义主张高生产、高消费,以生产力提高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来显示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以此让人们主动臣服于现有的社会制度,沉迷于丰富的物质消费。高生产与高消费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基础,而这些自然资源的存量又是有限的,面对有限资源下的资本主义生产以消耗子孙后辈的资源来维持高生产与高消费,它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良性动态平衡。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破坏了自然原有的循环系统,造成自然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恶化了的自然生态环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维持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双向良性动态平衡的生产力发展内在规律来看,消费主义思潮不是在适应这条规律而是竭力违背这条规律。高生产与高消费带来的生态破坏和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似乎又让人类开拓出新的领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地球生态平衡和人类自身发展来看,这种生产与消费模式在创造更多消费品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威胁着人类的未来发展。

1.3 消费主义思潮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如果我们把维持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的动态平衡视为生产力发展的内部规律,把与生产力发展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的外部因素视为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发现消费主义思潮同样也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消费主义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向人们兜售的价值观念,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观念上层建筑。资本主义以生产商品的交换价值为目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因为只有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资本家才能换回货币进行再生产以获得更多利润。消费者通过购买资本家生产的产品,把手中既有的货币转移给资本家换回商品来实现消费,资本家拿着消费者通过消费转移到手中的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实行再生产,利用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实现资本增殖。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是消费主义产生的沃土,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消费主义思潮正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土壤里的上层建筑,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目标。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刻到来时,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是实现资本增殖。“人们不断增长更新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4],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根本动力,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消费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而不是满足人类需要的目的。换而言之,消费主义与满足人类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相背离。

2 消费主义思潮扭曲了主流意识形态主张的生产本质

生产活动是人类创造历史的首要活动,是创造满足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活动,这项活动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还创造了人类本身。消费主义思潮把生产异化为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手段,生产的本质不再是人类需要的满足,这种异化了的生产成为资本家控制社会的武器,阻碍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2.1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生产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做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5]人作为多种属性存在的生物体,其第一个存在属性是自然生物体,自然生物体的生命延续,即满足个体或者群体—类的生命延续是人类得以创造历史的前提。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不得不从事物质生产劳动来满足人类个体以及群体的生存、生活和延续。可以说满足需要是人类从事生产的本质,没有生产就没有人类生命的延续,更谈不上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出现了一个相反的现象,即当资本越来越成为一种生产要素时,生产的本质愈是偏离了满足人的需要的轨道,越来越驶向追求资本增殖的方向。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是获得资本的增值,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资本家把原本不是资本的作用——资本的增殖变成了资本的作用,是其否定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而把它看作利润的结果。当资本成为一种生产要素,即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资本家把生产的本质愈是看为获取利润的手段,通过生产才可以带来利润,利润在生产中产生,通过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产生。如果谁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拥有更多的资本,因为利润是在资本购买劳动力后将劳动力投入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没有资本就没有购买劳动力的基础,也就没有让他人“帮忙”挣钱的基础。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利润,获取利润变成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生产原本的需要本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发生了彻底的异化,如果生产不能获得利润,即使它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那么它也将会被资本主义生产所抛弃。生产不再由生产本身所控制,而是由利润所控制,生产的需要本质也就发生了异化。

2.2 消费主义思潮带来生产关系的异化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等。消费主义思潮产生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土壤,它从根本上也是在为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作辩护。消费主义把消费当作人生价值的直接体现,它认为对消费对象的占有和支配是个体价值的最高体现。要想实现消费主义所主张的价值“律令”,个体就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劳动,通过占有大量的货币或财富来购买消费对象。消费者和劳动者因消费和生产的分离发生了身份的分离,也因消费和生产的对立而出现对立。消费和生产在空间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在时间上也不能实现完全同步,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份目前也无法在时空中实现统一。消费者要想获得足够的消费资本,就不得不挤压更多的消费时间来获取足够的消费资本,消费者要想获得足够的消费体验就不得不占有获得消费资本的时间,这两者的矛盾在真正拥有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得到了一定的化解,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这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出现转机,但这种转机的可能性还是微乎其微。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当一方占据和消耗了大量资源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另一方拥有更少的资源。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生产者为了获取更多的消费资本时刻提防着潜在的竞争对手,因为一旦其他人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就意味着自己丧失了获取消费资本的可能,生产中人与人的合作关系、友善关系被相互提防、勾心斗角、相互打压所代替。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分离、生产和消费相分离,劳动者只有拼命地劳动才能在生产中创造更多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资本。劳动中的痛苦似乎只能在消费时才会得到释放和补偿,为了得到更多的快乐,劳动者就必须占有大量的消费对象,占有消费对象成了劳动者获取快乐的源泉。如此循环,劳动者的快乐似乎是通过对大量的物的占有和消费实现的,生产本身的快乐早已丧失殆尽,生产关系变成了异化了的物的占有关系。

2.3 消费主义思潮误导社会健康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的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生产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产品及其生产这些产品的工具;人自身的生产一方面是人类种的延续,另一方面是人性的生产。人不是一个个原子式的孤立个体,他是作为类而存在的,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消费主义思潮扭曲了生产的本质,造成生产关系的异化,生产过程中人的生产变成了物的生产的附属品,即生产不是生产者——人为了体现自我兴趣爱好、展现自我才能、促进自我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是把生产看作获取生存条件的手段,生产本应该是生产者自我力量、自我才能、自我意志的体现,但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生产变成了痛苦的深渊。人们在生产中变得麻木、呆滞,却在消费中变得狂热、欣喜,这种表现似乎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偿,即用消费中对消费对象的占有和无条件支配代替了生产中的压抑、单调和痛苦,情况真的是这样吗?狂热的消费是可以让消费者得到短暂的自我满足,无论是物质的或精神的,但当这种狂热消失以后人们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希望得到更多的、更具刺激性的体验,如此循环往复人们就陷入了消费怪圈。这种看似合乎生产与消费逻辑的怪圈正把人们带入消费主义的深渊,生产中的无意义在消费中找到了寄托,人们愈来愈沉沦于消费而忘记对形成生产与消费怪圈的反思与反抗。长此以往,沉湎于消费享受而缺乏反思与反抗精神的社会注定走向衰退。

3 消费主义思潮扰乱了主流意识形态对人的价值引领

马克思认为人的价值是实现出来的,即通过实践人类得以确立人的类本质,实践或劳动是人类创造价值的首要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类不仅创造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体力和智力也在实践中得以改造,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在新的实践中被检验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实践或劳动是个人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渠道。消费主义主张把人的价值通过对物的占有标识出来,把消费当作人生的最大价值,这种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消费的愿望,容易使人成为消费机器,陷入自我无意义、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的消费主义陷阱。

3.1 消费主义思潮扭曲了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在实践中实现出来的,它是个体在劳动中向自我与社会提供满足自身发展与满足社会发展所贡献的力量。个体对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统一于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我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自我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社会为自我价值实现提供条件并给予“报酬”,还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向前发展。消费主义扭曲了人的价值,它只主张人们用对物的占有来实现自我欲望的满足,让人们在感性的层面体验到了虚假的自我价值,即在消费中实现自我的张扬和生产痛苦的补偿,把自我的价值进行了彻底的物化。用对物占有的多少衡量人们能力大小、价值多少、身份尊卑的唯一标准,它忽略了人们个体的差异性,将人的价值牢牢地捆绑于资本主义资本逻辑运行的轨道之中,这符合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它却将人的价值进行了彻底物化,人的价值是物的价值的体现,人没有了自身的价值。这就是说,人已不再是自我命运的主宰者、自身价值的实现者,他只是物的附属品,是物的体现。

3.2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消费中人的消失

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使得人类在以有限的生命寻求无限的意义中得以继续向前发展,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是人类精神性存在的生动体现,但这种寻求只有超越物质性存在才能得以永恒。消费主义把对物的占有和消费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以有限的生命寻求无尽的物质占有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生命的短暂不可能占有无尽的物质。这种以有限的生命追寻无尽的物质占有的目标,容易使人陷入自我无意义和精神空虚的消费主义陷阱,人不再是他本身而成为迷失自我的消费机器。就像弗洛姆所说:“消费的活动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的活动,我们的感觉,身体的需要,我们的美学欣赏力应该参与这一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应该是具体的、有感觉的、有感情的、有判断力的人;消费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人性的、有创造性的体验”[6]。但在资本驱动和技术控制的消费社会,消费已不再是消费者理性选择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

3.3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自我无意义和精神空虚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高歌猛进”,面对强大的生产力和丰富多样的产品,消费者好像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消费选择,能够让自己在自由支配闲暇时光和消费中体验快乐和寻找意义。事实好像确实如此,消费者通过在闲暇时间中的消费让自己体验到了短暂快感,例如美食对味蕾的刺激、酒精对精神的麻痹、演唱会对感官的拨动等,消费者在消费中体验到了快乐,但尾随其后的将是无尽的痛苦,面对资本家的不断刺激和诱惑,消费者陷入因无法满足这种刺激和诱惑的痛苦挣扎。资本家把人的自我实现导向唯一的可能,“通过忽略个人的自我实现的所有其他可能性, 例如参与到创造性和令人满足的工作环境中,鼓励它的市民越来越以消费活动为唯一导向获得需要的满足”[7],而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是多维的,尤其是人的情感需要、被尊敬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精神性需要仅仅靠物质消费是无法满足的。当人们被物所奴役,他的能力达不到也不可能达到对无尽的物质进行占有时,他就会陷入自我否定,产生无意义感和无力感,个体生存的意义就这样丧失殆尽。对物的无尽占有和消费,并不能给人以真正的快乐和精神的享受。“消费领域的幸福是暂时的,当感官欲望和新鲜感很快褪去,生活的寡然索味又迫使人去不断地追寻新的更加亢奋的消遣来驱散内心的空虚。”[8]这样一来,人陷入消费怪圈,即物质消费——短暂满足——精神空虚——寻找更多消费刺激的封闭恶性循环怪圈。

3.4 消费主义思潮造成拜金主义与道德沦丧

弗洛姆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不能只靠面包活着,他需要梦想和信念,以便使他的生活增添乐趣”。梦想、信念和信仰作为人的超越性追求是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意义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类产生以来的最高价值追求。曾经的人们将上帝、英雄等视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但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人们撕碎了上帝万能的至高形象,人从此失去了信仰。在此之后,人们又确立了新的信仰,这就是理性。作为一名经济理性人,追求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是他们的不懈追求。为了获得自我收入的最大化,一些人把道德观念置若罔闻,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一些人为了获得金钱甚至可以出卖肉体、人格和灵魂,完全不顾及他人的健康和生命。新的信仰被金钱所代替,金钱成为交换经济的通行证,道德的普遍原则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了光芒,人性因道德的脱离变为兽性。

4 结束语

从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满足生产本质要求和引领人生价值追求等方面进行消费主义思潮批判对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仅仅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消费主义思潮批判又是远远不够的。消费主义思潮是资本逻辑的衍生物,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交换经济的必然产物,为了认清消费主义思潮的真实面目不得不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出发,批判和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文化。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坚决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既要加强内部顶层设计也要防止外部侵蚀,从加强我国经济基础建设到加强政治和文化建设以及抵制消费主义思潮的肆意传播,最根本的在于让生产和消费真正回归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本性。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思潮生产力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Film review:WALL·E
中国共产党百年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
YOU’VE GOT QUESTIONS?SHE’S GOT ANSWERS(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Dutch university digs grave for students to reflect on life & death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