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特色方法

2021-01-17 02:12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感社会化小学生

李 迪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素养中“责任担当”位列其一,这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与归属感等方面的重视。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我国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在德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涉及。在课程资源的选取和创设上注重面向现实生活,通过对真实和现实问题的探究与解决,不断深化对家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形成稳固的热爱之情,进而形成为家乡和社会贡献力量的愿望与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道德品质教育方面看更微观、更具体,更贴近社会心理和教育伦理,本研究即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小学生主体角色认知入手,结合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心理因素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特色方法。

一、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角色认知

从知识哲学论的视角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从实践论的视角其又可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由此,可从人与自然、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的主体关系来考量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角色定位。

素性角色,指独立的自然人,也指生理或物质自我。具体指个体的躯体、性别、体型、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特质的统一。社会角色,指通过个人努力和活动获得社会规定的角色,如小学生、儿子、中国人、少先队员、班长、小记者、志愿者等。期望角色,指赋予主体一定的社会期望,进而希望其能按照统治阶级、组织要求或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如有道德的人、合格公民、优秀小学生等。很多小学生没有责任意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很好地对自身角色进行定位。从人的主体关系相关性来看,小学生需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找准符合自身身份的各类角色,培养其对自然界、自身、他人,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素性角色是小学生的物质基础角色,社会角色和期望角色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高层级角色。

二、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社会心理因素剖析

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而个体社会化是学生“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目的。在小学生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人身心和谐发展看,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影响显而易见。

(一)亲社会行为的互惠利他主义本质

人的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表现,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形成的。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在其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行为选择的积极能动。具体如关心他人、热爱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等。而这种亲社会行为,从本质上看,其表现了人互惠利他的道德价值观。正如理查德·D.亚历山大提出的群体选择理论和声誉选择理论所指出的对植根于人类间接互惠系统的利他主义的解释,即身为利他主义者的慷慨大方的名声可能会给个体带来适合度方面的好处,这能够补偿由于慷慨大方的行为而付出的代价。由此理论可以看出,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基于人类的互惠利他的道德价值选择。因此,在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应把握此本质,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指导个体行为,并从互惠共生的行为感受中反思自身,从而形成“帮助他人有助于帮助自己”的价值体认,促进优秀道德品质的趋同和形成。

(二)同理心的情感能力因素影响

弗兰斯·德·瓦尔曾指出,在使我们成为人类的各种社会元素中,同理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然而却常常被低估的元素。达尔文也曾提到过“同理心”(sympathy),即一种情感能力。包括感受他人正在感受的东西、感受到并认同他人需要的能力。如从人类原始狩猎时采集者分享猎取的食物中所表现出来的愉悦感,就可以看出同理心这种人类的能力。克里斯托弗·博姆则认为,一般的看,人类天生就倾向于对参与有宜的合作产生积极的反映——只要他们感到他们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社会联系,只要他们付出的代价不是过于昂贵,只要他们感到长期来看这个系统会确保他们能够抵抗真正的厄运。基于人的这种“同理心情感”能力,在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应充分加以利用,培养学生能从他人的视角思考、体验、反思。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同理心教育,帮助学生与学校及社会产生积极的联系,培养其具备同理心的能力。

(三)良心演化与惩罚性社会选择

人类早期的社会选择导致了良心的演化,演化的良心使得个体十分善于进行自我控制,而这对人的生存非常重要。首先,小学生社会责任感萌发及培养都是良心不断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在这一演化的过程中社会责任认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主导行动,意识指引行为,良心的萌发与催化对个体社会化的“向善性”“责任性”意识形成具有正向强化的积极影响。其次,良心培养属于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中关于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最后,惩罚性社会选择是人类良心演化过程中的必要手段,通过惩罚性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这种惩罚不断直接或间接地调节小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而促使其形成“有良心”这种社会责任感的道德习惯。因此,良心演化与惩罚性的社会选择是影响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四)先天物质基础的显性表现明显

从小学生先天物质基础的显性表现看,其在情感和意志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如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差,做事的持久性和自觉性也不够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意志力、自制力和做事的持久性都在不断增强,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也日益强烈,道德情感初步发展起来。有学者认为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从小学生的先天物质基础的特性来看,其社会责任感培养主要指向道德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这类过程有必要考虑社会的特定文化背景和公序良俗。我国是崇尚“礼”的国家,对长辈、同辈、晚辈,以及社会、国家、民族等都要讲“礼”之道。“礼”所指如对父母的“孝”,对长辈“敬”,对同辈的“诚”,对晚辈的“爱”等。

对小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就是要求其根据既有的社会道德准则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其自主意识、意志力、情感不断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而这一切的发生发展都是要由其先天的物质基础作为先决条件,如果没有感知情感的大脑、肢体、神经,一切都是枉然,因此形成情感、道德的物质载体是充分必要的,是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

三、社会心理学视域下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特色方法

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很多,我们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体社会化方面进行探讨,是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思想引导、认知理解、意识认同、行动实践等方面探究更为实用可行的特色方法。

(一)比较实践活用法

比较实践活用法主要指在不同班或不同校开展同一类型实践活动,进而比较效果和对比反差的具体教育方法。此方法的运用范围很广,可以相异与类同比较,横向与纵向比较,定性与定量比较,宏观、中观与微观比较等。目的是通过比较实践的方法,寻求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落地路径。很多在彼校有效的方法,在此校不一定适用。因此,在采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因地制宜,结合校与班的实际,通过环境创设、文化熏陶、传统活动打造、竞赛等,借助竞争与示范、激发与巩固、展示与宣传等策略,培育本校本班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典型方法和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方法的使用需要通过比较反映出教育成效,因此要考虑域、校和班的个性化差异考量评价。

(二)“羊群效应”导引法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引自360百科)。“羊群效应”导引法主要是指在有意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借助“羊群效应”原理,导引学生自主接受并追随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在小学生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中,结合其群体特点,开展基于社会责任感的专项培养,如在非正式群体中借助其兴趣和自愿的特点,引导其完成相关的任务,在正式群体中借助榜样的力量,号召学生们学习。抑或对一些有责任感的事件加强宣传,形成班级舆论热点,引起学生对事件积极有效的关注,进而引导学生的正确客观的责任感认识。“羊群效应”的方法多用来引起高关注度和认可度的情况,通过热烈的效应现象,引导学生追随“主流”或“教师期望”的观念和行为,这一方式对于小学生尤为敏感。

(三)校本“优良传统”引导法

美国学校有一种常见的学校传统活动——玩偶旅行,即学生让属于自己的玩偶与自己一起或代替自己去世界各地旅行的活动。在活动中,玩偶可以是学生的旅行伴侣,也可以是自己的替代者。很多学生会将自己的玩偶邮寄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并委托接待者带着这个玩偶去旅行,接待者要给玩偶讲解名胜古迹或乡俗故事,带着它游玩,记录旅途过程中的人或事。而校本“优良传统”引导法就是指鼓励学校基于本校的特色文化打造,形成长效的“校本”优良传统,进而引导学生对学校、对文化、对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借鉴美国玩偶旅行的做法,立足学校特点或历史背景,挖掘“校风”与“乡风”文化,形成自己学校的传统项目,以项目活动为载体,持久性引导学生对学校和家乡优秀传统品德的继承与发扬,进而增强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

(四)集体奖惩显性强化法

此方法主要是指将团队作为主要对象,通过奖惩引导学生选择和认可教师预设的集体观念与意识,进而修正或强化显性行为的教育方法。对于班主任来说,在使用团队集体奖惩法是需要技巧的,集体奖惩更适合引导学生在合作、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竞技比赛等集体项目,具体如小组整体成绩、作业上交情况、卫生与纪律、合作学习等情况,分类细化,以小组形式统计表现情况,这样更利于小组内他约与自我约束相结合,进而初步培养集体荣誉感、集体责任感等。值得注意的是,奖励措施不能滥用,否则容易降低“奖”的积极效果;对于个别小学生的破坏性行为是要有针对性惩罚的。奖惩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会起到强化小学生显性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形成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

(五)小组共同体效应法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成长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包括血缘共同体(亲属)、地缘共同体(邻里)、精神共同体(友谊)[1]。小组共同体效应法,主要指班级内通过精神导向自发建立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微型社会团体,借助团体思想观念的集中效应牵引边缘学生的教育方法。小组共同体作为学校生活中的重要群体形式,是映射小学生学校中学习生活的现实载体,其建立是以精神共同体为主要存在形式,是友谊构筑为本质的社会生活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小学生群体间纯粹的、亲密的、被需要的自然感情基础上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不以利益为前提的自觉的结合关系。在真实的课堂中,对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教师可以借助小组共同体的打造作为突破口,通过学生自发的合作学习与互助,培养生生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再由小组共同在良好氛围效应的感召下,牵引社会责任感薄弱或模糊的“后进生”进步。在此方法的运用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小组共同体的关注,因其建立多以学生自发为基础,有一定的群体情感倾向,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防止不良现象发生,造成对班级群体的影响。

(六)暗示巧用法

暗示巧用法主要是指教师巧妙借用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学生接受暗示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的教育方法[2]。暗示是不需要讲道理,而靠直接的提示,而且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基础,一般不付诸压力成分,不要求他人非接受不可。在对小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可以考虑有效利用这一方式。如对学生进行保持班级卫生的教育中,可以通过树立先进,进行表扬或奖励,在主题班会上进行宣传,进而形成行为暗示、表情暗示和符号及语言暗示的综合暗示立体图像,刺激小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进一步实现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班风和行为习惯。其他具体内容的责任感培养皆可参照此开展。在暗示方式的使用中,要注意暗示的类型,暗示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人暗示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在他人暗示中又包括间接暗示、直接暗示和反暗示三种。对于反暗示,教师可以采用故意说反话的方式以达到正面教育的效果,但教师是要注意分寸,否则容易造成反作用。

猜你喜欢
责任感社会化小学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