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菊 欧阳思佳 赵桂莲
李海,原名李荣康,1937年参加广西学生军,随桂系部队北上抗日。1945年9月,李海作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的机要秘书,亲历安徽蚌埠日军受降仪式的筹备和举行;1948年,经李品仙推荐,担任李宗仁的机要秘书;之后,他还多次参加策反国民党高级军官的起义;1949年后,李海在安徽皖南行署公安处任职,后在安徽省统战部、政协任职,从事统战工作,1993年离休。
李海参加过抗日战争、历经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2015年,他荣获国家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7年3月27日离世,享年100岁。
思想倾向中共大力宣传抗日
1918年4月,李海出生于广西东兴市马路镇吊应村。吊应村地处十万大山脚下,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李家世代务农,直至李海父辈才农耕兼商,家境还算富裕。李海6岁入私塾读书,13岁随堂叔赴防城读高小及初中,17岁考入广州私立知用高中。李海本来想读完高中后,再读大学或出国留学,但是战争打破了他的升学梦,爱国激情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飞机轰炸广州,李海转学至位于梧州的广西大学附中读高三。当时全国抗日形势逼人,以李宗仁为首的广西桂系集团根据形势需要,张榜招考大中学生,组成广西学生军,随桂系军队北上抗日。李海瞒着家人报名参加了学生军,在桂林集训3个月后,于1937年12月随军开赴前线。
1938年2月,学生军到第五战区前线豫、鄂、皖各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建立农民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儿童抗敌协会等,同时协助政府整顿保甲组织,健全基层行政组织。李海还兼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战地摄影记者,拍摄了不少前方战士英勇杀敌的珍贵相片,寄回给该会宣传抗战。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李海所属的学生军二中队随国民党二十一集团军留在大别山坚持抗日,总司令廖磊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这时安徽抗日救亡工作掀起高潮,国共合作也呈现大好局面,张劲夫、周新民、朱蕴山等一大批共产党员和民主进步人士都在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工作。廖磊亲自兼任动委会主任,他从学生军中选调12人到动委会工作。李海被分配在动委会组织部当干事,在部长周新民、主任干事张劲夫领导下工作。
1939年4月,廖磊派动委会视察组视察皖东地区,开展动员工作,李海任视察组组长。他们穿越日军占领区的淮南、津浦铁路线,历时两个月,徒步走完皖东北十几个县。视察完毕后,李海奉命留在皖东工作。1939年7月之后,李海任皖东日报社社长,中共地下党员吴启增任总编辑,《皖东日报》从此改变了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主张,批判妥协投降倾向及亡国论等错误言论,对唤起民众、宣传抗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久,动委会决定成立皖东动员指导处,李海为总干事,主持全面工作。张劲夫介绍李寿安、张义植两人协助李海筹建指导处,同时抽调王若水、陈镇东、时生、童苏群、瞿树生(罗平)、陈兰徵、刘文昭等人到指导处工作。他们大都是中共地下党员,有的还是中共县委、区委负责人或委员。由于中共党员的积极作用,皖东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起来,动员指导处实际上已成为中共在皖东的活动中心,年仅21岁的爱国青年李海在掩护中共党组织和党员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1939年10月,廖磊在任上病故,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品仙继任安徽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主任委员。李品仙秉承蒋介石旨意,一上任就掀起反共高潮,下令清洗共产党人,解散各级动委会及所属工作团,一些共产党员遭到逮捕,许多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被迫转移到新四军根据地,安徽的抗日救亡运动被李品仙扼杀了。李品仙为了加强桂系势力对安徽的统治,在省党部设立人事室,主管各级党务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培训,李海被任命为人事室主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品仙专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不再兼任省党部主任委员,调李海为他的机要秘书。同年9月,中国第十战区日军受降仪式在蚌埠举行,在安徽境内接收的日本投降官兵达4万多人。作为第十战区司令长官李品仙机要秘书的李海,亲历了整个蚌埠日军受降仪式的筹备和举行。不久,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发动全面内战。李品仙卖力贯彻蒋介石的反共政策。李海因在抗战期间和一些共产党员有过接触,深受他们的影响,对李品仙的反共行动并不赞同,萌发了要在政治上另找出路和转向人民的想法。
策划安徽国民党保安第五旅起义
1947年6月,李海从省保安司令部情报所呈送李品仙的秘密材料中獲悉,李济深、何香凝、谭平山、蔡廷锴、朱蕴山等在香港酝酿成立国民党革命组织,联合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他立即和时任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司令部的王汉昭、合肥警备司令部的丘清英二位密友商量,均同意李济深等人联共反蒋、反内战的主张。他们推派李海去香港和李济深等人联系,共同申请参加国民党革命组织。
李海以回老家探亲为由,请假回乡两个月。李品仙准假,还批发路费和差假证。李海立即秘密到上海乘飞机直奔香港,通过关系找到朱蕴山,朱蕴山带李海见了李济深、何香凝、蔡廷锴等人。他们会商决定,由李海、王汉昭、丘清英3人组成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直属安徽小组(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后,即改名为“民革小组”)。其任务是开展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搜集国民党的有关军政情报。民革小组由朱蕴山(化名朱汶山)与李海单线直接联系,联系地址定为合肥柳木巷12号。
李海于8月底回到合肥,将香港之行向丘、王及其所联系的人作了详细汇报,大家决定通过各自的关系和影响,分头做工作,争取更多的人参加反蒋、反内战。民革小组成立不久,就通过中共地下党员郑汉和中共皖西党组织取得联系,从此李海等人就在中共的领导下,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从事统战和策反方面的工作,同时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驳斥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诬蔑。
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后,经李品仙推荐,李海担任李宗仁的机要秘书,在南京傅厚岗官邸和李宗仁夫妇同住同食,因而有机会搜集一些重要的军政情报,并及时送到上海民革联络站,由联络站转送民革中央后转给中共有关部门。
1948年至1949年,李海以自己身居要职的身份在安徽省国民党保安第五旅策划起义,妻子丁佩萸不惜变卖首饰,资助李海的革命活动。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横渡长江,中共皖南地委立即通知保五旅起义,策应解放军横渡长江。丁佩萸安置好孩子,跟随李海,双双到皖南绩溪参与组织安徽国民党保安第五旅起义。丁佩萸具体负责保五旅机要工作,并在保五旅起义前,带领全旅官兵家属转移到中共皖南地委所在地金山,受到解放区军民的欢迎。由于保五旅其中一个团的团长麦镇涛在接到王汉昭旅长(解放后曾任广西区建委副主任,已故)的起义命令时,临时变卦,导致李海在起义过程中一度被捕,受尽折磨,几乎丧命,幸而解放军渡江追击部队赶到,才得以脱险。
安徽全境解放后,李海和妻子丁佩萸在皖南行署公安处工作。当时,南方各省尚未解放,李宗仁总统府迁往广州,中共党组织对桂系集团还想做争取工作。由于李海担任过李品仙和李宗仁的机要秘书,经皖南区党委报请南京市委批准,决定派李海夫妇南下广州,专做李宗仁的统战工作。李海夫妇接受任务后,扮作难民南下,途经上海时适遇朱蕴山,他们在丘清英家見面。朱蕴山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派李海为民革桂系工作特派员,并亲笔致信李宗仁和李品仙,由李海面交。此时上海至广州的陆空交通已完全断绝,李海夫妇只好由上海乘船至汉口,准备转火车南下,但因湘粤交通中断,被迫中途折返,致使此项特殊使命未能如愿。
1949年9月,李海夫妇从武汉回到安徽芜湖,皖南区党委安排丁佩萸到人民银行工作,吩咐李海到北京汇报广州未果之行的情况。尔后,李海在北京参加了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后,由民革介绍到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第二期学习,1951年初结业后奉派回安徽民革工作。皖南区党委根据他本人要求,安排他到歙县参加土改工作半年,然后负责省市民革创建工作。李海对省民革暨芜湖市、淮南市民革的组织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挥联络优势助力台属寻亲
1957年“反右”运动中,李海一家被下放歙县吴山铺生产劳动,种过菜、挑过粪、挖过煤,长期的体力劳动,李海练就了好身体,适应农村的各项农活。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祖国大地,李海夫妇得到平反昭雪,恢复原工作和原工资待遇。时任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找李海谈话,调他到合肥市民革市委工作。李海先后任合肥市民革市委宣传处长、副主委、顾问等职;之后,被推选为合肥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常委、副秘书长及省民革委员。他利用和台湾一些中上层人士有渊源的优势,联络这些台湾人士参与祖国统一工作。
1993年,李海退休后,任合肥市政协老委员联谊会第二届理事、文史组长和省民革祖统委员。李海对落实政策工作特别热心,他和合肥市民革、市政协祖国统一委员会同志共同努力,配合有关部门,先后为50多位合肥台属解决落实政策;通过刊登寻人启事、对台广播、托人查找等方式,共计帮助36位合肥台属找到他们在台湾的亲人。
李海笔耕不辍,至21世纪初已发表各类文章40多篇累计40多万字;还受省方志办委托,撰写“安徽国民党志”章节7万多字,为党史研究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