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翠荣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林业局
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所形成的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面积较大,纯林比重大,导致树种结构不合理;树龄单一导致林分空间结构不合理。因此森林病虫害发生严重,生物多样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差,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每年新造林面积较大,但森林覆盖率却增长较慢。
绝大多数林分是同龄纯林,林分成熟后实施皆伐作业,采伐迹地采取人工更新的方式重新造林或耕种农作物。
一个林分只栽植一个树种,同一时间栽植,林分成熟后大面积皆伐,采伐迹地更新栽植树木。造成森林生态结构单一失衡,病虫害严重,生物多样性差,林分不能连续覆盖,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功能易被破坏。
西淝河流域面积涵盖亳州市大部分国土面积。现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廊道向河南省供水,也是亳州市居民的饮用水源。西淝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是亳州市最重要的森林资源,其生态区位要求该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完善,水土不流失且不受农作物秸秆、农药、化肥等污染。
多年来亳州市森林经营多采取同龄纯林、皆伐、人工更新的方式,西淝河两侧堤坝的采伐迹地部分被农民耕种农作物,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西淝河生态系统正遭受水土流失和农药、化肥的污染。
森林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给人类带来的效益,概括有物质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包括:(1)森林给人类提供木材和果实的功能;(2)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收灰尘、降低噪声等调节空气的功能;(3)森林生态系统改善了环境,人们利用森林发展旅游业,建设康养基地等获取服务收益的功能;(4)森林生态系统给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场所,保持水土等支持功能。
多功能森林经营就是在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制定森林经营方案、造林、抚育时以实现上述2个以上功能为目标的森林经营方式。
基于亳州市西淝河南水北调供水廊道的生态区位,西淝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培育方向应以提升森林的生态保护调节、生态系统支持、生态文化服务功能为主导功能,林产品供给功能为辅助功能。即重点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兼顾森林经济效益。
由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单一皆伐、轮伐期森林作业体系,转变为以生态效益为目标的多功能近自然森林作业体系,实现森林的连续覆盖,提升森林生态功能。
森林作业法是整理林地、栽植树木、除草施肥、疏苗浇水、定苗修枝、林分改造、采伐更新等一系列林业技术措施的总称。
造林树种以适地适树的乡土树种为主,每个林分栽植2--3个目的树种,且目的树种能够实现自然更新,形成混交林,增加林分的抗逆性和稳定性,防止毁灭性的森林病虫害发生。
森林抚育是从树木刚栽植到成熟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浇水、除草、补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疏伐等各种林业技术措施的综合。林木分类法是把一个林分中的树木进行分类,分成目标树、辅助树、霸王树、干扰树,分别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目的是改善林分树种结构、年龄结构、空间结构等,促进林分健康稳定。具体办法是:(1)优先培育目的树种中价值高、寿命长、质量优、长势好的目标树,如杨树、银杏、楸树等;(2)伐除位于目标树附近,和目标树争夺营养和生存空间的霸王树,如构树;(3)保留树种珍贵、有利于鸟类和其它动物生长,有利于改良土壤、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辅助树;(4)伐除丛生楝树、丛生构树等林木价值低、难以成材的干扰树。
以多功能森林经营措施形成的混交林需要采伐时,采用单株木(目标树)择伐作业法。即单株采伐胸径35厘米以上的目标树,保留并抚育辅助树和林下幼苗幼树。择伐后形成的林窗生长条件改善,能够促进下层的目的树种生长,实现林分自然更新,形成健康稳定的异龄混交林。
对目标树择伐后林窗下的幼苗幼树,必须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保护培育,幼苗幼树数量不足时可人工补植,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林。当幼树胸径达10--20厘米时,重新选定目标树进行培育,促进和加快森林更新。
2019年10月,安徽省印发了《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方案》,要求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各职能部门配合共同抓林业工作,变林业部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独角戏”为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大合唱。这种方法很好,很实用,一定要落到实处。
森林生命周期很长,各级政府部门应遵循多功能森林经营理念编制森林经营长期规划,各林业经营主体也要随之制定短期森林经营方案,确保把多功能森林经营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为落实“林长制”“管绿”任务,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应完善森林资源采伐管理,落实森林督查。林业执法部门应严厉制止和惩处各类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