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研究

2021-01-16 16:29刘映含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建构心理健康

刘映含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引言

青年学生的发展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培育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受到外界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情况有所不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心理教育需要发挥其作用,通过构建全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引导,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品质和道德素养,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一、心理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建构现状与重要性分析

(一)建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协同发展,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对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大学生心理和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虽然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升了对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在教学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心理教育最终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主要依靠三种模式,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将心理教育简单理解为心理辅导和纠正,并普遍将其视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展开引导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心理知识的讲解传授,学生依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学习任务[1]。这种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少对学生积极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育,使其课程的实施和开展严重背离了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对于非心理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更加凸显,因为教学内容大部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在缺少教师针对性辅导和讲解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在心理和思想上获得认同,心理存在的困惑和障碍在短时间内得不到疏解,导致心理教育失去原本的价值和意义。另外,除教育教学领域外,我国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的发展还停留在起步阶段,所面对的心理教育对象也主要为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群体,忽视对大部分学生心理的健康引导,难以发挥辅导机构的教育作用。

(二)建构的重要性

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其心理健康程度和思想观念,不仅影响我国人才培育的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心理教育是当代青年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息传递和获取的速度,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交际日益广泛,接收到的信息内容也日益增多。但由于网络空间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导致网络中还存在一些不良的信息,会对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不利的影响[2]。面对学生心理出现的变化,利用有效的心理疏导,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出现的价值偏差,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其次,心理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全方位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集中于专业能力上,而是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心理健康作为心理素养的一部分,只有具有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才能发挥其专业优势,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有益的价值[3]。最后,全方位实施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在预防心理问题和培养学生正确人生态度上具有积极作用。当代学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容易出现焦虑、不安、自我怀疑的情绪,严重者会受到负面情绪影响而出现抑郁和心理失常的状况。针对这类问题,开设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课程,可以保障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完成学业,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心理教育模式的演变历程探索

(一)从医学角度探索心理教育模式

心理教育模式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演变过程,是教育事业自身不断变革的产物,也是人自身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着人们对心理教育需求上的变化。分析和回顾我国心理教育近20年的发展历程,发现我国心理教育模式和思路不断发生变化,并逐渐趋于稳定和完善[4]。大体而言,演变历程可细化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医学向教育事业的转变、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目前,心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在心理教育发展之初,关于人们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以引导和治疗为主,其工作的性质主要为医学心理学,所面对的主体为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采用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使存在心理疾病的个体得以康复,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早期出现的心理教育相较于心理分析,更加重视对个体生理躯体表现的观察和干预,其教育的主要责任也落到医学者身上,使得早期心理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医学特征。

(二)从社会角度探索心理教育模式

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只是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人解除困扰,更多的正常群体也需要心理上的引导,他们需要专业的手段来解决其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其生活更加完美。以往心理教育呈现出的医学性特征,使其教育内容和方法过于关注医治的结果,利用快捷的方式解决个体存在的问题,忽视对个体心理需要的了解,这种教育和引导方式很难解决人们存在的根本问题。面对这种弊端,西方学者马斯洛提出人本主义心理教育,提出培养人们健康理念和人格的重要性,促使心理教育得到快速的变革和发展。在教育领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念开设教育课程,通过讨论和交际的方式,使学生建立相互配合和信任的关系,帮助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改变自身原有的行为习惯和交往方式,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在社会环境下的成长和发展[5]。这种教育方式贯穿学生学习和生活始终,突破以往心理教育重视预防和普及的弊端,实现心理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从生理与心理的角度探索心理教育模式

从生理与心理的角度探索心理教育模式的演变,可清晰地发现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以提高人们心理素质,促进人们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对个体已有心理素质水平和发展需要的详细分析,从心理、生理、社会等三方面调动其教育协调作用。从而构建出以指导人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以及能够促进个体智能、创造性和社会性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有效性教育体系。从该角度演变而成的心理教育模式,其着眼点并非放在对患有生理、心理等疾病患者的针对治疗,也并不停留在事后的处理与调试上。而是为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成长、发展,以及促进人们自我实现,对人的心理过程与生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来获得更全面的生理、心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我国教育领域一直倡导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

三、心理教育模式的有效建构对策研究

(一)确定心理教育模式建构目标

心理教育模式的有效建构,必须拥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了解心理教育模式建构的客观要求,依据人的心理素质发展趋势,从个体要求与社会要求两方面出发,来完成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这样才能确保心理教育模式建构目标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因为就学生个体而言,其自身无论是全面发展、建功立业,还是努力生活、幸福生活等奋斗目标,都要依赖于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而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人格,则刚好是实现其学业成功与完美人生的基础和条件,是促使其成为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关键因素。因此,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要首先明确其教育目标,落实人才素质结构提出的三大标准,即积极的进取、开拓精神;适应当前的市场变化与竞争等能力;善于学习,且适应科技领域的综合变化等。然后再依据人的心理素质个体要求与社会要求,进一步确定心理教育模式建构的目标。另外,心理教育模式建构目标的确定,还应参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方面常会发生的状况,积极采取针对性解决对策,及时矫治与纠正学生心理问题与障碍。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构建保障性心理教育目标,预防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发生,矫治已形成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构建发展性心理教育目标,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发挥心理教育模式建构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合理选择心理教育模式内容

合理选择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内容,首先可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内容与特征,明确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属于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合体,具有多层次性、综合性与复杂性特征。所以在选择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内容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内容及特征,并清晰地认识到,凡是心理素质结构中存在的相关内容,从原则上来讲都可算得上是心理教育模式建构内容。其次,由于各年龄阶段、年级阶段的学生,个性差异情况与身心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特点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情况,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发展任务也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内容选择上,更应注重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以及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与成长中可能会出现的阶段性特殊心理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心理教育模式的内容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素质发展需求。此外,还应着重考虑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发展对我国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心理素质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然后再针对其客观要求,积极建构心理教育内容体系,即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人际交往心理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升学与择业辅导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任性教育等。通过建构以上心理教育模式的具体内容,有效消除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成长中可能会发生的烦恼、胆怯、多疑、焦虑及恐惧等心理失常状况,确保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组合心理教育模式建构途径

组合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首先可通过开设有关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或开展相关学术性讲座活动,通过开设有别于专业学科的课程,即学生主动参与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心理训练、专题讨论、竞赛体验及角色扮演等途径,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可采用学科渗透式教育法,深入了解各个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关联性与衔接点,抓住该衔接点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教育,比如开展学生学习心理辅导;挖掘各学科心理教育价值,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内容;改革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采用全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通过创设与心理教育息息相关的心理教育情境,设置“学习障碍”训练学生勇于突破困难的精神。此外,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以创新理论构建心理教育途径的同时,注重心理教育模式实践体系的建设,比如可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到社会中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适应环境能力,进一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四)安排心理教育过程运作方式

首先,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教育总目标,深入调查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然后结合调查结果来确定阶段性心理教育模式的运作方式,并根据其具体教育目标与运作方式拟订心理教育计划。其次,对各个途径的心理教育力量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心理教育力量,并通过细分各个途径的心理教育力量的具体任务和责任,确保其能够有效发挥真正的作用,保证心理教育模式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以多样化的心理教育运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所承担的心理发展任务,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进一步调动其参与心理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可通过实施情境、组织讨论、辩论、操作表演、咨询辅导、启发思考、线上咨询等心理教育运作方式,落实实质性教育环节,协同线上与线下教育方式,联合开展心理教育,并借助网络平台与信息技术,打破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能够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时间,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这样便于提高心理教育的效率和实效性,确保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有效解决。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青年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品质,应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在竞争中获得发展机会,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在全面实施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心理教育事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心理教育必须转变思路和方法,通过主动了解学生心理变化规律和需求,整合心理教育课程、网络辅导、心理培训机构等,利用全新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方式,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全新的心理教育模式,实现心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建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