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群落调查与区域差异分析

2021-01-16 07:17林威鹏张泰劼郜礼阳凌彩金周巧仪陈鹏程赖榕辉刘淑媚钟永辉古艳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茶区频度茶园

林威鹏,郑 海,张泰劼,郜礼阳,凌彩金,周巧仪,陈鹏程,赖榕辉,刘淑媚,钟永辉,古艳霞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2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州 510520;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物保护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4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510640;5梅州市农林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071;6梅州市梅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梅州 514700)

0 引言

茶园杂草防控是茶园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合理控草策略将间接影响茶树生长,最终影响茶叶产量与品质,降低茶产品经济价值。国内学者已对贵州、福建、四川、浙江等主要产茶省茶园[1-7]杂草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探明茶园常见杂草种类约为120~200种。广东省属南亚热带气候带,是中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均温度为22.3℃,年均降水量为1777 mm,且雨热同期,极利于杂草扩繁与生长,因此,广东茶区杂草防控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期调查走访表明,茶园杂草防治已成为严重影响茶园生产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广东省茶区控草策略以人工除草为主(93.4%),年均成本约为12525元/hm2,按照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供数据测算[8],广东地区年均除草成本约占其茶叶产值的16%[9]。目前国内农村劳动力短缺,因此单纯依靠人工除草的模式不可持续。除草剂在杂草防控中具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茶农对除草剂的使用率呈现增长趋势。根据田间调查,除草剂的使用减轻了茶园控草劳力投入和成本,但亦存在使用不合理和过量使用的情况,导致茶叶农残超标、茶园生物多样性锐减、地面过度裸露、加剧水土流失等诸多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问题[10]。茶园杂草防控已成为影响广东茶产业可持续、绿色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问题之一,开发适合广东产地环境的杂草防控技术势在必行。目前关于广东省茶园杂草种类、分布特征等基础数据缺失。笔者在全省范围主要茶区开展杂草调查,以期揭示广东茶园春季优势杂草群落组成、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为茶园杂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开发提供数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2020年3月1日—4月30日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3个主要茶区的14个县(区)茶叶连片种植地点,随机选择31个茶园(面积均大于百亩)进行调查,每个茶园调查20个样方,共620个样方(表1)。

1.2 调查方法

每个样方面积为4 m2(2 m×2 m)。采用七级目测法,通过目测样方中杂草与茶树的盖度、多度和相对高度等指标,以此为依据为样方各种杂草进行生长优势度定级[11]。生长优势度分7个级别,分别为5级、4级、3级、2级、1级、T级、0级,从高到低依次赋值5、4、3、2、1、0.5、0.1。最后,根据全部样方中杂草的生长优势度计算各种杂草的生长优势度[式(1)]。随后通过随机踩踏,记录调查样方中没有而茶园实际存在杂草。对所有种类杂草及发生程度进行拍照,杂草种类鉴定参照《中国杂草志》[12]、《中国植物志》、《茶园杂草识别与防治原色图谱》[13]、《茶园杂草彩色图谱》[14]。茶园杂草命名核对参考文献[15-16]。根据目测和踩踏结果,统计杂草的出现频度[式(2)]。

表1 广东31个茶园调查样地概况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对茶园杂草数据进行分析[11]。

区域优势杂草分析,采用聚类分析与绘图软件Heatmap Illustrator 1.0[15]自带数据标准化模块,采用Z-score标准化方式,进行数据标准化,并选用averagelinkage聚类法进行后续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种类

在31个茶园调查共记录313种杂草,其中出现频度大于10%有126种(表2)。这126种杂草种,菊科最多(23种,占比18.2%),第二为禾本科(12种,9.52%),其后依次为茜草科(8种,6.35%)、蔷薇科(7种,5.55%)、唇形科(6种,4.76%)、蓼科(5种,4.76%)、豆科(4种,3.97%)。以上7科共包含65个种,占据126种杂草数量的51.5%。

2.2 广东主要茶区春季优势杂草与高频度杂草

在31个茶园中,出现频度超过30%的杂草共有44种,其中出现频度超过80%的有2种,分别为小蓬草(83.87%)和菝葜(80.65%),出现频度介于70%~80%的杂草有鸭跖草(77.42%)、积雪草(74.19%)、野茼蒿(74.19%)、酢浆草(74.19%)、地菍(70.97%)、鬼针草(70.97%)。为进一步探明高频度杂草是否为优势杂草,尝试采用以下分类标准对调查所得杂草进行分类。以出现频度30%作为区分高频中频杂草的分界线,出现频度高于30%为高频杂草,出现频度介于10%~30%为中频杂草,频度低于10%低频杂草,调查发现的313种杂草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按照以生长优势度15%作为区分高中生长优势度杂草的分界线,出现频度高于15%为高优势度杂草,出现频度介于5%~15%为中优势度杂草,生长优势度低于5%界定为低优势度杂草,调查所发现的313种杂草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表2 广东春季茶园杂草名录 %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将出现频度与生长优势度进行双因素交叉分析,可将313种杂草分为9类,分别为高频高优势度、高频中优势度、高频低优势度、中频高优势度、中频中优势度、中频低优势度、低频高优势度、低频中优势度和低频低优势度杂草。实际调查中,313种杂草中有187种杂草出现低于3次(即出现频度低于10%),其生长优势度代表性不足,因此未列入后续分析。按照表3和表4区分标准,出现频度高于10%的126种杂草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

其中高频高优势度杂草19种,高频中优势度杂草23种,高频低优势度杂草2种,中频高优势度杂草18种,中频中优势度杂草39种,中频低优势度杂草25种(表5)。

2.3 不同茶区优势杂草差异分析

为比较不同茶区优势杂草及其特征,提取不同茶区(粤东、粤西、粤北)的高优势杂草(生长优势度超过15%),剔除其中重复品种,得到杂草45种,使用Heatmap Illustrator[15]进一步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所提取的45种杂草可分为4类。I类(蓝色线标记)为假臭草、蕨、乌毛蕨、空心泡、车前、水蓼、火炭母、马唐、金毛耳草和喜旱莲子草。该类共10种杂草,这类杂草在粤北茶区的生长优势度高于粤东和粤西茶区,为粤北地区优势杂草类群。II类(红色线标记)为华南鳞盖蕨、小鱼眼草、鬼针草、金钮扣、苣荬菜、红花酢浆草、芒萁、藤构、拟鼠麹草、鹅肠菜、杠板归、野茼蒿,该类共12种,该类在粤东茶区生长优势度高于粤西和粤北茶,为粤东茶区的优势杂草。III类(绿色线标记)为小蓬草、芒、黄鹌菜、少花龙葵、白茅、荩草、葛、蓟、积雪草、糯米团、酢浆草、蛇莓,该类杂草共12种,该类杂草同为粤东和粤北茶区共有的优势杂草,且该类杂草在粤西地区生长优势度低。IV类(橙色线标记)为阔叶丰花草、鸭跖草、海金沙、地菍、长萼堇菜、微甘菊、一点红、皱果苋、白花灯笼、牛筋草、藿香蓟,该类杂草共11种,其在粤西茶区生长优势度高于粤东和粤北茶区,为粤西茶区的优势杂草类型。此外,可以发现皱果苋、白花灯笼、牛筋草、藿香蓟等4种杂草同为粤东茶区和粤西茶区的优势杂草。

表3 调查杂草出现频度分布

表4 调查杂草生长优势度分布

图1 基于出现频度和生长优势度的杂草分布图

表5 基于出现频度和生长优势度的杂草分类表

续表5

3 结论与讨论

根据国内学者对四川[2]、福建[4]、安徽[6]、湖南[5]、贵州[7]、广西[18]、河南[19]、江苏[20]和浙江[21]等 28 个省(自治区)茶区的调查,报道频率最高的茶园杂草为小蓬草、酢浆草、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白茅、鹅肠菜、香附子、苍耳、杠板归[15-16]。广东省出现频度最高的茶园春季杂草为小蓬草、菝葜、鸭跖草、积雪草、野茼蒿、酢浆草、地菍、鬼针草、长萼堇菜、一点红,从高频杂草看,广东情况与全国其他省份差异较大。本次调查到的杂草种类共有313种,常见种类(出现频率大于10%)仅126种,而大部分杂草属偶见种,对茶树影响较小。粤东、粤西、粤北3个茶区出现频度和生长优势度均较高的主要杂草有小蓬草、鬼针草、鸭跖草、假臭草、白茅、野茼蒿、芒萁、喜旱莲子草、阔叶丰花草、华南鳞盖蕨10种杂草。

图2 广东不同茶区优势杂草聚类图

对照《中国入侵植物名录》[22]和《中国外来入侵生物》[23],以上10种高频杂草中,小蓬草、鬼针草、假臭草、野茼蒿、喜旱莲子草和阔叶丰花草等6种杂草为入侵物种,除野茼蒿为严重入侵种外,其余5种杂草均属于恶性入侵种(危害等级最高)。相比湖南、广西、福建等周边产茶省,广东茶园入侵杂草种类数量多,且危害级别高,这既和广东对外社会经济交流频繁密切相关,也和广东雨热同季气候特点相关。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攀援类(兼具缠绕)杂草微甘菊、鸭跖草、杠板归、菝葜、乌蔹莓、鸡矢藤、落葵、葛等在局部茶园发生严重,其能全面覆盖茶树棚面,严重抑制茶树光合作用。张觉晚等专门对湖南省茶园攀藤类和缠绕性杂草进行调查,其发现湖南茶园常见攀援类和缠绕类杂草共25种,这25类杂草均能够覆盖茶树棚面,相比其他直生型杂草对茶园更加具有危害性[24-25]。因此,该类攀援类杂草可能是后续开展重点防控研究的杂草类型。

本次调查表明,省内不同区域间茶园优势杂草种类差异大(图2),必须针对不同区域杂草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杂草防控方案。前期调查表明,广东茶企(农)对于茶园杂草防控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将茶园杂草无选择性地全部铲除。茶园草类是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水土保持、改良土壤肥力、稳定茶园生态系统等多重生态功能,对维持茶园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茶企(农)采用“一刀切”的除草方式,既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严重破坏了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同时也违背了生态绿色发展的理念。

在茶园生态系统中,由于人工的干预与输入,茶树属于该系统中的优势种。部分恶性杂草的存在可能会与茶树争水争肥争光照,但大部分杂草属于伴生种或者偶见种,在该茶园生态系统中处于从属位置。非恶性杂草群落的存在,可能成为害虫取食的缓冲带,杂草根系分泌物能在一定程度上分解土壤矿质元素,促进土壤养分释放与土壤熟化[10]。因此,明确茶园杂草分类名单,分清恶性杂草、无害杂草和有益杂草显得尤为重要。

为更加准确、定量化进行茶园杂草分类,笔者尝试采用基于出现频度和生长优势度的茶园杂草分类方法,将杂草分为9个类型。文中所选用的出现频度和生长优势度的分类阈值并非是固定的,而是一种初步尝试。下一步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茶园高频优势杂草和中频优势杂草,并结合对该部分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分析,最终界定适用于广东地区的茶园恶性杂草名单,为更加合理科学地管理茶园杂草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茶区频度茶园
北缘茶区秋季修剪对茶树越冬及次年茶芽萌发影响的探讨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生态茶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浅析
安徽茶区茶旅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中国茶的四大茶区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