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市统计局
近年来,高密市安防产业迅速崛起,成为该市特色产业之一,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和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高密市安防产业主要集中在防护鞋、手套、口罩、防护服四大类劳动防护型产品。推动安防产业转型升级,把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是适应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由之路。
高密市劳动防护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个中国名商标、9个山东省著名商标,安防用品产业成为该市一个支柱产业,解决就业8万多人。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安防用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4亿元、利税1.6亿元,为全市民生保障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密市安防产业有较早的发展历史,经过多年积聚沉淀,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安防产业集群,拥有2300多家安防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8家,海宇鞋业、星宇手套、登升安防、莱福特皮革等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众多企业协调发展、携手共进、合作共赢,产业集群优势比较明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高密是全国最大的安防用品生产基地,围绕安防产业形成了从原料生产供应、产品设计研发、工人技能培训、快捷物流网络到安防会展中心、专业电商平台等产业链环节,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高密市安防产业偏重于传统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大,在管理模式、生产加工、产业链拓展生产性服务配套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瓶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深度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部分企业存在小富即满、小富即安心理,创新意识不强;不少企业设备老化、智能化水平低、研发投入少,缺少创新发展基础条件;部分企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缺少高技术、专业型年轻人才,创新发展骨干力量不足;普遍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品自主研发团队,创新后劲不强。
高密市安防产业起源于家庭作坊,不少企业仍延用传统家族式管理模式,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治理体系。管理层年龄结构、知识储备、管理理念等与现代企业管理存在“代沟”,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在低层次徘徊。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订单主导型”的粗放经营模式,以对外贸易为主,内销份额较少,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在商品全价值链中占比较低,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在国际市场上,高密市安防产品占有很大的份额,出口额占总产值的六成以上,但主要以贴牌代加工为主,缺少自主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由于品牌和营销网络没有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薄弱。不同程度存在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现象,对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以及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等缺乏总体设计。
高密市安防产业链总体呈现中间粗两头细、中游长、上下游短的现状,制约了产业全链条优势发挥。产业链上部分重点环节较弱,大部分安防企业主要做产品生产加工,附加值较低,而功能性原材料供应、新产品研发以及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等高附加值产业较为薄弱。同时,围绕主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十分薄弱,缺少对主业的有效支撑。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工业设计、生产营销、品牌建设等大多依靠外地服务机构组织,生产设备、模具、关键零配件等多数需要从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甚至是国外采购,加大了企业运营成本。
鼓励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围绕主导产业争取建成高级别创新平台;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设安防产业孵化中心,完善其研发、转化、交易、服务等功能,为创业者搭建平台。加强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深度合作,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大力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研发,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聚焦国内外行业尖端技术或科研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促成科研成果在髙密市转化,助推安防产业转型升级。
多措并举开展人才培养,积极送学深造,开展以老带新、自主培训、参观见学等活动,提高企业人员整体水平;提升福利待遇,吸引年轻人员、院校专业人员、高素质科研人员落户企业,改善企业人员素质结构。完善企业家培训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邀请全国著名企业家、运营机构开展企业家培训讲座,组织企业家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理念,为企业科学经营、规范管理、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拓展思路。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安防产业转型升级中长期规划,出台配套政策制度、建设项目、服务平合等相关保障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遵循。用好会展经济,打造安防产业名片。积极参加国内外安防用品展会,精心设置高密专区,树立安防产业基地形象,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设计与推广,打造自主品牌,扩大品牌效应。
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人力、物力、财务、政策等给予相应倾斜;中型企业要做好发展规划,扩大生产规模;龙头企业在搞好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引进专业机构对安防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安防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集聚。配套完善国际检测认证机构、工商税务服务点、法律咨询站、贸易公司等服务机构。整合安防产业内相关行业、企业,合理布局、集约管理、共享资源,推动安防产业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