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飞 乳山市融媒体中心
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众生活报设置了新文联动栏目,以全天开放的监控模式,从广播到各级报刊均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对象,读者可借助大众生活报及时掌握不同的媒体信息,这也成为报纸与电视台媒体融合联动的开端与起点。
不同类型的媒体使用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有所不同,媒体间的差异日益显著。报纸是典型的视觉媒体,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和保存性,可传递深度信息。但是报纸的实效性显著,与电视相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这也是限制报纸发展的主要元素。电视实现了视听的深度融合,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电视画面主要以动态画面传递信息,可直接利用人的视觉和听觉打造身临其境之感。
电视媒体能够更加鲜活地再现形象和过程,电视传播更加直观,电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但是电视在保存性和选择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电视以横向选择为主,只能在同时播出的节目当中选择一种节目。电视信号转瞬即逝无法展现复杂性较强的内容。再者,电视符号的画面直观,无法捕捉事物的内在联系及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其具有良好的展示和告知功能,无法详细地分析、解释,而电视与报纸各自的特点则能够做到优势互补。
电视与报纸优势和劣势有所不同,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应做到优势互补。不同的媒体定位有所不同,对自身传播的性质、任务和传播对象均作出了详细规定。所以,不同的传播媒体均具有特定的受众。不同媒体的专版和节目均以潜在的受众为对象。传媒的潜在受众十分明确,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拓展受众范围,吸引受众。比如,团结报与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及天涯共此时的节目定位大体相同,主要目标是宣传爱国统一战线及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媒体。二者虽然潜在受众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如果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则潜在受众也会随之增多。二者融合后,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展示各自优势和特长,另一方面也可实现潜在受众向真实受众的转变,以此拓宽受众面,满足高效传播的要求,促进传媒市场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科技发展,媒体竞争也更为激烈,媒体融合背景下也需要培养大批优秀的跨媒体编辑记者。跨媒体一方面指媒体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指媒体功能的深度融合。在未来新闻编辑部门可能是媒体融合的重要载体,既要具备制作报纸版面的能力,又需具备制作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和新闻网站的能力。现阶段,报纸编辑记者和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对彼此的业务内容和业务要求并不十分熟悉,故而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无法保证信息传播的效率。例如两个媒体稿件共享传递的方式、报纸编辑加工电视文稿的方式、电视画面转变为报纸照片的处理方式。二者可共同策划和采访新闻,也可探讨制作节目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在版面美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培养跨媒体编辑记者。
媒体联动是媒体竞争的重要产物。现如今,获得独家报道权的难度日益上升,在多家媒体均十分重视信息量实效性的今天,媒体联动也成为媒体传播发展的重要形式。但媒体联动并非简单的组合与功能堆叠,而是一种双方长期稳定的合作与联动方式。其是在长期合作关系基础上的一种优势互补,同时也是一种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为此,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做好组织策划工作。
报纸和电视台联动合作组织策划的过程中,需明确相互提供新闻线索、联合采访的方式,合理利用媒体的传播优势,展现传播效果。采取有效措施共同策划新节目和新栏目,利用社会活动塑造媒体形象。
报纸与电视可合理应用自身的传播优势组织开展立体报道,从而形成舆论合力,这也是媒体联动十分重要的目标。报纸与电视联动报道的过程中,电视能够传递生动的画面,也可引导受众更加快捷地了解资讯,进而使受众得到感性且直观的认知。报纸能够弥补电视转瞬即逝的不足,合理利用报纸可重复阅读且可发表文字报道、评论的特点,引导人们深度思考,从而使读者在了解事件发展现状的同时,也可掌握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建立理性认知。二者在优势互补的同时,增大传播的广度。
报纸与电视台的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二者的高度融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加大受众对新闻媒介的认知,进而推动融媒体的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