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平 国家税务总局铜陵市税务局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相关条款逐渐落后,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出现和应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采取必要措施改善新会计制度实施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首先体现在适用范围方面的变化,新会计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的行政事业单位,相较原有旧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方面呈扩大趋势,旧会计制度仅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难以发挥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整体管理作用,新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广泛应用,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有效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新会计制度的应用,有利于完善现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同时也造成新会计制度实施难度加大。
新旧会计制度中基本规定产生变化,集中体现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相关工作内容的变化上,旧会计制度突出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会计工作的实效性,新会计制度强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及合理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条款中的规定,新旧会计制度的过渡和衔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注重工作效果的基础上,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会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新会计制度的实行,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财务核算结果进行建账与记录,根据新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完善和落实财务人员配置、财务数据信息归纳、档案整理及财务内部管理控制工作[1]。
相较旧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新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更加完整全面,主要体现在会计科目的增删问题上,一方面,新会计制度结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运行状况,适当调整会计科目,增加科目有存货、累计摊销、零余额账户用款等,对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进行合理补充,完善现代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保证会计制度具体内容更具深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新会计制度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删减科目包括拨出经费、拨入款项、材料、转款、成本、结余分配等科目,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方向和内容更趋于会计核算,简化会计人员实际工作流程,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降低会计科目的理解难度,降低会计制度的实施难度。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新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适当调整,对会计工作重新定位,明确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目标,旨在保证会计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条件和量化原则两方面,更加符合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展状况,普遍适用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工作内容和方式起到重要的完善作用。
会计报表是行政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变更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以及财务说明附录,新会计制度主要针对财务说明附录进行补充,增加财政补助收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起到完善作用,同时,新会计制度中取消了对资产负债相关收支项目的明细过程,对补充项目收支流动性进行分析和归类,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要求,此外,新会计制度在多元化制度设计的前提下,对会计收支报表进行综合评定,根据报表内容对单位内部各部门工作方式及工作效果进行有效监督,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考核标准,突出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一致性与通用性,提高新会计制度的应用范围及效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与完整性,保证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关工作顺利开展[2]。
新旧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方式进行调整,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在旧会计制度科学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增添了双基础、双功能、双报告的会计核算方式,通过单位内部财务系统,落实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种财务管理功能,将负债、资产、费用、收入以及净资产要素进行整合,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新会计制度相较旧会计制度财务管理方式也发生变化,由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细化管理,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财务分配等工作行为。此外,行政事业单位采用新会计制度,使得财务部门内外预算资金核算过程和结果发生变化,财务部门资金核算工作采用统一核算的方式,实现对内部和外部资金的综合管理,平衡行政事业单位核算资金水平,通过预算支出、预算收入、预算结余等形式,将单位内部资金形成合力,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而言,财务集中核算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新会计制度在财务核算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明确资金走向,保证资金使用科学有效,稳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秩序。
新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实行期间,责任主体发生改变,主要体现在会计制度基础方面,旧会计制度资金核算基础实行收付制,新会计制度实行权责发生制,对会计人员核算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明确和统一相关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弥补传统收付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及会计核算人员工作效率和效果,保证其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新会计制度期间,由于旧会计制度的影响深重,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工作方式和工作效果带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交替之际,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灵活运转,旧会计制度根深蒂固,对单位内部财务部门工作产生影响,加之新会计制度的实行,财务管理方式的转变,造成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低下,进而导致资金运转不畅,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管理效果;此外,新会计制度的实行,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及会计从业人员带来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难以适应新制度,同时,会计报表形式及会计科目的变化也为相关人员工作带来难度,影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核算工作效果,阻碍新会计制度的实行,致使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为此,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加强对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培训和教育,强化新会计制度落实和实施手段,推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3]。
行政事业单位在推进新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针对新旧会计制度交接工作期间出现的问题,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保证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工作顺利完成,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会计制度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在新会计制度实施期间,根据国家关于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处理规定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单位内部财务部门管理现状及会计从业人员工作能力和方式,制定新会计制度实施方案,对会计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明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管理目标,同时,要综合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会计信息及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目标如实反映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情况,确保会计工作目标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新会计制度的实行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实现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对新会计制度实施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更新自身思想观念,树立先进的管理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落实相关工作流程,提高新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工作的契合度。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实施期间,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引进控制风险管理观念,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落实会计人员工作职责,真实反映当前单位内部资金管理情况,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严重的财务管理风险及经济危机,同时,管理人员要增强风险管控意识,强化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手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果和会计核算水平;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在新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对制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应性调整,在风险控制观念的指导下,注重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采取科学高效的解决办法,推动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实现新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普及和应用,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果[4]。
行政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要求单位内部财务部门相关人员对新旧会计制度有明确且深入的理解,完善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相关工作流程,推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进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会计工作人员要对会计增删科目进行明确,对新旧会计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对应,通过总结和分析发现二者条款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新会计制度实施期间,落实会计建账、信息记录、资金核算等工作,加快新旧会计制度的融合,推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另外,财务管理部门会计工作人员要对新会计制度目标进行明确,在正确工作意识指导下,对新会计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分析,正确看待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制定完善的制度衔接计划,推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进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效果。
为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必须要加快落实会计科目编制工作,做好财务账目设置和会计科目编制,针对自身财务管理情况,形成会计报表,期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按照新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对单位经济活动初期、中期、后期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资产负债表,掌握单位内部会计科目余额,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台账,加快新会计制度内容的落实和执行,保证新旧会计制度顺利衔接。
传统会计制度中缺少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新会计制度的出现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新制度中增添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加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包括应收款项、对外投资及资产出租等方面,提高资产核算效果,进而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有效衔接。一方面,会计工作人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盘点,了解和掌握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对固定资产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求进行资产拨付,保证会计工作的专业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实现对资产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推动建立资产监督制度,对单位内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全面清查,一旦发现与账目记录不符的情况,要加大审查力度,对资产类型进行明确划分,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标准,保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结果的真实性,推动新会计制度的发展[5]。
新旧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满足事业单位会计从业条件,能够灵活应用现代管理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资金账目的有效管理,期间,最有效、最关键的方式就是打造专业的会计团队。行政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制度培训活动,引导会计人员明确新会计制度中基础规定,对新会计制度条例进行集中学习,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程度;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要不断优化财务管理知识结构,在培训和教育中总结经验,根据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旧制度变化内容,形成完善且专业的资金管理与核算模式,更好地解决行政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相关问题。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关工作期间,以新会计制度为指导,但在新制度实施期间,与旧会计制度存在冲突,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通过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完善会计工作流程等方式,落实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扩大新会计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实际应用范围,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制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