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翰林 石家庄股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金融经济学中出现了一些有关法律、制度、金融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它们对其他研究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首先,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Vishny(以下简称LLSV)等人提出了大量实证证据,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起源与该国的制度和金融和经济结果联系起来。该文献的一个核心结论是,具有英国普通法渊源(法国大陆法渊源)的国家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了最强(最弱)的法律保护。英国起源的国家似乎也有更好的制度,包括更少的腐败政府,更高效的法院,更详密的会计标准。更好的法律保护和更好的制度反过来会在总体和企业层面上为金融体系带来更好的结果。与LLSV结果相关,最近有大量文献试图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渊源为何以及如何影响该国的制度,以及法律渊源和制度如何共同或单独影响经济和金融结果。文献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包括股票市场和中介机构在内的金融体系的发展有助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然而,上述许多研究是在国家一级进行的,它们在其样本中以同等的权重对待每个国家。例如,在LLSV(1998)样本中的国家中,巴西和印度等多样化的大国与约旦和厄瓜多尔等同质小国获得了相同的权重。我们可以预期,同质小国可以有更有效的法律制度,因为这些制度可以密切地适应这些国家的需要。世界上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尽管中国的法律和金融体系相对开放程度不高,但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中国将在十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研究发现,现有文献所建立的法律金融——增长关系对国有企业和上市企业很有效。尽管现阶段中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公司治理机制薄弱、效率低下的情况。比如,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在创业初期及其以后的两个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是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国有银行和私人信贷机构,以及创始人的亲友。企业从多个金融中介机构获得的贷款尚未偿还,大部分贷款由固定资产或第三方担保。在公司成长期间,来自华人投资者(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其他地区)的资金和商业伙伴的贸易信贷也是重要的来源。当被问及上市前景时,创始人和高管们将“获得大规模投资”和“声誉提高”列为最重要的好处。显然,这样对于外部小股东和私企的风险是逐步积累的。因此,构建具有法律授权的治理机制,发挥地方政府促进金融和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金融系统性风险源于某些事件或事件序列可能导致金融部门在经济中提供信贷的能力受到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这类事件可能引发恐慌性撤资企图,造成挤兑,导致重要金融机构倒闭,并最终导致系统性崩溃。如果政策制定者要发现金融体系正在出现的威胁,我们必须了解系统性风险的决定因素,并制定适当的衡量和检测标准。经济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这些问题,而最近的危机也加强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了金融体系中风险累积的几个关键因素。目前研究表明的三个关键因素中,第一个因素是金融部门积累了非常高的风险和杠杆水平,同时过度依赖不稳定的短期融资。这种行为在规模最大、相互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中出现是特别危险的,因为这些机构是我们金融体系的关键,它们的失败可能会对大量交易对手和整个体系造成重大损害,就像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USA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的例子一样。然而,当杠杆的累积和期限错配加剧在金融体系更广泛地发生时,它们也令人担忧。第二个因素是机构间风险敞口的高度正相关。大量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持有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或抵押贷款相关衍生品头寸。其结果是金融体系在房价崩溃面前的巨大脆弱性。个体机构所承担的看似适度的风险,最终却给整个系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第三个因素是金融体系内部非同寻常的相互关联性和复杂性。金融参与者之间错综复杂、不透明的联系网络,以失去信心的形式蔓延的危险成倍增加,冻结流动性、减价销售和多米诺效应。这种系统性风险渠道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支付、清算和结算系统的制度安排。例如,回购协议和场外衍生品的市场基础设施的弱点加剧了金融危机。系统风险反映了可能多年缓慢增长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监测必须着眼于各种指标并且要向前看,考虑未来几年影响这类风险的因素的路径。
从国际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主体制度改革方面来说,G20组织和德国成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FSB)、欧盟设立了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英国成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美国则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这些监管主体的建立其目的都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这些法定的监管管理机构不再是以往单单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传统粗暴方式,明确了宏观审慎监督的目标指向。比如在协调消费者行为及权利和金融机构合规性的多方问题上,更加注重行为监管与审慎监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专门的法定监管机构就可以从这一点互相协调服务于金融各方稳定和发展的总目标。就系统性风险的传递而言,一定是灾难性的,对国家经济具有重大的负面影响,具有极强的风险传染性。基于国际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主体改革的目的,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地区、行业的风险传染性,对经济全局的整体性、关联性和动态性的监管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协调各方部门对金融市场形成合力。就我国央行来说,我国央行的职能不再仅仅是货币策和最后贷款人,也具有了相应的经济信息优势、监管规模效应,能够有力的兼顾监管职能和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功能。
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不仅要有与之匹配的金融监管主体,也要有相对丰富的政策工具和执行治理机制。从这些金融监管主体来看,通过法律授权、多部门联合执法、数据信息多部门共享等方式来实现金融风险监管职能,在监管职能的执行过程中也会存在着监管漏洞、监管重叠、监管贪腐和监管套利的问题,但这并不影戏我国对经济金融风险监管防范的决心。我国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金融为合理地执行了联合多方高层合力监管的作用,但仅仅是议事机构,还没有达到法律层面上的权力机构这一点也是需要继续完善的。从责任主体来看,金融风险的发生责任主体与监管主体息息相关,在科学合理的治理理念下,柔性监管更应该严格确立责任溯源以及责任划分,保障多元化的责任形式柔性化,达到良好地上下齐心的效果,防止执行责任各环节主体和基层工作人员压力无解。
从金融监管防范和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统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防范,我国政府注重安全与效率并重,既要做到对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统筹,也要做到保持市场经济的活力,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如果金融监管防范赶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那么金融机构的积累风险便会加大。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加强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建设机制的创新是金融监管机构政策执行的有力保障,有助于金融监管机构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组织的统筹发展。我国的投资者群众广泛,较大部分并没有对金融风险的发生有着警惕意识,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比如不合规的投资观念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这也无疑会对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负面作用,加强投资者道德风险意识的建设,就应该从群众着手,营造良性合规的投资环境。就金融风险的约束而言,金融风险道德意识重在诚信体系的建设,当风险发生时,必须要有合法的约束和惩戒路径来弥补风险发生的不利影响,拒绝出现举债不还仍猖獗,套利发生无约束、庞氏骗局等风险问题发生的情形。从金融科技监管防范创新来说,对金融机构监管机制的授权路径大致存在着特别许可授权和限制性授权、放任自由、监管沙盒、智能监管和试验模式等,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促进了各金融机构以及监管机构的联系,降低了信息互通的成本,提高了金融监管效率,由此创新模式来达到预防金融风险的目的。通常来说,金融监管机构的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资源的快速调动、转移与分配,这是做好风险事前控制就应该持有的谨慎态度。综上所述,我们要加快金融监管机构的行政改革和金融机构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正确处理好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关系,理顺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好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
从金融的本质出发,金融本身经营着特殊的货币和商品,同时也承载着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金融风险的监管与防范从未知的层面来说,旨在对抗可能永远不会导致危机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行业是我国国家力量的核心竞争力,要发挥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就要做到金融兴和金融强,提高我国的国际金融开放水平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伴随着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机构的不断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等先进科技来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深化改革的步伐不能停留在这局部的进步中,也不能被潜在的金融局部风险蒙蔽了双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指导,更加强调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核心竞争力三个层面。金融监管机构体制改革和市场活动主体的统筹安排仍然在摸着石头前进,顶层设计和环节机制的监管环境优化还需要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提到了我国在现阶段金融开放度和法律发展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是存在差距的,对于把握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金融资源倾斜的关系,还需要在这类风险中给予关注,建立具有法律授权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而试图提出更多具有实施性地金融业风险监管与防范的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