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
问:现在文物市场上进行拍卖或交易的多是帖,如何鉴定帖呢?
秦:各种文物的鉴定中,碑帖除了鉴定真与伪、粗与精、翻刻与伪刻、涂描、填蜡等内容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碑石比较悠久,加上自然的风化,给碑本身造成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越早的碑,文字存在的越多,碑面完整。时间长了,损伤越大,碑字越少。因此,碑字的多少是碑帖鉴定最重要的内容。
碑刻拓本考证学,自清乾嘉以来,翁方纲、阮文达等考据学的倡兴,成为书法界和学术界的热门。各家纷纷著书立说。而碑本拓帖鉴定,大都是按着碑字多少为依据。如清末方若的《校碑随笔》、罗振玉的《雪堂所藏金石文字簿录》,以及张彦生、马子云等专家的论述。近人王壮弘对前代碑学进行了一此增补,著写的《增补校碑随笔》,基本上也是这路子。
问:某碑在什么时候少了哪些字,损了哪些字,就可断定是什么时候之后的碑帖了。
秦:正常情况下,这是一种鉴定思路。另外有一种现象是,碑上的字多了。
问:后人补刻的。
秦:不是。东汉的《史晨碑》两面刻字,俗称《史晨前后碑》,两面书法传说出自蔡邕之手,是汉碑中的上品,属虚和端庄的一派。原此碑中每行最末一字过去嵌在碑座的跌眼中了,拓碑的人只拓到35个字,最下面的字没有拓着。乾隆五十四年,有人将跌眼凿开,升碑后,露出最下一行的字,再拓,字多了。到底是字多还是字少的是旧的?还有,碑出土后要清洗一遍再拓,这就是初拓本,从一般的道理上讲,初拓本是最完整的。但是,为什么有拓本比初拓本还完整?
问:是后人补刻。
秦:还不是补刻的。拓碑前洗碑时,没有将字口内的泥洗干净,铺上纸拓时就捶打不出笔道,好像碑的这地方就残了。后来拓碑的是个细致人,用刀子把字口剔干净,再拓,字就完整了。如隋代《元公姬墓志》,初拓本没有的几个字,后清洗字口,字反而有了。
问:像这种情况,是初拓本值钱,还是后来的拓本值钱?
秦:初拓本值钱。它早。还有一般的碑刻,主要的刻法是单刀斫入,斜刀刻字,使得每个笔画的字口向内斜,成一锐角,用行话说,“越来越瘦”拓碑一般是拓一张洗一遍,随着时间的推移,碑石再坚,也经不住反复洗碑的磨擦,碑越磨越薄,字口越来越瘦,笔道也就越来越瘦。鉴定时,笔道越肥的拓本,年代越早。
问:刻碑只有这一种刻法吗?
秦:有些碑字口是直刻平底,字口的变化不大。东汉《礼器碑》的笔道肥瘦变化不大。这与刻法有直接关系。
问:《礼器碑》名气好象很大。
秦:《礼器碑》的全称是《汉鲁相韩造孔庙礼器碑》。无额,四面刻均是隶书。此碑为中国最重要的汉代碑刻,号称汉碑第一。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明代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评道:“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而不可及。”历代推崇为隶书极品,凡是学写汉隶的,都以《礼器碑》为楷模。
问:《礼器碑》如此著名,它的拓本一定很值钱吧?
秦:最好本是明代的初拓本。民国以来,行内认为《礼器碑》的拓本中,价值最高的是大画家高凤翰藏,罗振玉等题跋的明拓本。
问:现在哪儿?
秦:北京图书馆。
还有一例,北魏的《曹望造像》。这件石刻作品上面有像,下面有文字,正书。造像于光绪初年在山东临淄发现出土,1921年由上海耒远公司卖给法国人,现藏于巴黎博物馆。这件作品虽出土较晚,雕刻、书法是第一流的。出土不久就流失国外,藏在国内的拓本不多,因此有不少作伪的。但是作伪者在一些关键地方忽略了。造像的第二层有一匹马,马尾有一断痕,作赝者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凡没有断痕的都是赝作。因为原石已流海外,作品又是精逸之作,所以原石拓本的价格很昂贵。1995年北京翰海秋拍了一件陈介祺旧藏并题跋的本子,拍到了人民币4万块。
所以,完整的本子,不一定是初拓本。比如前面说过的唐《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翻版特别多。原刻中“佛道”的“道”字的第二、三笔间中断,但作伪者不知断笔,未经细审,遂误刻成未断。
问:凡是未断的都是翻刻本?
秦:翻刻本也有刻成中断的。这仅是鉴定此碑的其中一点依据。
问:你上面讲了一大通,给人的印象是,鉴定碑帖中最重要的诀窍是死记硬背。每个碑,什么时候损了哪里,初拓时有哪些笔画,或没有,历代拓本损了或多了,都要死记。
秦:死记是必须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多看。多比较,不但要看真的,还要看徦的。假的,假在哪里。要一点一滴搞清楚。时间长了,看的东西多了,从量变就会达到质变、产生飞跃。
问:有记载十分完整的书,供记性不好的人死记吗?
秦:对碑帖考证最详的,是民国初年方药羽的《校碑随笔》和后来王壮弘的《增補校碑随笔》等。最好与拓本对照着看,这样印象深,容易记。只看书,不看拓本,如同瞎子摸象,隔山买牛。
问:帖除上面所说的仿制还有哪些作赝手段?
秦:清代石刻术发展以后,给碑版作伪提供了底本,准确讲是在石版印出来的本子上再加工。用宣纸石印出来的帖,它表面的颜色与墨的颜色相近,有一定的光。本来石印本是平的,作赝者用硬物把字口一笔笔划一遍,产生出凹凸感,行内称“剥字口”。最后在上面大涂墨,去掉印刷油墨的光泽。
讲究一点是用拓本、影印本、石刻本相互结合起来作赝。我看过一个李陵碑的拓帖,伪造手法十分高明。这件拓本年代够晚明,初拓本是明初的。两者之间只有“婢佣"两字的“婢”字不同,于是从石印本上挖下此字,补在晚明拓帖上,再剥字口、涂墨,充明初拓本。
还有是在帖上涂墨。某字在初拓时不损,后因某种原因用墨涂掉了。如现藏西安大雁塔的唐《雁塔圣教序》碑与刚才说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内容一样,由于序文是唐太宗与高宗写的,所以刻了多块。此碑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58岁书写的,也是褚正书的代表作,字写得雍容婉畅,如美人婵娟、仪态万千。碑文由当时刻碑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此碑正文21行,行40字,碑文中的两个“治”字,为避高宗名讳,缺末笔,有宋拓本、明初拓本、明中末拓本存世,清各代也均有拓本。顺治一朝的拓本,为避顺治名讳,将“治”字涂掉了。凡无“治”字的帖都是清以后的。清康、乾间原石中的二“治”字已封口。
这种在旧帖上挖、涂作伪,放在灯下细心观察,能看得出来。
问:既然能在灯下看出来,有没有办法直接在碑上做手脚?
秦:有一种蜡补法。在石碑上补蜡。碑石坏了,用蜡填平,照初拓本刻出来,再拓,现在没有,而补拓本的字又存在了。凡是蜡补的字,字口不象石刻原字那么瓷实,蜡与石头的边缘有衔接处,在灯光下看有一道浅印痕。
问:还得用灯?
秦:唐代《多宝塔感应碑》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在他44岁写下的。此碑为颜书正楷,字体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结字平稳严谨,可以看出隋唐民间书手的影响学颜体的人,往往以此碑为初阶迈第一步。此碑的碑石坚润,镌刻精妙,历千年不失原貌。几年前在历史博物馆曾经见过整张的宋拓本,上面还有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的题跋,都认为是宋拓。可是按年代考据,此拓本有疑问:《多宝塔》在康熙年间曾被雷击过,打掉了十七八个字,这帖我发现有明显蜡补的痕迹,“凿"字是做出来的。再有作赝者忽略了明拓本的第15行“克嗣其业”的“克”字下的“口”是完好的,作赝者没有注意到,也就没有补,所以连明拓都不够,是康熙雷击以后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