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体育具有传授知识,锻炼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发掘学生体育才能,提高我国学生体育素养以适应国家体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等作用,而社区体育是体育教育的延伸,它所参与的人群面广,使我国体育事业向终身化发展。若高校体育能将社区体育的经验融合进教学中,定能推动体育教育的高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的温饱生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国家对社区体育的全力支持更加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社区体育被纳入城市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重要内容。[1]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各级政府对社区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重视,为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方便、文明、有序的体育健身环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约束。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社会公平的有序发展,而社区管理制度的健全是保证社区体育发展的有力支撑。各级政府、社区对社区体育场所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能对社区群众进行有效约束,能保障社区体育健康、文明的发展。
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基于有效的活动载体,定期组织体育活动加快了社区体育的发展。据统计,今年来大多数人更为重视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此列为幸福指数的参考标准。例如:举行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不仅为社区群众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同时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加入体育锻炼中。活动的有效举行一方面为社区体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全民健身热,当我们走广场、公园、社区活动中心都能看到许多人锻炼身姿,体育活动不只出现在比赛当中,越来越多的人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健身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根植于人们思想当中。一方面使群众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通过锻炼能强健体魄,使中国形成良好的风气。
一方面,部分城市至今仍未把体育成绩作为升学考试的分值占比,这就导致家长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忽视,更多重视对学生文化课、专业课的培养。另一方面,从小学到大学整个体育教育缺乏连贯、系统的教学体系,体育课成为学生娱乐、放松的时光。这两方面因素造成学生按时完成课时安排,学期末并未了解体育课的所学知识,甚至多数学生体育测试不及格。
部分高校并未重视体育课程的安排,一直将体育课程视为“边缘学科”。对课程的安排也缺乏教学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自身得不到锻炼,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2]例如:现今体育课大多在室外开设,教师带领学生练习军体拳、跑步等内容,对体育教学内容涉及过少。体育课结束后,学社对肌肉的发力、篮球运球等方面内容并不了解。
法律的约束提供有效的保障,但更需要高校去遵循,对体育课加以重视,重新规划课程内容。另外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高校的监督管理,对体育课规划安排定期进行监督,避免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
活动是课程的载体,定期组织体育活动、比赛,积极带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对体育的热情。[3]业余体育活动与社区体育相融合,借助社区体育的平台,有力发展高校体育教育。
首先,高校应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根本上转变学生思想意识,以社区所倡导的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其次,合理规划高校资源,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体育教学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结合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从完善落实各项规定、丰富高校体育活动形式、优化高校体育管理为抓手,解决目前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着力构建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