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特征研究

2021-01-17 00:14裴莹莹常俊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语专家教授

裴莹莹,常俊跃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1)

引言

我国的外语教育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外语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是外语人才成长的摇篮,青年教师和有志于从事教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是高校发展的希望,做好外语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关注的是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路径及体现出的共性成长特征,希望对青年教师和有志于从事外语教育研究的青年学者有所启发。

一、文献回顾

针对外语教育研究人员的成长,已有专家给出过很好的建议。肖俊洪在总结自己教学科研成长的经验时提及勤奋进取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勤奋努力是发展自己的必经之路[1]。姜治文认为,做教师要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充实自己,满足学生的渴求,在教学上取得成就[2]。汪榕培也指出勤奋的重要作用,有年轻教师请教汪榕培教授为何能够不断产出学术成果,汪榕培教授的答复是勤奋[3]。可见,勤奋是许多外语教育专家看重的个人成长应该具备的素质。除了勤奋以外,张德禄谈及自己的治学成长经历,他认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4]。此外,胡文仲认为,外语教师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地提高敏感度,懂得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问题意识[5]。沈家煊也认为,做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做研究的乐趣就在于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6]。可见,问题意识在专家们学术道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胡文仲认为,教师有必要寻找机会与同行交流,这样才能发现自身不足,找到解决办法[5]。黄建华也认为,向前辈、同行访问学习可以获得新的信息、了解专家们对问题现状的看法,思考出努力方向[7]。因此,交流是前辈学者认为提高学术水平的又一重要途径。

关于教学科研,外语界专家学者给出的建议可以为青年学者、教师以及学生提供启示。从以往专家学者的治学经验来看,勤奋、坚持、问题意识和交流意识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优秀个案的关注,总结出优秀外语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特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试图探究外语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路径及成长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进行个案研究。

(三)研究对象及数据采集

研究对象选自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丛书《往事历历 40年回眸:知名外语学者与改革开放》。此套丛书收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外语界和相关领域百余位知名专家、教授、学者的亲身感悟和实例。这些知名专家、教授、学者“有的参与了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有的参与了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的是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践行者;有的是外语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8]Ⅱ。笔者从本套丛书中选取从事外语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五人作为研究对象。个案情况如下:

1.张绍杰,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英语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8]317。

2.王立非,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学部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9]127。

3.常俊跃,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入选辽宁省“攀登学者”[9]209。

4.徐锦芬,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9]279。

5.王俊菊,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9]317。

三、结果与分析

(一)成长路径分析

经研究分析发现,五位外语教育研究专家都经历了求学、教学和科研的成长路径。专家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都为后来的成长特征总结提供了依循。

1.求学之路

如今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外语教育研究专家们,他们的求学历程却并非一帆风顺。通过对五位研究个案的分析表明,有的专家成长在动荡年代,求学之路十分坎坷,例如受20世纪70年代时代环境的影响,张绍杰教授指出,“学习外语的时间十分有限”[8]318;有的专家囿于资源条件限制,学生时代的外语基础薄弱,例如王俊菊教授直到高中才开始学习英文26个字母发音[9]318—319。囿于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影响,专家们的求学历程不乏艰辛,但是专家们求学时勤奋刻苦,并矢志不渝地奔向目标。工作以后,有专家依然在漫漫求学之路上前行。专家们通过名校进修,读取硕士、博士学位和成为访问学者的方式,在求学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2.教学之路

对于外语教育研究专家来说,教学岗位上的成长经历是其成为专家学者的重要历程。教学岗位上的专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刻苦勤勉,例如王俊菊教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熟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甚至“个别同学偷看答案回答问题”,经常被她看穿[9]324。除了自我严格要求外,专家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反思外语教学现状,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此外,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国家为当时的教师发展提供了机遇,专家们积极主动抓住机遇,寻求进步空间,进一步促进了自身成长。

3.科研之路

学术发展是推动外语教育研究专家成长的重要路径。出于对教学现状的关注与反思,专家们走上科研道路,为外语教育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通过学术成果的产出,专家们不仅在学术道路上实现自我成长,也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改革贡献力量。例如王立非教授对商务英语学科的学术研究,为学科发展注入动力[9]140—141;常俊跃教授对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变革探索,改变了传统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影响了课程建设理念[9]217—220;徐锦芬教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也推动了外语教学理念和实践发展[9]281—285。

(二)成长特征分析

通过五位外语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路径分析,可知成为专家的成长道路并非一蹴而就,其中体现了一些共性的成长特征,总结这些成长特征可以为青年教师和学者提供启示。

1.勤奋刻苦,不断努力

勤奋努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必备品质,这一点在外语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经历中得以充分体现。

毕业于军校的王立非教授在求学期间刻苦勤奋地学习知识,为后来的语言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王俊菊教授在谈到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时说道:“我每天早上比其他同学早起30分钟背诵课文,大声朗读,通读通背,尽量牢记在心,结果每次考试英语成绩在班里都名列前茅。”[9]320徐锦芬教授从小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9]280,她本人在工作中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理想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勤奋是外语教育研究专家们的重要特征,他们的求学经历、工作历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不仅获得了扎实的语言知识,而且不断提高教学技能,这都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实现。

2.持之以恒,不畏艰难

成功不仅需要勤奋刻苦,在面对困难时更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种坚韧的性格是专家学者取得成就的又一重要品质。

常俊跃教授1979年参加高考,他的英语成绩只有11分,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收听电视英语讲座自学英语。他写道:“在中师自学英语不容易。遇到挫折也没人鼓励。坚持到最后的很少,数百名学生中只有十几名学生坚持下来。”[9]211持之以恒的精神不仅在专家的求学道路中体现,在科研道路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王俊菊教授初次在国际发表论文时,经历了数次的打磨修改,整个过程痛苦折磨,但坚持到最后终于成功发表,她叙述道:“每一次逐字推敲斟酌,都是我不断学习和历练的过程,见证了我的个人成长和学术水平的提高。”[9]328徐锦芬教授同样指出坚持在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性,“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最终我们会从‘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9]286

遇到困难不退缩,不言放弃,持之以恒,这是专家们成长道路中的重要启示。

3.抓住机遇,不断进步

机遇对人的成长成才具有关键作用,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抓住身边的机会,实现个人成长进步。拥有及时抓住机遇的能力是成就优秀专家学者的另一重要特征。

王立非教授提到,他与英语尤其是专门用途英语产生密切联系,源于他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经历[9]131。特殊的实践经历为他后来开展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提供了启迪。此外,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正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面向海内外招聘英语学院院长[9]134—135,他主动抓住了挑战自己的机会,了解专业建设,为开辟商务英语专业奠基了基础。常俊跃教授从小学、中学英语教师,师专留校任教以及后来到大连外国语大学任教[9]213—216,步步前行的从教经历得益于他抓住了一次次宝贵的机会,通过进修学习不断增加储备。

时代为有心人的成长成才创造了条件,善于抓机遇的这些专家学者能将其转化为成长的机遇。

4.问题意识,促进教研

关注问题是这些专家学者另一个突出特征。他们有着很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

张绍杰教授善于反思外语教学问题,探讨外语学习的路径问题。他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关注外语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他谈到:“高端外语人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这个问题常常引起我的深思……”[8]318常俊跃教授在大学担任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时,正值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加大班型教学势在必行。他叙述道:“针对班型加大教学面临的问题,我申请了学校的教学改革立项,有目的地开展大班教学问题研究……”[9]217徐锦芬教授(2018)认为,问题意识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源泉[9]281。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她发现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为解决英语教育领域问题开展研究活动。她说:“纵观自己科研发展轨迹,我发现这些课题都是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过我没有让它们溜走而已。”[9]281

这些优秀的外语教育研究学者学术成果丰硕,开展了各种科研项目、课题研究、优秀课程建设等。学术研究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大量学术成果的产出证明了他们不断地关注问题,思考并探究问题。

5.交流意识,促进成长

通过对五位专家的个案分析发现,强烈的交流意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他们积极发表研究结果与业界人士交流。他们懂得向同行、前辈请教问题,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解决疑惑,获得启迪。

王立非教授在构思创办商务英语博士点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构建思想形成论文投到期刊。关于投稿的目的,他讲到,一是希望投石问路,二是希望专家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以便完成论证报告[9]139。可见,通过发表论文与学界的专家交流,吸取意见,实现自身成长进步。交流意识除了在发表论文上体现,还需要与前辈学者建立持续的交流往来。王俊菊教授表示,1999年去英国雷丁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经历使她结识了语用学界著名学者黄衍教授,王俊菊教授前往黄教授家中拜访,回国后主动邀请黄衍教授来自己的大学讲学,与前辈学者的交流中,给前辈留下深刻印象,交流互动也让她收获颇多[9]325。

外语教育研究专家通过交流解答了学术中的疑惑,也为实现自身的成长进步奠定了基础,这一特征青年教师和学生值得关注。

6.立足现状,开拓进取

五位专家还关心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并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寻求解决之道。他们不断开拓进取,为外语教育研究事业持续奋斗。

张绍杰教授提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外语教育改革成效不尽人如意,每个外语工作者都应该思考外语怎么教学[8]323。在外语教学及外语教学管理工作中,常俊跃教授也发现外语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他指出:“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宏观的外语教育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急需我们及时给予关注。”[9]222此外,他还指出,我国外语教育也要推出自己的理论思想,要产出自己的实践探索成果,要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徐锦芬教授也是一位时刻关注外语教育事业现状的研究者[9]281—285,在总结中发现研究问题,使得她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现实的外语教学问题很有意义。

可以看出,专家们都在心系外语教育的发展,在关注着我国外语教育界的发展变化。他们提出的建议中肯切实,进行的实践探索也卓有成效。

结束语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选取了五名外语教育研究学者的自述作为个案分析对象,总结了他们的成长路径及特征。研究发现,外语教育研究专家求学时期都经历了艰难刻苦的历程,他们勤奋刻苦,坚忍不拔,抓住一切机会去争取进步。专家们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善于在教学和科研上提出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他们在产生想法后会与同行或前辈交流,发现不足并寻求改进的措施。他们依然关注当下的外语教育教学现实问题,不断开拓创新,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五位外语教育研究专家的成长特征分析,并对比文献综述部分,当代外语教育研究专家不仅传承了老一辈学界专家学者的品质特征,更体现了善抓机遇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希望对外语教育研究专家学术发展的上述特征分析,能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学术进步有所启发。

猜你喜欢
外语专家教授
致谢审稿专家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请叫我专家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