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实证进展

2021-01-16 23:48:58
关键词:同伴个体心理健康

李 磊

(武汉轻工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湖北 武汉 430023)

1 前言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主题。[1]当青少年开始与家庭系统以外的个体紧密联系时,人际互动也逐渐从父母为中心转变为以同伴为中心,青少年对从自主权的寻求意味着与父母逐渐形成心理上的区别,与父母的冲突增多,与父母的情感联结质量下降,同伴在这个时期便逐渐代替父母,成为了青少年感情支持的主要来源。[2,3]因此,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较儿童时期更为重要的角色,同伴关系的重要性也显得更加突出。[4]有研究指出同伴是青少年满足亲密感、安全感和信任等社会性需要、获取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也是其心理社会适应的重要保护因素。[5]同伴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伴依恋则是同伴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

依恋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特定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结,会随着个体生活环境的变动而毕生发展。[6]虽然个体最初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对父母的依恋,但随后在其生命的其他时刻,个体还可以与家庭以外的他人建立起持久的依恋联结。[7]同伴依恋就是其一。同伴依恋是指青少年与同伴之间建立起来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与支持的关系。[8]良好的同伴依恋可以弥补个人在亲子关系中未能被满足的依恋需求。[9]可以为发展中的个体提供“安全基地”“避风港”以及“寻求亲近”的功能。[10]不同的同伴依恋类型关系会使得个体的社会适应和情绪调节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向着不同的轨迹发展。[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学说的兴起,同伴依恋作为同伴关系的核心要素,逐渐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但是与父母依恋研究相比,现有的同伴依恋研究因为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系统性缺乏,显得有些混乱。本文仅从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的角度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括,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对该领域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2 同伴依恋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两个研究领域

同伴依恋需要的满足状况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1]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近10年国内对同伴依恋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情绪情感健康、外化问题行为两个领域。

2.1 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情绪情感健康

依恋与个体对情绪的理解、再认与反应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影响个体毕生情绪处理的规则和策略。[12]根据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依恋关系的质量对个体的情感反应有重要的影响,安全依恋的个体会有更多的积极情感、更少的消极情感。

2.1.1 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

同伴依恋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抑郁、焦虑、孤独感等日常情绪体验方面。现有研究关于同伴依恋对个人抑郁情绪的影响认识较为一致。研究显示,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证实了同伴依恋与抑郁情绪关系密切,能够对抑郁产生重要影响。[12-14]唐海波等人从同伴依恋各维度和角度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作用分析,发现同伴依恋的信任因子、沟通因子与抑郁显著负相关,疏远因子与抑郁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善于与同伴进行沟通和对同伴产生信任的青少年不易产生抑郁情绪,而那些与同伴之间比较疏远的青少年则容易产生被孤立感,这种长期的孤独感容易引发抑郁症状。[13]在焦虑情绪方面,吴庆兴等人以中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同伴依恋质量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焦虑水平。[14]同伴依恋能够为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从而降低青少年焦虑水平。[15]青少年同伴依恋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许多研究的证实。有研究以高中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同伴依恋是青少年孤独感的有效预测因素,而且相较于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对高中生孤独感的负向预测效力更强,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同伴依恋质量越高,其孤独感水平越低。[16,17]

研究者深化对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情绪的内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情绪之间存在多种变量(自我概念、问题行为、情绪调节效能感等)的中介模型。有研究探讨了核心自我评价、自我认同感、自尊、宿舍人际关系、网络游戏成瘾、情绪效能感在同伴依恋和青少年抑郁中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证实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在依恋关系和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中介影响。[12,13,18-20]也有研究证实自我认同在同伴依恋和孤独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21]

连帅磊等人和窦芬等人的研究中还显示了同伴依恋对抑郁情绪的链式中介效应,发现同伴依恋能通过社会支持→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自我认同感→宿舍人际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对抑郁产生影响。[12,18]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良好同伴依恋所带来的朋友社会支持作为心理调适的重要资源,不仅能够直接缓解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且还能够通过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地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认同水平缓解其抑郁症状。[22]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文献中,年龄和学校类型变量是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情绪健康研究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张兴慧等人以10岁—17岁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年级学生日常积极情绪体验和日常消极情绪体验与同伴依恋之间的关系,发现同伴依恋正向预测中小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但在预测消极情绪体验上出现了年龄差异,同伴依恋可以负向预测高中生的消极情绪体验,但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无预测作用。[23]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对于童年期个体,同伴群体接纳比个体间的亲密友谊更重要[24],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逐渐淡化对父母的依恋,但父母仍是影响青少年的重要因素[15],而进入高中后,随着社会能力的提高,青少年建立关系的能力日益增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更加成熟稳定[25],此时社会支持的来源多是同伴。陈福侠等人以普通初中和工读学校(初中生)为被试探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同伴依恋在学校类型中效应显著,从同伴依恋具体维度细分发现除了同伴依恋沟通维度外,不同学校类型的学生在同伴依恋信任维度和疏离维度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说明了工读学校学生比普通初中生更不容易产生对同伴的信任,也更容易与同伴疏离。[21]

2.1.2 对青少年情感的影响

同伴依恋对青少年情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生命意义感等方面。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与体验,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成分。[26]研究证实,同伴依恋可以让初中生体验更多积极情绪,对其主观幸福感提升作用显著。[27]也有研究发现,良好家庭环境出生的青少年会促进安全的同伴依恋形成,而这一结果又会促进个体体验更多的亲密、安全、信任感与情感支持,产生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从而显著提升其主观幸福感。[28]生命意义感(Meaning in life)指个体具有明确生存目标与追求,清晰的价值感与意义感。[29]最初的生命意义感在亲子依恋关系中形成,但会随着生命历程的发展而不断整合。同伴依恋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不多,马茜芝等人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通过满足亲密感和归属感的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增强利他行为和自尊等方面,帮助青少年形成积极的生命意义感。[30]

2.2 同伴依恋与外化问题行为

外化问题行为(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是指个体表现出无法适应社会行为规范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成瘾行为(Additive Behavior)和违规行为(Violation Behavior)等。[31]不良同伴依恋关系是导致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上升的重要原因。[32]

2.2.1 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同伴依恋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安全的同伴依恋可以为高中生提供安全港湾的心理支持,他们会具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不会一味追求及时享乐而放弃长远目标,能够更加自信和有效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因而不会逃避现实而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容易出现网络成瘾。[33]而同伴依恋质量不高的青少年更有可能依靠互联网来获得社会支持,发展社交关系,释放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更可能产生网络成瘾。[34]研究还发现,同伴依恋通过孤独感、归属感的需要满足等中介作用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同伴依恋水平越低的青少年,因为难以满足其归属感需要,感受到的孤独感水平较高,可能会更加依赖网络。[35,36]

在同伴依恋具体维度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上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邓伟等人研究发现同伴疏离和同伴沟通均能预测网络成瘾,但张国华和卿再花的两项研究则显示只有同伴疏离能预测网络成瘾。[37,38]究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群体不完全一致所致,邓伟研究对象是高中生,而张国华研究对象为初一至高二学生,卿再花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群体,这提示年龄因素可能是同伴依恋与网络成瘾关系中的重要影响变量。

2.2.2 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和违规行为的影响

同伴依恋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同伴排斥可能会使青少年失去对环境的控制感,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39]彭小燕等人考察初一至高三中学生的同伴依恋与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发现安全性同伴依恋预示着更少的攻击和违规行为,安全性同伴依恋有利于个体发展良好的社会化行为,而不安全同伴依恋个体则表现为与同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交流,并且伴随着一定程度上的疏离,更加容易出现攻击、违规等外化问题行为。[40]杨海燕等人以高一、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同伴依恋与高中生行为问题关系发现,同伴依恋更能预测女生行为问题。[41]一项探究依恋在美国12-17岁黑人男性青少年不良行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的研究发现,疏远型同伴依恋风格的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信任和交流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但他们在情感上与同伴更疏远,这组青少年报告了更多的暴力行为以及抑郁状态。[42]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也可以成为青少年受欺负状况的保护因素。陈健芷等人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在亲子依恋与受欺负之间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亲子依恋可以通过改善同伴关系来减少青少年受欺负现象。[43]

3 总结与展望

3.1 研究对象需要拓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依恋研究对象才逐步开始转向青少年群体。在青少年时期,依恋功能从父母向同伴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青少年的依恋行为系统会呈现出年龄的差异化和多样化。[44]年龄这个重要的变量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了。[45]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是青少年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从不太成熟逐步过渡到较为成熟的成年状态的阶段。相对于青少年的中学生来说,青年后期的大学生进入大学意味着远离家庭和父母,需要独立地应对外部世界的人际、学业、生活适应与人生发展等各种挑战,同伴依恋的“安全基地”“避风港”作用更强,因为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同伴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助于同伴依恋研究的丰富和深化。

3.2 研究工具需要本土化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同伴依恋的测量工具主要应用国外“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的中文修订版,且问卷修订的调查对象也是中学生群体,其测量工具不一定适用于大学生群体,因此未来对测量工具的研究可以修订适用于中国大学生同伴依恋的量表,这对依恋研究的本土化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3.3 发展性研究不足

当前大多数研究采取的是横断研究设计,缺乏对同伴依恋的纵向研究。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可以是基于对同龄人依恋的纵向研究,甚至可以有更广泛的年龄跨度。

猜你喜欢
同伴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