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周兴中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发挥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经验和做法,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提升生物与化工大类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和第一座化学工业基地的开工建设而创建的,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化工行业的职业院校。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创建于1956年的石油部兰州石油学校和化工部兰州化工学校以及兰炼职工大学、兰化职工大学,1999年转制为甘肃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整合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能源化工职业学院办学资源,设置公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办学65年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坚守职业教育阵地,坚持“锲镂金石 修身诚化”的校训和“根植石化行业 传承铁人文化 人才培养延伸 培训服务前移”的办学特色,秉承“文化育人、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事业成功”的育人理念和“高严细实”的管理理念,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为祖国石化行业和甘肃省地方建设培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12 万余名建设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石化集团首席技师、 书写 “石化工匠” 传奇的张恒珍和 “堵漏大王”赵柱,“钾盐专家” 李浩放,“用数据说话”的丁玫等一大批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工匠人才。这些优秀毕业生犹如一张张流动的金色名片,在祖国石油化工行业熠熠生辉。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务副书记曾坚评价说:“学校是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社会影响力最大、专业最全、学生人数最多、就业最好的学校,是石油化工职业教育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和‘工匠摇篮’。”甘肃省副省长张世珍评价说“学校是甘肃省高职教育最好的学校,是甘肃省高职教育的排头兵、领头雁、桥头堡,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管理、招生就业等方面工作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走在了甘肃省前列,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之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首批28 所示范校、国家优质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甘肃“双一流”大学建设单位,通过了ISO9001:2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十大最具特色职业院校”“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职业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思政工作50 强”“全国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贡献50 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 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 强”“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 强”“首批‘1+X’试点院校”“全国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甘肃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在新时代提出的富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新理念、新原则,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所提出的“三全育人”在价值蕴含上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契合了思政工作的发展规律。在教育格局上要求构建人人育人、处处育人和事事育人的教育新局面,重塑从育人主体到育人时间和育人空间的协同教育新构架。其中,全员育人是指在教育主体上要求每一位教职工都要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教育过程,形成人人育人的教育局面;全过程育人的实质是指在教育时间上,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学生入校到学校毕业的每个阶段,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指导;全方位育人是指教育空间或维度上,强调在学校教育内外各个方面,在德育、智育和体美劳等多个维度,各种要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对人才培养的全面型培养。
在此背景下,全国各个高校顺势而为,围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上海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率先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为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上海方案”和“上海经验”,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表扬。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职业院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完善和推进“三全一体”育人体制的形成,推动学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早在2017年8月,就率先启动了以“课堂思政育人三分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立以学校为主导,教学院为主体,教研室为基本单元的工作机制,推动教师深入挖掘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育人置于课程教学的核心位置,充分凸显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这个时代,我们倡导“课程思政”正是呼唤高等职业教育从“教书”到“育人”本位的回归。
“课程思政”提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不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正是协同育人的理念。作为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能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
“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将这三者进行了割裂,“课程思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一种回归。“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默会知识的深处,亦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从而对之产生积极的影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国外的有益做法可以借鉴,但是从根本上讲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才培养体系涉及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等,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课程思政”正是要立足于构绘这样一个育人蓝图,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工作,尤其是自2016年12月6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努力探索全面布局、创新举措,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之路。2016年12月学校在甘肃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年8月,启动以“课堂思政育人三分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17年10月成立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年11月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19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甘肃省培育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思政课程研究中心。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党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织开展“课程思政”微课建设。对微课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匠精神等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元素;二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三是围绕重点核心课程建设,以实现授课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为出发点,深入发掘各类课程中的德育、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丰富多样的“学科德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四是凸显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在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方面富有成效,立场坚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凸显深厚的教学实践积累,体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通过微课建设,形成了一大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启迪意义的微课资源,对课程思政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21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125门课程思政微课获评甘肃省职业教育省级“课程思政”微课。
高职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在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学等主阵地建设之外,还特别重视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例如:学校于2013年就成立了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近年来,为了扩大影响,拓宽红色教育的覆盖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进行了全面的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总社-分社”二级工作机制,在10 个二级分院分别设立分社,人数突破400 余人,目前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规模最大、辐射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大学生社团,也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青年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坚强阵地。这个社团每学期开展 “五个一”活动,开展一期政治理论学习,一期红色主题电影展播,一次红色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一次红色教育主题文体活动,拍摄一部红色主题微电影,切实做到了红色教育日常活动不断线,重要活动掀高潮。
“铁人精神”是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实践而形成的,汇聚着中国老一辈产业工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立德树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作为国家首批高职院校和具有深厚石化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十分重视“铁人精神”的弘扬,通过“五个融入”将“铁人精神”的塑造作为该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铸魂工程”而狠抓不懈,将“铁人精神”打造成为该校校园文化中鲜亮的底色,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将“铁人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将“铁人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阵地,不断凝练升华几代铁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迹,并将其渗透到思想政治课相关章节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精神。
第二,将“铁人精神”融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将“铁人精神”专题内容纳入到入校教育、日常教育、顶岗实习教育等育人环节;常态化邀请专家学者、优秀校友来校主讲“铁人精神”主题报告会;挖掘师生中的“铁人精神”典型,进行表彰和宣传,树立舆论导向等措施,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以“铁人精神”为鲜亮底色的校园文化。
第三,将“铁人精神”融入大国工匠塑造。“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是“敬、专、精、严、守”,其中“敬”是工匠精神的厚土,“专”是工匠自信的标签,“精”是工匠永恒的追求,“严”是工匠基本的态度,“守”是工匠价值的认同。而“铁人精神”倡导“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三老四严”的作风,其与“工匠精神”的精神实质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都体现了对职业的操守。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把“铁人精神”与“工匠精神”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把“铁人精神”所倡导的“三老四严”作风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铁人精神”助推大国工匠的培养。
第四,将“铁人精神”融入校园环境建设。物质环境对学生的培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一所学校,如果能够将学校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出一种学校的独特的精神内涵,都能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那么,校园的物质环境就会成为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将“铁人精神”元素融入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例如:在图书馆前设立铁人王进喜人物雕塑,在主教楼悬挂铁人王进喜“三老四严”名言警句,在教室、图书馆、寝室和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宣传栏设置“铁人精神”专栏和墙体宣传画等,使校园各种物质的东西都能体现出“铁人精神”的精神内涵。
第五,将“铁人精神”元素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例如:评选表彰“铁人辅导员”“铁人班主任”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 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中国创造离不开工匠文化。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始终致力于营造培育工匠人才的文化土壤。
第一,培育价值认同。将工匠精神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专题讲授,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人文内涵和具体释义,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践行工匠精神,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通过“课堂思政育人三分钟”工程全过程融入各门各类专业课教学,让学生基于对本专业的了解分析本专业、行业领域内对工匠精神的要求和侧重点。
第二,发挥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身边的榜样,更能在学生中发挥无穷的引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杰出校友是学会身边的最重要的榜样。在育人过程中,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始终积极发挥国家级“技能大师”马延斌老师、首批“陇原工匠”孙怀军老师以及杰出校友张恒珍和曹晓涛等的榜样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向上、刻苦、努力,在实训实习中认真负责、追求高品质、高质量和高专业性,真正践行工匠精神。
第三,坚持实践内化。 职业精神往往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从业者职业素质。只有“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情景相关联时,学生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和追求。因此,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上十分注重实践环节的历练、强化和内化。一是着力创新课堂实践。要充分发挥思政课、职业素养、就业指导等课堂的育人主阵地功能,围绕“工匠精神”设计一系列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二是着力丰富校园实践。完善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定期开展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活动。三是着力拓展校外实践。积极争取社会的广泛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形成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定期校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进入企业工作,因而把企业的先进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庆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企业文化;兰州石化的“高、严、细、实”的文化;海尔集团的“把简单的工作干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工作干好就是不平凡”的文化等。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培养学生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一,聘请客座教授。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聘请企业的领导、专家和企业的杰出校友作为客座教授,如广东茂名石化的石化战线的巾帼英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大国工匠,首席技师杰出校友张恒珍;首届十大陇原工匠中兰州石化公司的卢朝朋;兰石集团的“铁裁缝”阙卫平;首届“陇原工匠”,金川集团公司的潘从明等。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还成立了张恒珍等大师工作室,经常邀请他们来校作优秀企业文化报告和技能演示,让学生感受优秀企业文化。
第二,打上企业烙印。将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的报告厅、会议室等较大的师生活动场所均以多年招聘毕业生的优秀企业命名,将企业的文化打印上墙、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例如:兰炼厅 兰化厅、神华厅、广汇厅、庆化厅、伊泰厅等企业印记上墙。
第三,传播企业文化。每次来校招聘毕业生的优秀企业都被邀请讲授其企业文化,讲授“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成长成才故事,引导学生立足勤奋学习、立志劳动创造人生,培养学生感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时代工匠意识,培育学生在质朴的心灵里埋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种子。
第四,借鉴企业文化。每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认真学习企业的先进文化,要求写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并且做为基本的考核要求。把企业的先进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把百余个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文化之中,把国内外1 000 多个用人单位的先进企业文化拿来予以借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把企业文化标识在校园内,使学生受到熏陶的同时,感受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
第五,开展工业文化研究。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每年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育人重要论述推进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创新发展”为主题的专家报告、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主要围绕“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体系构建”“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统筹开展职业院校工业文化发展的研究、培育、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等工作,推动工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018年学校被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单位。
“责任关怀”是1985年由加拿大政府首先提出的,而后在国际上逐渐被广泛接受和推行的先进理念,其宗旨是在全球石油和化工企业实现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环境质量。“责任关怀”也是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化工类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基准,融入了育人全过程。
第一,融入培养过程。结合化工类专业搭建的“公共基础技能培训-基础技能培训-专项技能培训-专业拓展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实践培训”五级实训平台,把“责任关怀”倡导的健康、安全、环保的理念加以融入,优化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将“责任关怀”理念有机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构建了“目标融理念对素养、内容写理念引素养、过程用理念提素养、课后拓理念固素养”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实施思政教育。
第二,多维协同联动。充分利用第二、第三课堂搭建“技能大赛-学生活动-顶岗实习”的“三个维度”平台,实现一、二、三课堂协同联动,强化责任关怀理念践行力度,全方位助推课程思政教育,形成“技能大赛-学生活动-职业素养”全程贯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思政教育新范式。
第二,校企育训结合。以“现代学徒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为载体,以“责任关怀”理念为衔接,深化校企合作,工与学集成度不断提高,教师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同教同育”,学生与企业员工“同学同训”,课与岗对接,实现教学全过程中专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第四,牵头引领实践。2018年6月,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责任关怀工作委员会院校工作组成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与常州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院校被推选为副组长单位。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办好中国教育,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答好时代提出的教育之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