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林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各界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植树造林工作也愈发受到各界的重视,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验收标准,这也成为近些年植树造林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后期的林木抚育管理是有效提高植树造林治疗的关键所在,科学、合理的抚育管理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确保苗木的健康生长,进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对此,文章重点对造林后抚育管理中的重点技术、措施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植树造林;抚育管理;技术;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1)23-010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725.7;S753 文献标志码:B
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从不同维度、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优化改进。目前而言,植树造林是促进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生态环境发生转变,并且还能对荒漠地区水土流失起到有效的制约作用。植树造林后的抚育管理也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造林后各地区结合当地植株特有属性及生长发育的状况,对地区气候变化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及时有效的抚育管理技术和措施,保证植株、苗木健康生长,不断提高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工作效果。
1 人工造林
人工造林是指运用专业的苗木栽培种植技术,根据树木的生长属性并结合种植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等,采用人工培育的方式开展科学、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活动[1]。通过开展人工造林的活动,有效提升我国森林植被覆盖率,缓解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有效缓解当前木材供需矛盾,实现木材市场的供需平衡,进而对林木市场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开展人工造林的活动中,只有通过科学选种育苗、栽种、抚育管理及积极防治病虫害,并保证做好每个环节的合理管控,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相比自然生长的林木来说,人工造林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缩短林木的生长成熟期,做到均衡分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照挑选种植的树种,更好地满足当前林木市场的实际需求,并规范林木种植结构,实施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林木的存活率,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2 造林后的抚育管理技术
2.1 疏松土壤
对于新种植的林木来说,土壤是其汲取养分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土质的选择是保证林木健康生长最为关键的一环。新种植的林木对于土壤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人工造林后,要定期对新种植的林木实施松土、除草。土壤过硬不利于树木根系的发育生长,疏松土壤中的含氧量更为充足,可以让树木根系更好地生长,同时还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流失。通过定期松土和培土,可以让原有的土壤结构发生改变,增加土壤当中微生物的活跃度,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让土壤质量和环境更加符合树木根系的生长需要。杂草一直都是林木生长的天敌,杂草的根系虽然没有林木那么粗壮,但其数量众多,生长速度快,会大量汲取土壤中的养分,不利于苗木的生长。因此必须要及时做好除草工作,为林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而要想做好上述工作,就需要对此制订详细的规划。
首先,要明确是否需要松土锄草,这需要根据种植地区土壤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土质松软、湿润度较高的林地,适合采用低频率的松土锄草;而对于土质较硬的干旱林地而言,则需要实施高频率的松土锄草,才可以确保新种植苗木的健康生长;土质非常疏松的山间坡地,由于这种地势结构不够牢固,杂草能够对土壤起到加固作用,避免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够对种植在疏松土壤当中的林木根系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次,如何做好松土锄草。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苗木的成熟期也各不相同,因此松土锄草的开展要根据苗木不同的生长周期和抚育期作出规划。通常新种植的苗木都需要2~3年的抚育,但部分苗木的生长速度缓慢,需要适当延长抚育期限。同时还需要对土壤、气候以及苗木生长期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一般来说,在种植初期,可将每年松土锄草的次数控制在3~4次,之后逐渐缩减至每年2~3次。并且还可根据杂草的生长习性来确定具体的锄草时间和次数,通常杂草在夏季都会疯长,因此夏季可采取定位、定点、分区或整片锄草作业,尽量保证高精度、大范围的锄草,确保为林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物理锄草或喷洒除草剂等方式开展工作,同时可根据土壤情况来确定锄草的深度,将深度控制在10~30 cm,以免过深伤害林木根茎[3]。
2.2 灌溉施肥
2.2.1 灌溉
通过灌溉对林地的空气湿度及土壤水分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进而提高人工造林的成活率。尤其对于北方干旱地区而言,林木更是需要充足的水分才能确保成活率。而林地灌溉的次数、时间、灌溉量等与土壤、天气、树种及树龄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4]。
首先,灌溉量。通常幼林的灌溉深度需要保证在50 cm左右,而成熟林木的灌溉深度必须保证在1 m以上。北方干旱地区的林木种植应适当增加灌溉次数。
其次,灌溉方式。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滴灌、大水漫灌和沟灌等,应根据林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灌溉方式。其中沟灌是较为常用的灌溉方式之一,具有方便、省水、易管理等特点。滴灌和喷灌的应用效果最好,但由于造價较高,不适合大范围的林地灌溉。大水漫灌能保证湿润深度,进而延长灌溉的间隔周期,减少灌溉的次数,但由于用水量非常大,容易造成冲刷和旱涝不均,因此不常用于林业生产。山地的灌溉条件较差,需要根据地形特点和实际情况,通过修建灌水池、增设喷灌装置等方式,保证为林木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再次,灌溉时间。要根据林木枝叶的舒展程度以及生长势头,确定具体的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确保不同生育期的林木都能获得充足的水分[5]。
2.2.2 施肥
通常在种植前后都会对林木进行施肥,主要的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及有机肥等,也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为林木补充各种微量元素。一般在松土锄草和灌溉后再进行施肥,可以进一步增加肥效。同时应将肥料施于林木地表的边缘位置,并用土将肥料覆盖好,避免过度挥发肥效。林地施肥时应对林木的生长特点进行充分考量,以长效肥料为主,并结合速效肥料进行科学施肥。对于主要用于木材生产的林木应施以氮肥,并配合适量的钾肥和磷肥。
造林后可以在人工幼林进行松土锄草、灌溉的过程中,沿着树冠投影外缘或栽植行间挖出宽约25 cm,深20 cm的小沟,施入肥料。也可以将肥料撒在地表上,再用土将其覆盖,避免肥效流失[6]。另外在林木地间种植沙打旺、草木樨或紫穗槐等,解决林木地肥料不足的问题,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在肥力较低或性状中等的林地土壤中施肥,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2.3 林木管理
林木管理需要经过除萌、抹芽、修枝和间伐等多个步骤。在苗木栽植后,常常会从基部长出大量萌条,对主干的生长造成影响。杨树、榆树、刺槐、泡桐等根系萌蘖力强的树种,在苗木栽植后,常从基部生长出很多萌条,影响主干生长,需要修剪枝叶、去除冗枝。
一些林木种植间距较小,生长一定时间后林木相互之间会形成阴蔽,这时应对部分阴蔽进行修剪,保证林木相互之间不受影响。除去一些侧芽后不仅可以确保树木的美观性,同时还可以防止由于侧芽分化而影响到主干养分的汲取。
进行冗枝修剪时,需要分辨枝叶的长势,修剪萌发力强和出现过病虫害的树枝,并且要确保修枝后树冠的长度保持在树身长度的1/3,以免由于树冠过重对整个树木的生长造成影响。同时还应做好林木的间伐管理,防止林木生长得太过密集,阻碍空气流通及日照,应砍掉品相较差的劣等林木,对整体的林区布局起到优化改善作用[7]。
2.4 病虫害防治
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和方针。比如加强病虫害检疫,禁止输出和引入带病、带虫的苗木,避免病虫害的蔓延;在选择树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优良树种或适宜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防止大面积纯林种植,建造混交林;增强对人工幼林的抚育管理,并结合整枝修剪、松土锄草等工作,有效清除潜伏的病虫害;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采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化学药剂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防治目的,避免病虫害大范围扩散或蔓延,对林区经济造成严重损失[8]。
参考文献:
[1]井艳波.浅议植树造林方法及抚育管理技术[J].中国绿色画报,2016(2):46.
[2]朱德丰.榉树育苗、造林技术与抚育管理[J].林业建设,2017(5):14-16.
[3]赵纯光.探讨植树造林抚育管理的技术措施[J].种子科技,2019(5):80-81.
[4]卢长发.植树造林抚育管理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17):195.
[5]王鎐斌.探讨植树造林抚育管理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23):194.
[6]曾莉梅.植树造林抚育管理有效策略探究[J].农家科技,2018(4):226-227.
[7]王成.人造林工程中幼林撫育管理技术[J].中国科技投资,2019(32):248.
[8]彭新兴.浅议植树造林方法及抚育管理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6(2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