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城市比较研究
——以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2021-01-16 17:12杨俊全于晓波
黑河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市辖区城市群人口

路 丹 杨俊全 于晓波

(齐齐哈尔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十四五规划期(2021—2025年),是中国经济在全面小康基础上,迈向现代化目标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规划的主题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决定着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实力和潜力,只有全方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才能助力实现十四五规划远景目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但2000—2010年间,中国却有180座城市出现了人口流失[1]。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第一次提到了“收缩型城市”。目前,对于收缩型城市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人口流失是一个重要的指标。2019年,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人口分别净流出4.1万人、11.03万人和18万人,东北三省合计净流出33.13万人。可见,东北三省的城市收缩形势愈发严峻。在城市收缩的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失问题,对解决城市发展问题至关重要。

一、收缩城市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收缩型城市(shrinking city)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豪伯曼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德国因去工业化引起的经济衰退和人口流失现象,后将概念外延至与城市相关的其他方面[2]。吴康等学者通过对国外城市收缩的研究,认为城市收缩具有显著的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3]。我国的人口收缩产生于人口空间集疏格局演变和生育水平的持续下降,因此,我国的城市收缩现象有别于西方国家。收缩型城市依照其产生原因,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变迁型城市、地理偏远型城市和被动虹吸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对于大部分资源型城市而言,其因资源而生,同样,因资源枯竭而衰退。城市中因资源枯竭导致停产、破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失业率逐渐升高,劳动力人口外流严重。甘肃省玉门市、山西省吕梁市、黑龙江省鹤岗市都属于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其中,鹤岗在近两年因低房价而保持较高的知名度。

产业变迁型城市:东北地区作为建国初期依靠传统制造业迅速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高,工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发展严重滞后[4]。当这些重工业城市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时,就会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如辽宁省鞍山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地理偏远型城市:在地里位置和环境上优势不足,甚至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的城市,由于既不靠近港口,也不靠近中心城市和大城市群,自身又资源匮乏,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便会造成人口流失。如甘肃省定西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被动虹吸型城市:当临近的城市之间没能实现较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产生发展差距悬殊的问题时,基于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周边城市的人口便会涌入中心城市,产生虹吸效应。大城市普遍存在虹吸效应,如北京周边的三河市、高碑店市,成都周边的都江堰市等县级市。

二、东北地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格局与特征比较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文件提出要统筹新生城市培育和收缩型城市瘦身强体,稳妥调减收缩型城市市辖区。有关收缩型城市的研究已成为城市经济研究的热点话题。我国的收缩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区域[5]。对于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进行城市收缩的比较研究,有助于理解城市收缩内涵,也有助于在分析城市产业布局和人口结构基础上,探究解决城市收缩问题的路径。

对于上述两大区域的城市收缩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城市收缩分析,其对象主要限定在长江中游一带,因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的城市群,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城市群的枢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增长极[6]。

(一)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

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

统计结果显示,在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有10座城市呈现出人口负增长的态势,可以认定为城市出现了收缩。具体而言,湖北的襄阳和黄冈人口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下降幅度分别是29.83%和13.32%。以上数据说明在第5次和第6次人口普查期间,即200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生产要素向武汉等核心城市流入,产生了中心集聚效应,而武汉以外的地级市则在中心集聚效应的影响下出现了人口持续流失、经济社会发展断层等现象。

在对市辖区、市辖县人口数据进行统计时发现,人口流失最严重的是麻城,人口流失率为-24.80%;人口增长最快的是武汉洪山区,人口增长率为58.27%;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主要围绕中心城市和市辖区、县,如武汉、长沙、南昌等市所辖区县;人口减少较快的地区多为距离市中心偏远的县域城市,如麻城、安义县等[7],人口增长呈现出明显的中心集聚特征。

2.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的空间格局

在2000—2010年间,东北地区共有13个地级市人口增长率为负数,城市收缩现象严重。收缩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边缘地带,如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等。从人口增长速度来看,人口减少最快的是伊春,降幅为8.12%;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增幅超过9%,这表明东北地区人口存在向哈大经济带城市集聚的趋势。

市辖区和市辖县的统计结果显示,104个市辖区中有65个出现了收缩现象;238个市辖县中有124个出现了收缩现象,市辖区和市辖县的收缩比例均超过50%。其中哈大经济带主要城市存在虹吸效应,主要表现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的市辖区周边区县存在收缩现象,表明城市中心区域对周边人口有吸引作用[8]。

3.结论

通过比较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收缩格局可以发现,核心城市(诸如武汉、大连等)会产生虹吸效应,对经济要素和劳动力要素产生向心力,从而吸引人口流入,使远离核心城市的地区人口逐渐流失并演变为收缩城市。

(二)城市收缩的结构特征

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的结构特征

根据龙瀛、张明斗等学者对城市收缩类型的界定方法,长江中游城市群呈现出三种城市收缩类型:全域型收缩、边缘型收缩和交错型收缩。全域型收缩城市为市辖区、市辖县的人口增长率均为负的城市;边缘型收缩城市为市辖县人口增长率为负的城市,即市辖县收缩而市辖区非收缩的城市;交错型收缩城市为收缩与非收缩交叉分布的城市[6]。在对上述不同类型收缩城市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时,主要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社会结构两个层面进行[8]。

2000—2010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有4个全域型收缩城市,包括荆州、黄冈、襄阳和咸宁。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14岁以下少年儿童数量严重下降、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增幅显著,而15到64岁劳动人口呈一定上升趋势。这表明,上述城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这将导致劳动人口的养老压力不断增加,最终会由于养老和家庭等问题导致人口进一步流失。在人口社会结构层面,除襄阳外的其他三个城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大幅下降,而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口占比大幅增加。虽然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但鉴于第二、三产业岗位有限,上述城市产生了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

10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共有3个边缘型收缩城市,即宜昌、荆门和孝感。上述城市的市辖区人口增长率为正,而市辖县的人口增长率为负(孝感的大悟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人口出现了增长)。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边缘型收缩城市呈现出与全域型收缩城市相似的特征,即少年儿童数量下滑、老龄人口增加及劳动人口增长。上述城市同样会由于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导致人口进一步流失。在人口社会结构层面,上述边缘型收缩城市亦呈现出第一产业人口占比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占比上升的现象,符合产业调整规律。

2000—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交错型收缩城市有3个,分别是黄石、常德和益阳。上述城市的收缩地区中分布着非收缩的市辖区和市辖县,形成交错收缩的空间格局。其人口年龄结构与全域型和边缘型收缩城市类似,即少年儿童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大幅增加、劳动人口增加。虽然非收缩地区依靠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能够吸引人口流入,但总体而言上述城市面临着养老压力和潜在的人口流失危机。人口社会结构层面,交错型收缩城市同样表现为第一产业人口占比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占比上升,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结果。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型收缩城市和交错型收缩城市中多数城市的第一产业占比在2010年仍达到50%以上,说明上述收缩城市仍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第二产业未能吸引足够的劳动力人口。

2.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的结构特征

张明斗等学者将东北地区的收缩城市分为三种类型,即全域型收缩、中心型收缩和边缘型收缩。其中,全域型收缩城市是指市辖区、市辖县的人口增长率均为负的城市;中心型收缩城市是指市辖区人口增长率为负的城市;边缘型收缩城市是指市辖县人口增长率为负的城市。

2000—2010年,东北地区的全域型收缩城市有4个,分别是伊春、鹤岗、辽源、朝阳,上述城市的共同特征是都属于资源型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14岁以下少年儿童数量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大幅增长、劳动力人口占比小幅上升的特征。人口社会结构层面,2000—2010年间伊春和辽源两个城市的第二产业人口占比明显减少,呈现出资源型收缩城市的典型特征,即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

中心型收缩城市主要有吉林、铁岭、白山、鸡西、齐齐哈尔,这些城市都出现了市辖区收缩的同时,部分市辖县人口反而增长的现象。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10年间上述城市中14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大幅增长,并且市辖区的少年儿童和老龄人口变化速度都快于市辖县,而市辖区的劳动力人口增幅小于市辖县。从人口社会结构来看,10年间上述城市市辖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人口占比严重下降,而第三产业人口占比却均在上升,并且多数市辖县的第三产业人口占比也在上升,相比而言,市辖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强于市辖县。上述中心型城市呈现出城市中心衰落、郊区崛起、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符合产业升级规律。

边缘型收缩城市则包括呼伦贝尔、赤峰、阜新、抚顺4个城市,这些城市都存在市辖县人口减少而市辖区人口增长的现象。这种收缩格局说明边缘型收缩城市虽然在经历着人口流失,但在其内部却产生了人口集聚效应,即周边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边缘型收缩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和全域型、中心型两种收缩城市相同的特征,即14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比下降、老龄人口增幅较大及劳动力人口占比上升。从人口社会结构来看,市辖区的第一产业人口占比下降趋势明显;市辖区第二产业人口占比大于市辖县,而市辖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态势也强于市辖县。

3.结论

虽然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收缩类型不完全相同,但二者都呈现出相似的结构特征:在人口年龄结构上,老龄化加剧,收缩城市基本都已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社会结构上,第一产业人口占比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占比增加,但由于产业转型升级尚处于初级阶段,岗位需求有限,进一步加剧了收缩城市的人口流失。

三、收缩城市正确发展路径

当前,齐齐哈尔市与东北地区其他收缩城市面临着很多共性问题:人口流失、产业衰退、城市质量下降等。收缩城市只有寻求正确发展的路径,才能破解城市收缩的困局。

(一)统筹规划,构建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1.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潜力

城市收缩会降低土地利用率,引发房屋空置及拆除等问题。齐齐哈尔市城市收缩问题的解决路径,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相关的土地利用政策措施。一方面,扩展绿色空间,将城市收缩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闲置用地打造成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另一方面,探索推行土地银行制度,将废旧物业重新修缮后投放市场,并在出让土地时严格限定其用途,可以激活房地产市场活力,助力城市复兴。

2.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要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建设数字中国。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更新和应用为标志。齐齐哈尔市在政府治理中应广泛挖掘大数据价值,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政府要树立大数据治理的思维,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使大数据在城市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为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充分保障,强化大数据资源的价值转化程度;三是构建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增加对大数据治理高端人才的吸引力[9]。

(二)紧密联系,依托城市群打造对外开放平台

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哈长为核心城市,作为发展主轴,以哈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和长吉(林)图(们江)作为发展的两带,构建“双核一轴两带”的城市群空间格局。根据《规划》需将“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向牡丹江延伸,形成“哈-大-齐-牡”城市群[10]。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要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城市群中心实力偏弱,城市间联系不紧密。哈大齐牡城市群应加强一体联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齐齐哈尔市可借助地理优势,利用哈尔滨作为中心城市而产生的集聚效应,拓宽对外开放水平。具体而言,哈尔滨市作为中心城市,要强化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金融、科技、物流等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城市群内部商品流动与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加强与牡丹江市的联系,打通连接俄罗斯与欧洲各国的通道,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增加对国际市场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依托哈大铁路,齐齐哈尔市可以拓展发展通道,建设对俄经济贸易合作综合平台,提高城市国际服务水平;依托省内高铁网络,积极打通与牡丹江市、佳木斯市等城市的联系,逐渐形成联系紧密的经济圈[11]。同时,构建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载体的智慧城市群,畅通城市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三)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升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中提到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

齐齐哈尔市作为以重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城市,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压缩过剩产能,禁止新的传统产业项目在城市落地;建立重污染、高耗能、低技术、低效率的产业援助退出机制;引进和培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构建新型城市化发展格局。

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齐齐哈尔市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冰雪旅游,推进红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东北抗联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齐齐哈尔市作为冬季冰雪之都,享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游客在赏冰乐雪、冰雪研学之时,参观江桥抗战纪念地、苏军烈士陵园、克山县烈士陵园、毛岸青纪念馆、碾子山人民纪念碑等,接受红色文化精神的洗礼,激发爱国情怀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同时,提供与红色冰雪旅游活动相适配的场景应用,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景区和革命展馆运用VR等技术再现抗战场景;推出“云旅游”“云展览”的数字产品,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对红色冰雪旅游的支撑作用。红色冰雪旅游产业用红色文化激活了冰雪资源,通过冰雪旅游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12]。

猜你喜欢
市辖区城市群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杭州,下一个一线城市?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地级市及市辖区职责划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