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萌芽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江苏 南通 226000)
职业院校本身发展的要求及国家一些政策的实施,使得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多样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且这也将是高职院校的常态特点。生源多样化,扩大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但是,生源多样化也意味着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能力等参差不齐的现象更加突出,这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要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能型人才越来越紧迫的需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1]。
高等数学,是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时间是大一两个学期,是新生入学即面对的一门课程。该课程面向的学生广,和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相比,更是直面了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师全部来自于传统高校,接受的是传统高等教育。受自身教育学习的影响,高数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知是:数学是一门理性思维很强的课程,是一门学生必须勤奋刷题才能切实提高数学成绩的课程,是一门以教师板书为主才能更好展示解题思路进而能更好地进行知识传授的课程。
面对生源多样化越来越常态化的高职院校,高数教师仍保持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这是适合这门课程最好的方式。但是一线高数教师确实也发现,面对生源多样化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甚微。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高数课程的知识,教师想坚持传统教学,却发现传统教学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面对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挑战,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数教师又不得不尝试改变传统教学,却发现学生的高数知识水平似乎没有得到提高。高数教师思想上的挣扎,是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现象。
高职院校的高数课程教学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
一是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面对生源多样化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多采用折中方法,以中间难度的教学内容为讲授范围,这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得不到更快更好的成长。传统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势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能把数学基础相似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层次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设计,但该教学模式的短板也比较明显。首先,学生是按成绩进行的分层分班,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会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但是每个专业的学生所需的高数课程内容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应具备的数学能力侧重点有所不同。其次分层教学困难重重。一来给学校教务排课、班级管理、成绩评定等方面带来了比较大的挑战;二来分层给学生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厌学情绪更加明显。一些高职院校先后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但从对安徽省多所高职院校调研的情况来看,能够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学校很少,将“分层教学”模式坚持下去的学校则少之又少[2]。
三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较好地利用了课余时间,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该模式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学生要有好的自控能力及学习能力,高数教师要花很多时间用于自身不太擅长的课件动画或视频的制作上。高职学生的自控力和学习能力较差,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由此造成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参与程度不高,教师执行能力不强[3]。翻转课堂教学在高职院校施行得并不理想,教师会把需要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重新讲一遍,翻转课堂流于形式,失去了翻转的意义。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重本科院校轻高职院校的传统思想,影响高职学生的自我价值判断,学生带着高考失利和对未来失去信心的挫败感来到高职院校学习,对学习缺乏动力。
学生经历了初中、高中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后,习惯在老师、家长的监督安排下进行学习,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和未来规划能力。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未来的规划模糊不清;又由于自控能力较差,会突然没有了学习方向,失去了学习动力。特别是发现期末考核难度不大、及格很容易、拿文凭简单后,更是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也有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积极地投身于学习生活中,规划着参加学历提升考试或学好专业本领,充满学习动力。但在生源多样化背景下,教师不断降低难度的高数课程让他们觉得没有挑战性,又受其他不爱学习的学生影响,使得这些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学习上的探索精神,学习动力持久性不强,形成了课堂学习上的消极状态。
面对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及生源多样化现象的复杂性,教师要对新问题新形势进行研究,主动适应,勇于创新,打破对高数知识学习的惯性认知,站在高职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高数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对高数课程的育人目标定位要准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区别,应该立足高职学生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定位,打破讲题刷题等固有认识,重新定位高数课程的育人目标,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研究。
其次,教师要从根本上改革高数课程的考核方式。教师必须真正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从卷面考核的局限中走出来,真正面对多样化生源特点,重新定位学生的考核方式,接受改革的必然性,以学生为主,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考核方式,探索新形势下教学改革路径。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增强课程育人效果。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阶段的学习,多和学生交流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关注和重视,交流一些优秀高职院校学生的拼搏和收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了解高职学习的远景,认识到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未来也能成为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在短期目标的不断实现中树立信心,提高自我认同感;以长期学习目标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对学习的长期坚持。比如建立短期目标是在这周内学会不定积分的概念及其计算,长期目标是能通过选拔参加高等数学省赛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将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与同学们分享,同学之间互相督促和鼓励,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从而克服学习困难。
教师对高数课程建构多元化评价方式。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积极发现并指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展现的闪光点,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有能面对挫折的勇气,带领学生克服在数学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高对学习的收获感和信心。
教师努力让高数课堂成为愉悦的课堂。通过构建愉快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对高数的畏难感和抵触感。轻松愉悦的课堂能让师生得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学生能更好地接纳课堂,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学生信心。
教师在高数课堂,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比如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就出现的极限思想“一尺之椎,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比如在2003年数学家建立数学模型,成功预测了SARS的有关情况;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美,比如黄金螺旋线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联系。通过全方位地展示数学的魅力,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内容的理解,感受数学与思维、生活、艺术的紧密联系,提升对数学的认同感。
教育要以人为本。高等数学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面向学生广,更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高数教师不应局限于传授数学知识这个目标,要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以立德树人为统领,以高数课程教学为载体,创新设计高数课程实施目标、过程和方法,体现高职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提高高数课程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实践课程立德树人重任。
课程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能很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教师要挖掘高数中的德育内容,提高课程育人深度,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通过数学历史发展渗透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通过与数学意境相通的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文化自信,通过中国现代数学发展渗透爱国教育,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通过高数中无限与有限、微分与积分等的辩证关系渗透唯物辩证主义思想教育。
只有站在立德树人高度的教育,教师才能更深入挖掘课程知识背后的更广更深的教育价值,拓宽课程的教育功能,更好地让课程焕发魅力,才能让高职学生得到更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对于在信息碎片化背景下长大的学生而言,很难集中较长时间保持专注学习,再加上高数课程中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如何立足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时的专注力,是教师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对课程知识模块进行创新设计,以微课思想为课程开发思路,将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提炼成精心设计、主题突出、短小精炼的若干个教学模块,深入挖掘每个教学模块内容中的德育性、趣味性、故事性、应用性、创新性等隐藏在高数知识背后的资源。比如对于定积分一章的内容,可以分为定积分的概念、微积分基本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四个微课模块。以定积分的概念为例,在模块的设计中,可以以校园内某一不规则花圃为例,探索通过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四步得到花圃面积的精确值,对这个过程进行归纳,引出定积分的概念,并运用定积分的概念对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表示。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再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通过归纳启发,化解对定积分抽象概念理解的困难。模块中的内容目标明确,内容精练,形象具体,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所有的教学模块集成为本课程的教学模块库。每个教学模块中的知识内容少而精练、拓展性强、学习目标明确,适合高职学生短时间的专注学习,能帮助高职学生快速抓住学习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多样化生源的学生能抓住重点地进行交流和学习,也适合学生进行课后碎片化复习。
立德树人统筹下开发的模块教学内容,以对分课堂模式开展教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课堂教学的一半时间用于教师授课,另一半时间用于学生进行交互式学习[4]。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高数课程是每周2课时。以教学模块知识点为核心,第2课时开展新知识内容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精讲核心知识,适当留白;学生课后思考内化,写出自己的收获和问题。下次课的第1课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解决课后思考中未解决的问题,并互相出一道题考查对方的学习效果;第2课时教师开展另一新知识点的教学,下次课第1课时学生交流,如此形成对分课堂模式教学。
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降低多样化生源下的学生基础不平衡、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教师精讲留白,有合适的知识传授,也给学生留有合适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多样化生源下的学生通过课后的学习,发展自身的学习收获,发现自身学习的困难所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后的成果,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对分课堂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合作探究课堂,是学生在真正内化知识后开展交流的交互课堂,是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进的课堂,有助于解决生源多样化带来的教学问题,对学生能力的综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多样化生源背景下,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面临很多困境,需要教师主动应对,解放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依据高职学生的客观情况开展教学设计,助力高职高数教学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