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胜
设计作业目标。“双减”之后,家长和学生逐渐感受到作业有意思起来了:
学习“元角分”后,教师设计了一组“帮妈妈超市购物”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帮助家庭采购必要的生活用品。不过,需要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来完成,尽量多地让孩子体验。事后,在学校还进行了一个小型的展示分享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活动中,熟悉了“元角分”,训练了计算能力。
学习测量之前,设计了让学生用各种工具量自家窗台的高度,记录下来与同伴课堂交流。在对话、对比、质疑和探索中,进一步明确了需要统一测量工具和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课堂学习之后,又设计了实践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测量的实际运用。
物理组设计有很多动手操作型和探究型的作业。比如让孩子们自制照相机、温度计、潜望镜、孔明灯;设计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探索“透镜成像”“用电器功率”“煤炭和新能源利用”“曹冲称象”的原理。
这些非书面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的同时,体会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赋予知识以生命力。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觉得作业不再只是枯燥的训练。
作业设计能力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我们在鼓励教师研制形式多样、学科综合的实践性、探究型作业的同时,也将书面作业的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研究。对于书面作业,我们制定了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作业设计模板。
作业设计模板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作业设计目标不聚焦的问题,以及系统思考单元作业设计。
我们有教学目标,但很少思考作业目标。作业设计模板中,需要明确作业目标,针对目标,来制定相应的作业。因此,作业设计模板的作用是帮助教师将教学目标转化成作业目标,以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
作业设计模板还有一个功能,是可以引导教师整体思考单元作业,然后分解到各个课时。这样,系统思考單元作业就有了可行性。
备课先备作业。我们对备课设计也做了改革,关注“教-学-评”的一致性,提倡采取逆向教学设计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先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及学情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随后,针对教学目标设计评价证据(题目或任务)。教学设计的第二步就是要设计评价内容,完成哪些证据(任务、作业,或者说题目或活动),以证明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
也就是说,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就要思考评价的设计。这里的评价包含作业(题目或任务)。只要完成哪些题目或任务,就可以证明达到了教学目标。我们称之为:备课先备作业。
对检测题的设计,有以下两个要求。
一是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每个教学目标,都需要设计检测题或任务,每道题也要依据目标来设计,目标和检测题要一一对照。这些学习目标和检测题目的设计,最好是教研组集体讨论出来的。
二是分层设计。根据学情,作业的设计一般可分为:基础题、发展题、拓展题等层次。基础题难度与例题相似,适合成绩中等的学生自学之后的自测;基础题、发展题和拓展题,均可作为作业来看待。基础好的班级,侧重发展题和拓展题;基础稍弱的班级,可以加大基础题,训练形成技能。
在分层作业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错题本。在分析每位学生作业的基础上,推送适合个性化的题型,展开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避免了无效的练习,提升了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周小益
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中国教育学会“未来教育家公益项目”培养对象,首批“荆楚教育名家”;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小学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我们工作室”负责人;现兼任神农架林区创新实验学校质量促进中心主任,湖北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郑中国际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