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红
邓小平曾说,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对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党的作风是什么,都有完整的一套。的确如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已经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之路,初步形成了党的建设理论和方法。
重视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建设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军主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时,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赣南各县中共党组织受到严重的摧残,被迫分散隐蔽,停止活动。没有地方党组织的配合,没有群众基础,红四军在转战赣南途中接连失利:先是经历大余之挫,后又经历圳下之危,不少官兵受伤或牺牲,红四军损失较大,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人也险遭不测。经历了军事上的挫折,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方党组织建设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性。
后来,红四军在瑞金取得大柏地战斗的胜利,扭转了被动的局面,并顺利抵达吉安东固,与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胜利会师。毛泽东、朱德在东固得知井冈山根据地已经失守,彭德怀也率红五军下山突围到赣南,因此,毛泽东等中央苏区领导人决定,率领红四军在闽赣边境敌人力量薄弱地区“打圈子”游击,伺机建立根据地。
3月14日,红四军入闽攻占长汀城。为了使广大群众和各革命团体得到坚强的领导,毛泽东以红四军前委书记身份,帮助和指导中共长汀临时县委的工作,正式成立中共长汀县委;选举成立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在闽西创建了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在红四军前委的帮助下,短时间内,长汀党的组织数量迅速增长。
在长汀期间,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作出“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区域相连接”的重大决策。4月1日,红四军离开长汀返回瑞金,毛泽东在瑞金又主持召开前委会议,进一步提出“一年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揭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要实现长汀决策和瑞金计划,重建或壮大地方党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4月上旬,红四军前委在于都县城昌村中学召开于都全县党员活动分子会议,帮助改选了中共于都县委领导机构;在此之前,红四军前委还委派李春华帮助兴国改选县委领导机构;5月初,前委又帮助宁都县建立中共临时县委。在红四军前委的帮助和指导下,赣西、赣南和闽西各县纷纷建立和健全中共各级党组织,分别建立了中共特委组织。1929年夏,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决定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共闽西特委。毛泽东对这次大会的召开非常重视,决定应邀前往指导大会的举行。
1929年7月9日,毛泽东抵达上杭县蛟洋镇文昌阁,出席中共闽西“一大”的50多名代表已经全部到达。毛泽东在与各县代表交流时发现,有一些代表对闽西的革命形势、社会状况缺乏全面了解,便建议大会推迟召开,让代表们回到各地,用一周时间开展调查,并向大会报告调查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闽西革命斗争的各项方针政策。7月20日至29日,中共闽西“一大”在上杭县蛟洋镇文昌阁正式召开,毛泽东以红四军前委代表身份向大会作政治报告,分析了闽西红色区域能够得到巩固的有利条件,指明了巩固根据地的基本方针。大会选举产生中共闽西特委组织,闽西的革命斗争有了更坚强的领导。
1930年2月7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县陂头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前委、红五军军委、红六军军委和赣西特委、湘赣边特委联席会议。为加强对赣西、赣南革命斗争的统一领导,会议决定将原赣西、赣南、湘赣边3个中共特委合并。一个月后召开了中共赣西南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中共赣西南特委,建立了一个新的、坚强有力的、能适应革命斗争迅猛发展需要的中共领导机构。
红军下井冈山以来,游击赣南、闽西期间,在毛泽东的亲自指导和红四军前委的帮助下,赣南、闽西的地方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至1930年10月,红军攻克吉安,建立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标志着中央苏区初步形成。
首次提出党的“思想路线”科学概念
在开辟中央苏区及帮助地方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毛泽东还非常重视红军队伍党的建设,特别是在党建实践中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党的思想路线即认识路线,是共产党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所要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根本思想,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29年6月提出的。毛泽东针对党和红军中出现的重大原则问题及其争论,认为那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的最后挣扎”。
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特殊的背景。井冈山时期,红军和党内成员身份复杂,有工农、小商人、小知识分子、无业游民,还有旧军队官兵、绿林武装等,党内和军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有些同志流露出右倾悲观情绪。对此,毛泽东撰写了《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但是,人的思想转变并非一日之功所能达到。在红军转战赣南、闽西创建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红四军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沉渣泛起,个人主义、盲动主义、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根据地、主张流动游击的流寇主义等错误思想在党内有着相当的影响。毛泽东对这些错误思想予以坚决的斗争,但争论并没有在短期内消弭。
为了正确解决红军党内的争论,纠正各种错误思想,统一认识,红四军前委分别于1929年6月22日和9月下旬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七次和第八次代表大会,这两次会议也没能解决党内的重大分歧。由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没有得到肯定,毛泽东在紅四军党的“七大”上未能继续当选前委书记。会后,毛泽东一面在闽西蛟洋养病,一面指导闽西特委工作。而这段时间以来,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更严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削弱,甚至一度放弃了根据地建设的工作,红军的活动几乎成了单纯的军事行动。直到1929年12月底,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提出“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红四军党内的错误思想才开始得以纠正,逐步统一了思想认识。
土地革命初期,我党仍处于幼年时期,对于革命斗争和创建红色政权的认识还很欠缺,因此过分依赖苏联,把苏联革命经验神圣化、教条化。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占据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时,对苏联经验生搬硬套,数次致信毛泽东和红四军前委,严厉批评毛泽东坚持农村武装割据的主张是所谓的“农民意识”“游击主义”,且不顾实际情况,命令红军进攻大城市。当时,红军党内一些同志也不顾中国国情和苏区实际情况,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对于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决议,不论正确与否,要求一味盲目执行。
对于党内盛行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毛泽东深恶痛绝,坚决抵制。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期间,写下《反对本本主义》这篇经典文章。文中再次提出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概念,认为一成不变抱着“本本”就能保障永久的胜利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文中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与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写出的,给党的“思想路线”这一概念赋予了科学的内涵,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毛泽东在苏区初创时期提出的“思想路线”的概念及其基本思想,为中共在延安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初步确立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
在创建中央苏区的斗争中,毛泽东不但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概念和内涵,形成了科学的革命认知观,而且进一步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理论,集中体现在古田会议决议案的丰富内容里。
如上所述,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党内和军内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越来越严重,甚至导致毛泽东在军中党内的领导地位受到冲击。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后,陈毅代表红四军前委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并对红四军各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发出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交陈毅带回。
同年11月底,根据“九月来信”的指示精神,毛泽东与朱德、陈毅开始着手进行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准备工作。在这期间,毛泽东多次召集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开调查会、讨论会,详细了解当前存在的不正确思想及其表现和危害。毛泽东将调查所得的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成8个方面,并将党代表和政工干部分成若干组,每个组集中讨论一个问题。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毛泽东夜以继日地亲自起草大会决议案,然后召开前委会议,对各决议案草案预先进行审查修改,以便提交大会讨论。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上杭县古田镇曙光小学召开(即古田会议),出席大会的代表有120多人。大会由陈毅主持,毛泽东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大会讨论了中共中央的指示,总结了红四军前委工作的经验教训,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为大会起草的8个决议案。古田会议决议的核心是要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其主要内容有:
一是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决议全面指出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的办法,强调要对党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指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要注重调查研究,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这就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
二是明确规定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进一步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决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无产阶级领导,是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工具,是新型的人民军队。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红军同一切旧军队的界限。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决议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而奋斗;必须承担起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这三位一体的任务。这就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三是规定了党的组织建设原则。决议明确指出“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同时阐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原则,强调要重视党支部的作用;规定了健全支部生活,严格党的纪律等措施。决议还提出要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的同时,提出了以后发展新党员的条件。
古田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个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伟大纲领。
率先倡导并践行党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精辟地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历史地看,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发轫于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是最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中央苏区时期表述为:重视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非常反对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作风,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學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离开了实际调查,就会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而调查研究才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因此,在苏区时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做了大量而密集的调查研究。
1930年5月2日,红四军攻克寻乌县城,毛泽东闻讯立即前往,打算在寻乌城作一次全面深入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发现以前的调查活动只注重农村而忽视了城市,对争取城市的策略问题还没有真切的了解。寻乌城处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致相同,了解了这个县的情况,交界各县情况便可大致了解。在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协助下,毛泽东开展调研10多天,半年后,整理调查笔记,写出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报告。
即使在紧张的第一次反“围剿”前夕,毛泽东还做了“兴国调查”“东塘等处调查”“木口村调查”,解决了土地革命斗争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之后,在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作期间,毛泽东也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来指导调查工作,将通过调查所得的材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从而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毛泽东常说“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并进一步说,“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毛泽东的教育和影响下,苏区各级党政干部兴起调查研究的热潮。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同志,都像毛泽东那样,坚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在中央苏区时期表述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中央苏区、建立红色政权的革命斗争中,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领导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起群众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保障了群众参加政权管理的各种权利,改善和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不但如此,毛泽东深入细致关心群众生活的作风,为苏区党员、干部树立了典范。他给老乡送医送药、车水抗旱、为村民修桥、为房东“开天窗”等密切联系群众的事迹,在苏区广为传颂。特别是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就是毛泽东为解决当地村民饮水困难问题,带领红军战士和工作人员开挖的。这些都是毛泽东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不但身体力行,而且经常告诫苏区的党员干部,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假如我们真正为群众解决了这些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當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在毛泽东的影响下,苏区干部真正做到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长冈乡贫农马荣海的房子被火烧了,乡政府发动群众投工捐料,3天就帮他盖起了新房子。车岭脑村刘长秀的丈夫和儿子先后去当红军,家中因缺少劳力而断粮,村主任万必才闻讯,立即背了十几斤米前往救济。兴国樟树塘有一座小木桥横栓断裂,行人过桥时摇晃,乡苏区主席谢昌宝立即带人修好。上杭县上村、障云两乡发生饥荒,苏区政府立即组织全区各乡粮食调剂局合力救助……苏区广大群众真心赞叹:“共产党真正好,政府工作人员真正照顾我们!”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内生活方式,在中央苏区时期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毛泽东是这一风气的引领者。在他的教育影响下,1929年7月13日,红四军第三纵队政治部编印的《党员训练大纲》中,就专门列有“怎样批评同志”的章节,其中有“批评的作用”“批评的方法”“批评者的态度”“被批评者的态度”“批评的范围”等5方面的内容。这是中共较早颁发的关于在党内开展批评的条文规定。
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规定当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后来在古田会议上确立下来。
毛泽东为古田会议起草并通过的决议案,将正确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看作“是坚强党的组织、增加党的战斗力的武器”。决议指出,要正确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教育党员明白,批评的意义是增加党的战斗力,不能利用批评去做个人攻击的工具,伤害个人和组织。对组织及同志的批评应在党的会议上提出,“党内批评要防止主观武断和把批评庸俗化,说话要有证据,批评要注意政治”。这样,就将开展党内批评引上了正确的轨道。这种优良的作风,后来在党内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