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东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21世纪初,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逐渐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被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吴刚平在《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文中指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1]。本文采用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即课程资源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使用的一切资源。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课件、教材、设备等实物的资源,也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案例、项目主题或任务等内容的资源,还可以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方法的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是指开发者根据对课程的理解,结合地域优势、学校特色、教师特质、学生特点,从生活、学习环境等方面发掘有教育价值资源的过程。课程资源利用是指针对具体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使用恰当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使用的过程。
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支撑。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体现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课程[2]。作为一门只有十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通用技术学科课程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从历次调研数据来看,课程资源缺乏一直是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成为通用技术学科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1.课程资源开发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
课程意识包括资源意识、学生意识、目标意识、结构意识、生成意识等[3]。通过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将古德莱德描述的“理想的课程”和“正式的课程”变为他们自己的“理解的课程”和“实施的课程”,最终成为学生的“经验的课程”。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的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发现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其课程意识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得以提高。
2.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通用技术是第八次课程改革新增加的学科,绝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相关师资培养专业。现任通用技术教师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转职而来的,普遍存在学科知识基础不牢、学科技能水平不高、对学科课程目标和内容理解不透、教学中过度依赖教材等问题。要开发课程资源,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课程目标与内容,以目标为导向规划设计所需资源,然后利用恰当的工具和方法收集或开发资源。在收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将有效利用这些知识与技术方法获取素材、开发资源,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强化“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提高学科知识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专业成长。反过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又促进了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专业成长路径。
3.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路径之一
“过程模式”的提出者英国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在我国普通高中严格“忠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发是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主要路径之一。教学资源开发促使教师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统筹教学安排、规划实施策略、创设问题情境、重组教材内容、设计问题驱动系统,从单纯地针对特定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资源开发,到形成自己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理念、进行整体课程资源开发,是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标志。
通用技术课程是学生技术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技术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和亲身经历中发掘课程资源,扩大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既要符合高中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也要关注当今技术发展前沿,增强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术素养的提升,更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结合多年的通用技术课程研究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社会热点是一些受人们关注的社会事件,能引发人们持续的关注和共鸣。将其引入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时刻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还可以通过对其技术本质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其背后的技术问题,用技术的视角正确地看待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提高技术素养。例如,全球疫情蔓延期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某一原油期货品种曾跌至负值。与之挂钩的一款国内投资产品被强制平仓,投资者一夜间血本无归。但随后,原油价格又大幅反弹,这些投资者却“倒在了黎明前”。教学中,将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一社会现象做出理性分析,感知社会现象背后的技术问题,明白理财需要事先做好风险评估,找到投资风险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平衡点。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理财问题,分析影响家庭理财方式和效率的因素,结合模拟情境或家庭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家庭理财方式,设计家庭财产管理方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技术意识。
各种技术产品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要。引导学生剖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技术产品,了解其设计与制作的原理、原材料与工艺特点等,使学生亲身经历技术学习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看产品只是产品”,即只关注产品的使用功能,会使用产品;第二个阶段是“看产品不是产品”,即在关注如何使用产品的基础上,关注制作产品的材料、工艺等技术问题。第三个阶段是“看产品还是产品”,即理解其设计与制作的原理,能根据需要改进产品。
疫情期间,口罩成为我们出门的必备物品,因此成为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门商品,甚至一度供不应求。教学中,以“口罩供不应求”为项目情境,以“口罩的设计制作”为驱动任务,统整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学习项目,分步实施,引导学生体验技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体会其中蕴含的技术思想与方法,提高创新设计与物化能力。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口罩的分类,引入“标准”的概念,引导学生树立标准意识,依据“标准”判断决策,增强技术意识
2020年1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疫情防控组下发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中提到了有防护作用口罩的四种标准:YY/T 0969—2013《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 0469—2011《医用外科口罩》、GB 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和GB/T 32610—2016《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教学中,可以以口罩为例引入标准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标准的定义、代码、名称、种类,了解不同类型口罩的作用和适用环境,能够针对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口罩,并逐渐养成按标准做事的习惯,提高技术意识。
2.分析需求、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原形或模型,经历完整的设计制作过程
分析需求是设计制作产品的第一步,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带口罩的亲身体验,提出自己对口罩外观、功能等方面的需求,结合前面学习的口罩的种类、作用和适用情况等知识,选择要设计制作的口罩的类型及期望达到的目标,如能起到防护效果、佩戴时舒适美观,长时间佩戴不会对人脸部皮肤造成损伤等;接下来,根据需求设计制作方案,说明所制作的口罩的功能,需达到的标准,选择合适的材料、工艺、设备和工具等;方案的执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作原型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自己面部的轮廓设计更适合自己佩戴的口罩及支架等,通过3D打印机打印、组装完成自己的专属口罩。
3.测试改进、拓展延伸,培养创新设计能力
产品制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测试。通过技术试验,发现问题、优化设计,提高创新设计的能力。如,通过呼吸器适合性检验仪,检测口罩与面部的密合性,并改进设计和制作方案。再如,防颗粒物的KN95口罩在防病毒方面是否有效,需要通过技术试验得出结论。一种方式是使用适应性测试仪、空气微生物采样器等设备,通过真实的试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另一种方式是使用模拟、仿真、VR或技术试验的视频方式来完成试验。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品作为课程资源,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其思考。
大米是我国最重要的口粮,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必备食品。教学中,可以针对学习需要,围绕大米多角度开发课程资源。
1.让学生关注家里大米的品质,思考什么样的大米质量好,引导学生根据2019年5月实施的《大米新国家标准》(GB/T1354-2018)判断大米的等级,了解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内容与价值。
2.让学生关注家里吃的大米品牌,了解黑龙江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的大米,如五常大米和方正大米等,了解其对应的国家标准GB/T 19266-2008(五常大米)和GB/T 20040-2005(方正大米),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3.针对疫情期间多国发布大米出口禁令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由我国粮食储备充足、价格平稳引申到粮食的供给保障,提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到人民生存的民生大事,了解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
4.引导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培养节约习惯,反对浪费,对粮食安全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中要主动开发学科融合性的课程资源。融合性的课程资源可以分为学科内各模块间的融合和跨学科的融合两种。《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选择性必修课程中设置了“技术与职业探索”和“职业技术基础”两个模块,其内容与当今社会技术职业紧密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融合到必修课的讲解中,让学生了解各类职业的特点、工作内容和要求等;也可以与生涯规划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探索教育。
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性强,很多知识与其他学科存在交叉和融合的地方。如,口罩材料中的无纺布多采用聚丙烯(PP)制成,与化学学科内容相关;N95口罩是防颗粒物的口罩,颗粒物包含粉尘、烟、雾和微生物,与生物知识相关[4]。结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开发跨学科融合性课程资源,更有利于发挥整体育人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技术是人造物、技术是过程、技术是知识”的讨论中,新技术也在持续不断地改变着这个世界,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这些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技术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程内容。如,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做的试验可以利用VR、AR技术模拟呈现。又如,疫情期间为了避免大家接触、减少病毒感染机会,一些地方限制了纸币的使用,移动支付成为商家首选。而比移动支付更引人注意的是,从今年5月开始,苏州市相城区各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部分工作人员工资中交通补贴的50%将以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形式发放[5]。作为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的区块链,可以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区块链、比特币和数字货币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与流通是当代金融科技创新的必然产物,必然对国际货币体系及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数字人民币作为大国主权数字货币的代表,在国际社会扮演重要的储备货币角色”[6]。
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域往往有一些鲜明地域特色的资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这些地域性课程资源,不但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例如,本省农垦系统某中学的一位教师在讲授《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与方式》一节内容时,安排学生到当地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现场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水稻田病虫害检测系统和园区温控系统的运作过程,倾听园区技术员的讲解,对开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仅理解了开环控制系统的知识,而且为后续闭环控制系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是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是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实现和内容落地的重要支持条件。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需要通用技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课程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个人资源、学校资源、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发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合理利用,助力通用技术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