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斌,张 涵
(1.湖北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在我国学界,经济伦理问题研究是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探讨的热点。然而,经济伦理到底如何从理论走向现实则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虽然自经济伦理问题研究产生以来,国内外学界取得了丰硕的、给人们以很大启迪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国外乔治·恩德勒的《面向行动的经济伦理学》、爱德华·弗里曼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唐玛丽·德里斯科尔和迈克·霍夫曼的《价值观驱动管理》等著作,国内罗能生的《义利的均衡——现代经济伦理研究》、薛有志的《公司治理伦理研究》、张志丹的《道德经营论》等著作意图探讨经济伦理的落实问题,但总体上看,人们对经济伦理实现的具体机制仍然不甚明了。最近,龚天平教授新著《经济伦理:价值原则与实现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提出了二者联通的中介即经济伦理的实现机制问题,试图对这一问题作出探讨。全书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以实现机制的前提性问题为起点,在反思经济伦理一系列范畴的内涵、回顾经济思想史和伦理思想史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大经济伦理价值原则及这些原则真正落实于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途径,系统论述了经济伦理实现的六大机制。通过具体论述价值原则与实现机制,该书认为其结果是形成伦理经济的经济秩序,实现经济共享的道德使命。该书试图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找到经济伦理的实践机制,其中饱含创见。全书分四篇共十六章,近32万字。读过之后,笔者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第一,学理意味浓厚,理论根基坚实。该书开篇在反思经济伦理范畴的内涵时将规范伦理学中的三个主要派别,即功利论、义务论和美德论三者作了整合,认为如果“把整个经济伦理价值比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一系统就是由经济伦理意识、经济伦理规范和经济伦理实践三个主要方面构成的有机体系,在这一系统中,经济伦理意识是前提,经济伦理实践是目的,而经济伦理规范则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中介。它既是经济伦理意识的灵魂,又是经济伦理实践的指导方针,是贯穿经济伦理价值系统的‘红线’,从而使经济伦理三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以功利论、义务论、美德论三种规范伦理的综合统一的形态而存在”[1]41。在此番深入反思后,该书又从思想史角度,对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休谟的社会契约论、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当代社群主义和生态主义等思想中关于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的思想作了详细耙梳。通过检视这些思想,该书得出三点启示,即落实经济伦理不能脱离政治体制,他律机制是经济伦理通达现实的依凭,制度安排是实现经济伦理的必要支撑[1]60-61。这些内容构成该书的第一篇即经济伦理范畴的探讨,本部分既有基本理论观点的阐述,又有思想史的回顾,同时又为后文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的建构奠定基础。这种布局使得该书理论内涵十分丰厚。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伦理学本身是一个交叉性的新兴学科,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必须广泛涉猎经济学、工商管理、伦理学等许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否则难以深入堂奥,更不可能以理服人。该书在论述作者主张的经济伦理六条价值原则即经济自由、经济平等、经济公正、经济信任、绿色价值、安全价值原则时,就注意充分借助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支撑。在笔者看来,其中最为吸引人的是关于经济信任原则的论述。该书不仅吸取了社会学关于信任的成果,如奥尔格·西梅尔、罗特、刘易斯、卢曼等社会学家的观点,包括最前沿的布迪厄、福山、帕特南等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吸取了经济学的信任传统流变,如亚当·斯密等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社会福利经济学等的观点。该书把经济信任界定为“经济活动中主体之间以信任为纽带而发生的一种社会经济交往关系,是主体之间的一种经济伦理关系,是某一主体相信其他主体的经济行为符合自己的愿望、期许的一种态度,是以信任感为本质的经济交换媒介”[1]123,该书在探讨了经济信任对于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后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信任建设应该“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大力构建、培育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以法制信任、政府信任、中介信任、经济主体道德信任为内容的经济信任体系”[1]133,并对这些信任的内容作了深入细致的展开。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先解释经济信任是什么,接着挖掘经济信任为什么重要,然后讨论怎样进行经济信任建设,这就使得该章的内容在逻辑上环环相扣,而在探讨其他经济伦理价值原则时也同样采取此种思路。因此整本书具有厚实的学理根基,使得整个理论的建构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能收获良多。
第二,注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来建构经济伦理的实现机制。全书对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的论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处处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来展开。譬如,该书在论述经济伦理实现的资本节制机制时,注重以马克思《资本论》中对资本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肯定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道德批判为文献基础,结合他的其他著述,在澄清学界“资本非道德性神话”和“资本纯粹是恶”两种认识误区的基础上,分析资本与道德的联结,认为资本有“发展生产力,造就富裕社会,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发展社会关系,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创造高一级的道德形态并为其提供新的精神特质”等伦理正效应,但也有“腐蚀公共善”“加剧人的异化”“破坏社会和谐”“造成自然的异化”等伦理负效应。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定位资本”“明晰所有权”“以制度约束资本,发展经济伦理和环境伦理”“提倡高尚道德”等措施来对资本的伦理效应进行扬正抑负。我们认为,该书提出的这种看法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研究方法的。当下确实有人对资本的道德评价并不客观,全盘否定者有之,全盘肯定者也有之。2020年12月1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说明资本有好的一面,需要合理利用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但资本也有坏的一面,需要谨慎控制从而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外部性效应。因此,该书从经济伦理角度提出的对于资本的看法是与中央精神高度一致的,这种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值得肯定、提倡!
再如,该书把经济伦理实现的优良目标定位为伦理经济,非常清晰地描绘了经济伦理与伦理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该书认为,经济伦理的“侧重点在于‘伦理’”,伦理经济的“侧重点在于经济伦理现实化后的‘经济’”,“经济伦理是主体的一种理念或精神,而伦理经济是经济伦理的实践平台,是主体在经济伦理指导下的践履经济伦理的实际行动,或者说,经济伦理落实到现实世界就成为伦理经济”[1]291。在论述伦理经济时,认为伦理与经济的关系的历史运行轨迹呈现为伦理与经济的自发混同——伦理与经济的外在分离——伦理与经济的有机统一这样一个统——分——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类经济发展从伦理经济到非伦理经济到新伦理经济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辩证运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伦理经济的途径应该是:市场层面上,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的自愿自发激励机制;政府层面上,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下切实维护政府的公益性目标;社会层面上,结合市场的自愿机制和政府的公益目标发展社会经济[1]292,298-301。而该书在六大经济伦理价值原则的论述中,也专门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自由的基本属性、经济平等的三个维度、经济公正的基本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任培育等,这使得该书提出的理论观点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又结合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和发展的实际状况。
第三,求实创新,多有创见。该书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总体内容结构上,依据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学界既有成果等,提出了前文已述的六条价值原则。其中安全价值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安全价值很容易被忽视,但在脆弱而高风险的当代社会,安全又十分迫切、紧要。该书对安全作事实和价值两个维度的理解,认为安全具有深刻的伦理内涵,即“安全不仅是人的基本需要,而且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代表的是人们对长期自由的信心”[1]144。这就对安全何以成为伦理价值作了深入的理论挖掘,而该书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安全何以得到实现的见解也很有新意。
再如,该书对经济共享这一作为经济伦理实现的道德使命的论述也很有见地,认为经济共享作为经济伦理的一种理念,“是指社会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在经济领域按照一定规则公平地共同享有道德和法律认可的财富、权利、机会等,是社会共同体成员之间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经济交往关系,是成员之间的一种经济伦理关系”[1]305,提出经济共享包括财富共享、经济权利共享和经济机会共享,在探讨了经济共享的意义后,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实现经济共享,就必须“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共享创造可共享的财富”“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依规公平分享”“消灭旧式分工,消除贫困”“扶持弱势群体,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1]313-321。
第四,注重以图表勾勒经济伦理的实现机制。该书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统一的原则的基础上,主要运用规范分析法来揭示经济伦理内涵、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的思想渊源和经济伦理价值原则的具体规范,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每一个经济伦理价值原则、每一个实现机制、每一个优良后果目标当作一个子系统,分析其中的诸多要素及要素之间的联系,其价值和意义及它们各自的实现途径。而最令人注意的是,该书运用图表结构分析法来揭示共识引领、制度安排、市场交换、资本节制、利益合作、主体调控六大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的建构,在每章后面都附有相应的结构图。这种图表结构分析法使看起来错综复杂的文字论述一目了然,简明清晰。譬如主体调控机制一章中,由图表可以清楚看出,主体调控的“主体”是企业,其经济伦理的实现需要建构价值牵引、宣传教育、良心自律和校正更新四大机制,对于这四大机制,该书又进一步深入描绘了其中的具体环节,包括价值牵引机制中的价值群化、准则制定环节,宣传教育机制中的宣传沟通、教育培训、领导示范环节,良心自律机制中的选择命令、引导监控、奖励惩罚环节,校正更新机制中的审查评估、修正更新环节。认为这些机制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联动的关系,从整体上构成一个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实践经济伦理的行动系统。
当然,如同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一样,该书肯定不是完美无缺,其中有些观点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比如关于绿色价值原则的论述,该书认为,绿色价值原则与生态主义的结合十分紧密,然而绿色价值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不仅仅是关心生态系统和环境资源,书中将绿色价值原则的内涵转换成为一个贯穿经济社会系统的普遍性理念。当绿色价值原则转化为经济伦理原则之一,“绿色”的观念既能够囊括前面几条价值原则,又能够围绕“绿色”这一核心来展开和运转,从而形成了绿色生产、正义分配、公平交换、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义务等规范。这样的见解确实结合了经济伦理学的前沿理论,也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然而,从哲学上来说,“绿色”是一个事实概念,它到底如何转化为价值概念,这是很难解决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难题”。虽然该书借鉴了美国著名学者希拉里·普特南在《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中的方法,如所谓“厚事实概念”,但我们认为还是难以说服人,“绿色”要成为价值原则恐怕还得深入借鉴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范畴。再如,该书建构了经济伦理实现的六大机制,我们知道,“所谓机制,一般指可以借助其得以运行或发挥作用的东西”,“机制之间必须有一种逻辑关系,这一逻辑关系需要表明它们的互相依存对各自的意义”[2]。那么该书论述的六大机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着怎样的逻辑?我们认为对此还有必要深究。当然,我们在此指出这些不足并不是要否定该书的学术价值,而是对作者进一步深耕经济伦理学的良好期待。
总而言之,全书作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著作,既有伦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又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学说。其中既涉及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又串联西方的伦理理论,但也时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一部功底深厚、研究能力精湛的学术专著,值得向读者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