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阳区自然资源局城阳自然资源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土地作为一类重要的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1]。近些年,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弊端逐渐凸显,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这对本就土地紧张的我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为确保国民经济有序发展,需要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行优化。
土地开发整理,也被称作土地复垦开发,是指国家动用财政资金对尚未利用土地进行集约化、合理化管理。土地开发整理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地需求不断扩大,这时就需要对闲置土地进行开发利用。通过此举,不仅能重塑人与土地的关系,还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不低于18亿亩。另一方面,土地集中开发,可形成一定规模,方便推行机械化农业,这对提升生产效率很有帮助[2]。为确保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卓有成效,要对地块周边的村庄、道路等资源进行综合整治。只有形成一个整体,才能改善生产环境,凸显土地价值,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伟目标。
从实际情况来看,宣传效果并不理想。意识的缺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人们错误的认为,土地开发整理只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区域规划,并赋予农耕、住宅等属性。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缺少统一规划,并且没有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保护,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另外,土地开发整理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导致信息闭塞。实践证明,各自为政的做法不可取,不仅降低效率,还影响质量。
现阶段,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评价方法较为老旧,仅对耕地数量进行评价,不关心耕地质量的好坏。受评价工作的影响,土地开发管理工作重心发生偏移。虽然这种做法可以保持耕地总量不变或增加,但如果不科学开展监督评价,就会导致耕地质量下降,从而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这一点在具体实践中有所体现,往往将优质耕地变更为建设用地,而新增的土地质量不高。
地方政府是土地开发整理的主体,也可视为投资者。政府通过征收土地税费的方式为土地开发整理筹措资金,税种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复垦费等。由于政府的摊子太大,无法将税费全部用于土地开发整理,势必会造成资金投入不足。即便是地方税收充足,但政府出于风险考虑,也会减少投入资金。土地开发整理需要资金的支持,投入不足,产出自然不足,这也是导致土地整理难以形成产业化的罪魁祸首。
要想土地开发整理有成效,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内容围绕土地开发整理的价值展开,主要讲土地利用给农民带来哪些福利,又是如何改善农村,发展农业的。当农民认知提升后,就会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如此一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就能有序推进。当然,土地开发整理部门要在内部掀起一股转变风,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神圣使命。在正确意识的引导下,成立领导班子,统筹规划工作。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既要拥有大局观,也要具备环保意识,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确保土地开发整理质量达标,需要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当前,评价指标只有耕地数量,需要将耕地质量纳入其中,以此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在平衡耕地占补时,要充分现代技术对土地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在不减少优质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增加耕地面积。通过此举,既守住耕地红线,又提升整体质量。土地开发整理部门还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监督水平。监督人员的能力要过硬,同时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在监督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发现违规行为,严惩不贷,并通告批评,以儆效尤。
事实证明,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无法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充足资金。因此,需要健全分配机制。该机制的引入,对拓展资金渠道很有帮助[3]。在机制实施中,始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为避免扯皮事件发生,政府与投资方要签订合同,在合同中写清如何分配、分配多少。当然,也要写明政府与投资方各自承担的责任。如发现问题,依照合同划分责任,有益于问题解决。资金到位后,各方共同制定计划,最大程度推动土地开发整理走向产业化。需注意的是,在开发土地时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这样才能达成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土地是发展之基,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才能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土地开发整理并非一锤子买卖,需要考虑后续问题。当前,土地开发整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宣传力度不足、监督评价缺失、资金投入不够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对开发整理质量造成影响,还会影响生态环境。为扭转这个局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监督评价、健全分配机制。在多措并举下,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