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建筑市场监督站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的生产要素之一,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运营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必须引起重视。在实际管理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管理问题,因此要以单位实际现状作为基础,不断完善责任管理机制,规范资产清点,扩大资产认定范围,进而提升固定资产的管理效果,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账目不符合实际情况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单位的固定资产一旦不能及时入账,则会导致管理对象的严重缺失。针对事业单位而言,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管理不及时等方面,由于无法及时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基本情况,进而对数量和增减变化等造成影响。在调拨以及接受捐赠等渠道,如果没有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核算,导致其无法反应在账面上,加上人员调动、事业单位变更等都会导致会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更换,造成移交不清[1]。
对于大多数事业单位而言,如果没有将固定资产落到实处,则会导致很多的管理责任没有细化。如果出现违规操作,或者操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实施的现象,都无法对责任人进行问责。如果单位的固定资产受到影响,但是无法追究责任,则会导致管理方面出现严重的漏洞和缺陷。
对于多数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管理都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资产采购完成后,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导致内部资产管理存在大量闲置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针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相关能力的缺失,缺少合理的使用和保管[2]。
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管理中,需要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导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权责无法统一起来,不能实现分级化管理,责任也无法落到实处。单位内部重要资产无人管理,各个部门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协调,导致内部监督管理失去了原则。内部管理时如果固定资产出现丢失的现象,不能追究相关责任人,资产外借或者出租等无法履行相关职责和手续,因此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仅仅是一种形式,规章制度不完善,很少有人真正的落实执行。
在现有管理体制的背景下,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明确的规范,同时也对限额以上的资产有明确的规定。相关负责人等要及时了解掌握有关规定,以确保固定资产在每个阶段都能合法和合规的运行。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固定资产要全面的解读和分析,单位也要组织相关的业务人员对其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剖析,依据新的规范要求落实对应的工作内容。
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控制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法律和准则实施,构建全新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单位内部的日常业务有章可循,有理可依。针对每个事业单位而言,在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工作落实的时候,要进行不同时期固定资产的统计。此外在各个运行阶段进行监督,尤其是注重落实,不能流于形式。在实施阶段,强化日常管理,按照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的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产值[3]。
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固定资产的价值,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修缮也需要支出。过度的修缮会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因此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中,除了进行细致化、动态化管理之外,还要注意强化监督管控。固定资产的折旧以及维修等需要提出申请,交给审核部门现场确认。等到所有的数据资料确认无误之后,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进行施工,为了避免过度装修,在装修的时候对购买材料的资金等进行管控,避免从中收取回扣。
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对自筹资产和自主经营所得的资产也需纳入固定资产认定管理范围内,纳入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范围内。不可以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收取资产,而不上缴。通过各项制度形式给予约束之后,能从整体上提升单位固定资产的总体价值,增加收入来源。
单位内部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针对当前实际管理阶段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实施阶段注意的是做好固定资产优化管理。只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明确管理制度,才能提升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次研究中分别从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扩大资金认定范围等方面入手,进行固定资产的合理化管理,促进其整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