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劲松 绥中县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
管理会计其实是会计行业中的一种,但大多数情况与单位财务会计处于并列状态。管理会计的实际工作与普通财务会计存在一定差异,日常工作中需要应用独有的SWOT分析法、平衡记分卡等等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良好运用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1]。但是,事业单位与常规企业存在一定差异,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事业单位则是由国家、政府领导,以为人民服务为主要人物。因此,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与一般的企业管理会计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日常工作中不包括原料购买、产品成本规划、产品销售、产品推广等多个环节,更偏向行政工作与公共设施建设等多方面[2]。但从实际工作可以看出,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并未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无法辅助事业单位更好的发展进步。因此,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运用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更偏向于整体把控、统筹规划。而管理核心点在于整体-局部,从整体着手,结合管理总目标制定的方案朝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角度出发,将工作分块实施细节化处理,促进总体目标达成。与常规财务会计比较,管理会计并不关注单位的实际资产与负债情况,其工作重点在于如何掌握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促进单位达到预期发展目标,因此这一类会计被称作是管理会计。从预算角度看,管理会计可更好的对单位进行管理,并且可实现总体把控-局部细化这一目标,可从单位实际经济水平出发,结合单位业务进行财务预算,预测未来单位各项业务中涉及的资金,继而获取相应的预算数据。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战略、预算、成本以及预测等多个方面进行预估与判断,从而减少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风险,促使单位更好的发展进步[3]。
现今,我国会计职能已经从信息支持逐步转移到管理决策,财务部门也获得一定的决策权,并且要对单位工作、单位业务以及单位项目负一定责任。因此,会计从原本的管理系统工作人员转变为决策者、单位合作伙伴,承担着新的角色、新的职能,但这些新职能与新责任均要求会计人员能够详细了解单位各个方面,能够进一步了解单位相关业务,能够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更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战略计划,能够将更多精力、更多时间用于单位预算分析、单位预算规划,更广泛的参与进事业单位的各个活动,才能在事业单位管理决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想要达成这一目的,事业单位必须帮助管理会计进行转型,转变管理理念,拓宽管理职能,积极参与到事业单位的决策工作中去,为单位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业单位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行政服务体系建设时会涉及成本控制这一项目,会涉及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但若遵循事业单位现有核算体系,则需通过收付实现制达到成本控制这一目的。并且可以在成本控制过程中明确所属成本的各个项目,并且可有效应用权责发生制完成核算这一工作,而核算涉及的各个信息则可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多信息,可腐蚀会计人员追溯源头,分析成本控制产生差异的原因,可明确差异数额,可达到持续降低视野单位运行成本。最后,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可指定相应的报表内容,并按照收付实现制出具,可将权责发生制获取的信息作为成本核算过程中获取的信息。
事业单位的主要业务产出以公益项目、政策效果表现,资源耗费量与收入量往往达不成正比。所以,保障事业单位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需合理控制成本。而管理会计涉及变动成本法、吸收成本法以及作业成本法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成本控制作用。比如,事业单位采用作业成本法实施成本控制,事业单位项目涉及的每一个业务、每一个环节均属于一个作业单位,通过核算分析,可明确每一个作业单位的有效性,可进一步提高单位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可不断提高投入增值性,可更好的管理、改善作业效果,可最小化资源消耗。从应用价值可以看出,作业成本法无疑可有效分析业务成本动因,可针对每一个环节的资金投入实施事中控制,可有效强化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
管理会计责任中心是界定单位总部、分部、子单位的有效方案,结合各个单位总部、分部、子单位的管理水平、承担的责任合理划分各个责任中心,还可在责任中心基础上实施绩效评估。这一制度可对单位日常工作实施分权管理,可促使高层管理者从整体目标出发,结合单位的未来发展目标进行规划分析,通过绩效考核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可促使单位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日常工作中去,可促使单位发展情况逐步靠近单位发展目标,并且可结合管理者的实际职能匹配相应的管理决策权。在这个过程中,子单位、分部、总部责任中心的管理目标是协调一致的,只是不同单位的管理职能不一样,管理权限也不一样。而匹配相应的责任中心,可保障基本管理效果的同时,还可不断提升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还可明确每一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内容,对单位进行统一考核。
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中管理会计的作用,可促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积极关注单位各项业务的成本控制问题、绩效考核问题,可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与管理水平,可促进事业单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