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研究综述

2021-01-16 11:29陈权曹雅萍
科学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转型

陈权 曹雅萍

摘要:民营企业家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心态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在对社会心态的内涵、结构、测量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维度、特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C912.6;F276.5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1.06.0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19SJZDA029);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JY-015)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再一次肯定了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市场主体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向企业家们传达了热切的期望。民营企业家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推动者,是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映射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现存问题,是民营企业家群体在某一特定时期下,受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影响下的,超越个体心理的社会心理现象,并通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行为得以表现。因此,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关系着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程。在“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对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有关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态的内涵、结构与指标体系,将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作为调查研究主体的文献在近几年中才开始出现,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目前该方向的研究缺少对现有理论基础成果的梳理、对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因此,本文将依据时代背景,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析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未来研究的方向。

1社会心态的内涵

厘清核心名词的内涵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关键和基础。“社会心态”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但又缺乏明确定义的概念,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哲学研究者强调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入手展开研究,社会意识又包含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因此,在对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过程中往往需要辩驳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张二芳[1]认为社会心态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状态,胡红生[2]认为社会心态仅是社会心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李静等[3]则表示社会心态就等同于社会心理;社会学研究者关注社会心态对作用群体的影响,王俊秀[4]强调社会心态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上多数成员表现出来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成员个体行为的模板;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重视个体与群体心理、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杨宜音[5]表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在此基础上,马广海[6]强调社会心态与社会变迁的紧密联系,以及社会心态的动态性特质。

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科领域的关注重点有所不同,但已基本达到共识的是:社会心态具有宏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是一种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的、超越个体心理的社会心理现象。

2社会心态的结构与测量

社会心态概念的科学量化需要借助于框架结构的确定,使其具备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对社会心态内涵的解读,致使社会心态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质。

2.1三维结构论

杨宜音[5]从经验科学角度出发围绕社会态度三要素展开研究,将社会心态的心理层次由表及里依次分为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及社会价值取向;龙书芹[7]提出社会心态应操作化为社会价值观、社会信任和社会认知;彭文英[8]表示大学生社会心态可以从社会认知、社会感受、社会态度三个指标体系进行分析。

2.2四维结构论

马广海[6]在杨宜音三维结构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行为意向”这一维度,认为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与社会行为高度关联,是决定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心理要素,可以作为社会心态的测量指标;司明宇[9]表示社会心态的四维结构理论对社会心态的测量起到了指导作用,后续学习心态的调查研究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展开,包括对社会整体以及不同群体社会心态和典型社会心态的调查。

2.3五维结构论

王俊秀[4,10]在马广海的四维结构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需要”这一维度,并将“社会行为意向”指标修改为“社会行动”,从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动五个维度(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包含多个二级指标)出发,研发了“社会心态测量和指标体系”框架和测量工具,此问卷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相应成果。

现有的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维度的确定,借鉴了已有的结构层次与指标体系,昌晓秋[11]从个人认知、阶层认知和企业认知这三个维度出发来探究私營企业主阶层社会心态的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章琼等[12]、陈林[13]在昌晓秋的社会心态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了“政府和社会认知”这一维度;王晓燕等[14]将价值观、社会感受、社会认知和社会信任作为一级指标,并据此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

3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基本特征

3.1积极性

在“社会转型”这一历史背景下,市场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发展,这也给民营企业家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外部压力和困扰,同时他们又缺乏理性面对的能力,致使其难以排解消极的社会心态[15]。但王晓燕等[14]的研究发现,有超过99%的民营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发展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信心,仅有不到1%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完全没有信心。类似地,就宏观经济运行认知而言,73.4%的青年民营企业家认为未来5年中国GDP将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GDP增长率≥5%),仅有26.6%的青年民营企业家认为国内GDP未来将处于低速、停滞甚至负发展阶段(GDP增长率<5%)[1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民营企业家面临着技术发展、环境变化、制度改革等形形色色的未知和变革,积极的社会心态仍在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中占据上风。

3.2矛盾性

作為新时代的新明星,民营企业家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他们既是追逐企业经济效益的商人,也是肩负就业重任、勇担社会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角色的多样性使其社会心态呈现出矛盾的特质。就慈善捐赠角度而言,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201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全年捐赠约450亿元,在捐赠总额中占比最高,是慈善捐赠的重要力量。那么,民营企业家为何如此热衷于慈善事业?毕素华[17]发现,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选择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参与社会公益行为。而另一方面,山立威等[18]指出,公司是出于广告效用的经济动机来选择捐赠数量和方式的。黄伟等[19]的研究也发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民营企业家政治身份与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有着显著的关系。

3.3多元性

民营企业家群体因受到年龄、所处地域、政治面貌、学历、信仰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影响,社会心态呈献出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表现形式。就共享发展角度而言,一项针对所有年龄段的民营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共享理念在民营企业家群体中的接受度还不是很高,他们对竞争者保持着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共同富裕”的价值观在其群体中排序靠后[14]。然而,对青年民营企业家群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以尊重、平等、互惠为主的共享经营方式,排斥占有式的经营理念[16]。从创新动力来源角度而言,学历在本科以下的民营企业家将“企业生存”作为创新的首要来源,而本科以上的民营企业家则更具有理想情怀,视“企业发展的愿景”作为第一来源[14]。就未来5年经济发展信心而言,规模越大的企业发展信心越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民营企业家中认为未来5年我国经济不可能陷入低迷的群体占比分别为25.3%、30%、33.9%、42.5%,小微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还有待提升[20]。由此可知,对民营企业家群体社会心态的研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关注群体内部的差异性。

3.4动态性

社会心态是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指示器”,在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下,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外部环境的变革使民营企业家面临新的挑战,其社会心态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就法律意识和关系意识角度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民营企业家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而关系意识不断淡薄。2008年一项对河南省私营企业主阶层社会心态的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主的法律认同度仅有39.8%,低于社会各阶层认同度的平均值(40.2%),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关系意识异常强烈,高达39%,远高于其他社会阶层的平均值(27.1%)[11]。而2018年一项类似的研究显示,民营企业家群体在对企业发展因素进行排序时,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创业过程中曾经高度依赖的“人脉资源”因素被排在末位,占比仅有4.7%,民营企业家的关系意识正在淡化[14]。就经济发展的风险预期角度而言,2018年民营企业家对未来五年经济发展预期较2014年和2016年有了明显提升,并且在2016年达到最低值[20]。

3.5不平衡性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虽然总体呈正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开放、和平、包容社会心态的培育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关注。章琼[12]、陈林[13]等学者的研究数据均表明,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呈现出不平衡性。在个人认知维度上,民营企业家对法律和政治的认同较强,而对个人信仰和社会道德的认同较弱,对企业经济长远发展的认同较强,而对短期效果持观望态度。在阶层认知维度上,民营企业家对社会安全感和公平感的认同较强,而对社会地位、社会压力的认同较弱。

从上文对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特征研究文献的论述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具有积极、矛盾、多元化、动态和不平衡的特点,为了让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全面正向、和谐、健康发展,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引导机制,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为了帮助部分民营企业家调整消极社会心态,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把民营企业家纳入政府培训体系;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建立保障机制激发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和积极性;对民营企业家的生存发展现状适时展开调研,建立数据库,及时发现并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困难,建立服务和保障机制;依托健康医疗和心理健康咨询等机构,畅通民营企业家心理健康和社会情绪疏导渠道。

4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在转型经济体制下,市场环境、政策制度环境以及舆论环境构成了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发展至关重要。

4.1市场环境

根据现有的研究分析,市场环境与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并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民营企业家们不仅关注当下的市场现状,更有着对未来发展的预判。近年来,世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更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低迷。但2018年于南京市对青年民营企业家的调查显示,有87.2%的青年民营企业家看好未来5年企业的发展,仅有12.8%的被调查者预测该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16]。同时,王晓燕等[14]发现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唱衰中国民营企业的声音开始日益增多,但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国家政策”“人才团队”“企业信誉”“关键核心技术”才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这也警示当代民营企业家们在面临市场外部挑战时,要明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4.2政策制度环境

现有文献显示,政策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密切相关。2019年江苏省工商联合课题组发现,地方政府“敢作为、善作为”是苏南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地方干部“不等、不靠、不要”的发展理念和积极服务民营企业的政策手段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宽松、优越的政策制度环境,当地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归属感才得以不断强化[21]。李艳双等[22]也同样指出政商关系不清是我国市场缺乏公平竞争的一大表现,我国的市场竞争制度和民营企业家利益保护制度尚未健全,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心态易受到侵害。对此,国家在政策制度方面做出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情、志存高远,对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规划和论断,为民营经济在转型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23]。从“三个平等”“两个健康”“两个都是”到“内在要素”,这些重要论断背后体现了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强烈支持,表达了希望民营企业家们能够在转型时代勇于创新,树立信心,安心办好企业,形成积极社会心态的愿望。

4.3舆论环境

现有文献显示,舆论环境与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积极的社会心态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社会舆论的潜在压力与尚未完善的容错机制是当代民营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缺乏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在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虽然表面上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实际上却不接受投资失误等情况的发生[22]。再加之部分媒体有意的引导性报道,使得民营企业家面临的舆论环境更为恶劣,部分学者关于“民营企业最终会被国有企业取缔”的不当言论,深深挫伤了民营企业家在转型时代发展创新的精神。

令人欣喜的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在为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通考察调研时,充分肯定了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物张謇兴办实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的事迹,赞誉张謇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对张謇的高度评价和对民营企业家们的殷切期望一度在界内引起轰动,企业家们一致积极表示要走好“实业报国”“创新报国”之路[24]。

因此,为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在转型时代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的舆论环境,应在未来健全与舆论引导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谣言散布者的惩治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党中央的方针政策。

综上,对于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与外部环境关系文献的论述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与政策制度环境和舆论环境具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市场环境的关系不明显。因此,为了帮助民营企业家树立和保持积极的社会心态,需要完善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政策制度,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5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5.1部分民营企业家产生不公平感

已有研究显示,民营企业家们渴望公平的竞争环境,不公平感主要集中在经营环境上。2018年对青年民营企业家的调查结果显示,资源短缺、潜在影响力弱、经济地位低下、国家优惠政策力度不强是当今民营企业家不公平感集中的主要原因[16]。同时,王晓燕等课题组在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关于公平感议题的访谈中有民营企业家谈到了自己的疑惑和烦恼:“为什么银行宁愿把资金借贷给大街上资本充裕的共享项目,却不愿意给真正缺钱的实体企业”?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较弱、企业家影响力不强等原因在资金借贷方面存在阻碍,不同性质的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企业家也由此产生了不公平感[14]。

5.2部分民营企业家产生不安全感

现有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家对安全感不满意程度较大,且关注点聚焦于国家政策、公共服务、市场环境等方面。对青年民营企业家的调查结果表明,没有长效的政府优惠激励政策、行政公共服务具有保守性和繁琐性的特质,是导致民营企业家产生持续性不安全感的重要原因[16]。另一方面,王晓燕等[14]的研究指出,20世纪50、60年代政治运动的集体记忆、国家政策的调整、不当言论的泛起、民营企业发展中“三个门”和“三座大山”的存在,使得民营企业家缺乏稳定预期,难以安心做企业。

5.3部分民营企业家感觉社会压力增大

民营企业家们需要面临开拓市场困难、不确定性加大等的问题,社会压力往往大于常人。据现有研究可知,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压力过大已经成为威胁该群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且民营企业家存在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问题。“中国企业家健康工程”自2001年建立以来,曾对500多位企业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企业家常年处于创业竞争的心理重压之下。公开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已有1200余名企业家因为摆脱不了心理障碍走上了自杀身亡的道路[25]。同时,王晓燕等[14]的研究显示,民营企业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主要来自企业经营层面,“市场开拓受阻”“环境不确定性大”“产品创新难”是主要的压力源。另外,民营企业家在心理自我调节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一项关于中小企业家心理调节能力的测试结果显示,企业家中心理调节能力很强、一般、偏低、很低的人群的占比分别为12%、13%、72%、3%,大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15]。

5.4民营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有待加强

王晓燕等[14]研究显示,仅有43.5%的民营企业家将“创新意识”視为企业经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敢于冒险”已不再是当代民营企业家的主流价值取向。部分企业家出于企业利润、自身实力等考量,不愿意创新或者害怕创新,以期维持现有利润。近年来,由于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许多由于创新意识不强而产生的弊端逐渐显现: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链断裂等。因此,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不强已然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综上关于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问题研究的论述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问题的出现,与民营企业经济实力、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民营企业经营风险承受能力有关,因此,为了应对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问题,需要提升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民营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

6研究展望

对近年来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研究进行归纳、比较、总结后发现,当前国内学者对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学术界对社会心态的内涵、结构、指标体系已基本形成较为一致的结论,但以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为主体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有待深入,目前,国内对于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研究主要关注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现实表现以及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可以重点研究当代民营企业家的心态现状、特征、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促进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的培育和引导机制的完善,以期造就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二芳.社会心态的研究及其意义[J].理论探索,1996(1): 28-31.

[2]胡紅生.社会心态论[D].武汉:武汉大学, 2004.

[3]李静,何云峰,冯显诚.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39-45.

[4]王俊秀.社会心态: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14, 29(1): 104-124, 244.

[5]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 2006(4): 117-131, 244.

[6]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 2008, 338(10): 66-73, 189.

[7]龙书芹.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及其阶层差异性——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72(6): 32-37.

[8]彭文英.大学生社会心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9]司明宇.当代中国社会心态基本内容和方向的研究——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J].中国教育学刊, 2018,298(2): 129.

[10]王俊秀.社会心态的结构和指标体系[J].社会科学战线, 2013, 212(2): 167-173.

[11]昌晓秋.河南省私营企业主阶层社会心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1(3): 64-65.

[12]章琼,郭玉飞.新常态下杭州中小企业主阶层社会心态的调适[J].杭州学刊, 2016, 141(3): 85-96.

[13]陈林.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社会心态调查分析——基于T市的实证[J].中外企业家, 2020(31): 257-259.

[14]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扬州大学联合课题组,王晓燕.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心态研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2): 69-75.

[15]吴梅生.中小企业家心理状况调查与高校实用人才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68(5): 194-196.

[16]杜沙沙,袁迎春.青年民营企业家的经济心态与优化治理[J].当代青年研究, 2020, 366(3): 92-97.

[17]毕素华.义、利与爱:企业家慈善行为的伦理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 2009, 264(10): 35-39.

[18]山立威,甘犁,郑涛.公司捐款与经济动机——汶川地震后中国上市公司捐款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8, 43(11): 51-61.

[19]黄伟,王旸.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政治身份与企业慈善捐赠——基于全国民营企业调查的证据[J].当代财经, 2020, 431(10): 39-50.

[20]孙明.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社会态度——基于第十三次中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9, 3(2): 62-76.

[21]江苏省工商联课题组,许仲梓,顾万峰.江苏民营经济70年发展经验启示[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 122(6): 43-50.

[22]李艳双,朱丽娜.激发保护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J].宏观经济管理, 2019, 433(11): 75-80.

[23]隗斌贤.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治理研究, 2019, 35(2): 19-30.

[24]陈发明.新时代呼唤"张謇式"民营企业家[N].经济日报.2020-11-18.

[25]钟海连,黄诚.王阳明心学智慧与企业家心态建设[J].中国文化与管理, 2019, 1(1): 50-59, 152-153.

A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Social Mentality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CHEN Quan,CAO Yaping(School of Management,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arket subject, private entrepreneurs social mentality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mentality,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mentality and the measuremen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rivate entrepreneurs social mentality from four aspects: the dimension,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end, we explore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s: private entrepreneurs;social mentality;social transformation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社会转型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谣言倒逼“真相”?
《双城记》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