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钰
从2008年踏上讲台,到如今已有十几个年头,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回过头看,是师傅们的悉心指导,是学生的笑声,让我更加热爱这份工作。
感谢师傅们带我成长
工作十几个年头,最感谢的是师傅们一路对我的帮助,是他们带我成长,让我看到老师原本的模样,感受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明白了老师所负有的责任感。
张磊老师是我的第一位师傅,带我入门、成长。“咱们一年级的工作都是六个人一块儿做的。”那时,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正不知所措地忙活着,就是这句话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还记得工作的第一年,一周五天,我可以跟着师傅听四天的课,还有一天的课重合。这时,我总会放一支录音笔在讲桌上。课程进度只需要比他慢一节,我就能学着他的样子,给孩子们讲课。现在想想,每天听课给师傅带来了多大的困扰,没被赶出教室真是幸运。
每次讲公开课时,全数学组的老师都会帮我一起备课。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帮我找资料,帮我揣摩,还会一字一句地说着让我记录。师傅们陪我一次次熬夜,我也在一步步成长。2019年,我也有了自己的徒弟,虽然还不知道如何做一名称职的师傅,但我会学着师傅们的样子,带他们一起成长。
教书的人要多读书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书籍杂志流通方便,互联网搜索高速,查阅资料便利。我们可以通过名师的著作和教育方面的杂志如《小学教学》走近大家,向学科更深处拓展。比如我要讲“近似数”,翻开罗鸣亮老师的著作,便可看到他的《数形结合,直面规定——以近似数为例》一课的教学案例及课后反思;讲《角的度量》,我就把华应龙老师“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带入课堂;讲正负数,我会参考俞正强老先生《种子课》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片段。
有了大家的课做参考,我自己的常规课也生动起来。当然,模仿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思考:一节课的难点,专家是怎样突破的?他为什么这样处理?这样处理后,为什么孩子们就真的会了呢?张奠宙老先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我反复翻看多遍,里面汇聚了老先生对现行教材中很多知识点的思考。备课时若遇到相关的内容,我都会先看看书中观点,这样我总能发现新的讲课方法。
我每晚都给自己定阅读任务,比如我刚刚在华应龙老师的书上做了旁批,为他上课的一句提问喝彩,并写出了我为什么觉得这句话问得好。我希望自己能记住这句话,并能转化运用在自己的课堂之中。不要一味地埋头走路,停下来思考,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记录自己的教学点滴
存入和提取的难易程度是负相关的。“存入容易,提取难;存入艰难,提取易。”所以不要吝啬记录自己的思考,不要怕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无论是看到的精彩案例、课堂上的精彩瞬间,还是一个从没见过的观点,都可以成为存入信息。
从工作之初,我就养成了写教学反思的习惯。起初动笔写,后来开始写博客,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身边的同事问我是怎么做到每天更新的,他们也想开始,但担心坚持不下去。我想说,一开始不要给自己制订太高的目标,可以先开始,有想法了就写一写。你可以一个月记录一次,也可以一周记录一次,当记录成为一种习惯,你就不会再停下来了。其实,现在我翻看以前的文章,也会暗暗笑话自己,这不就是流水账吗?但年轻时的无畏,正是为今天的雕琢做准备。记得我有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微课比赛,在备课时翻看以前的文章,其中一个片段帮助了我,并在我的微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件事让我更加相信,你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在某一天给你回报。
给孩子带来好玩的数学
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互加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参与了彩虹花的走进乡村“好玩的数学”课程,走进南疆的“小胡杨”课程。对于乡村和南疆的孩子,网络公益课不仅仅是上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应该是陪伴和希望。
2020年初,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互加计划”针对不能准时开学的地区建立网上课堂,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负责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团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老师共同讨论数学课程建设。从公益课程设计之初,我们就明白:在停课不停学、网络资源充足的基础上,学什么、怎么学更重要。我们整合资源,反复研讨,把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合理利用时间、了解疫情相关知识等作为课程重点,并设计了趣味数学课和数学绘本课。你知道吗,我们每天必须佩戴的口罩中,也有数学知识?你知道吗,每天关于疫情的各项统计数字,用到的正是我们在数学中学的统计知识?我们设计活动课让学生了解各种口罩,并制作数学绘本;我们安排学生每日关注并统计治愈患者和新增确诊患者人数,制作统计图。那天,全国新增确诊患者零增长,我带领学生读了数学绘本《零不只是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在这个特殊时期,这个“零”的重要性。
十几年来,我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一直和孩子互相為师,共同成长。我想,可能这就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吧!
(作者系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小学部数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