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天宝 袁绪鹏 王玉云
(黑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鄂伦春族人常年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山林中,主要从事渔猎生产活动,具有典型的渔猎民族特征,族人们在长期的渔猎生产活动中创造了独具鄂伦春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历代族人创造了很多的图腾与图案,并将象征意义赋予其中,在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纹饰与色彩中有着充分的表现。
鄂伦春族在传统服饰纹样和服饰颜色的设计中反映了族人对自然与图腾的崇拜,这一切的设计都与崇拜对象有一定的关联性,就如许多少数民族用白色代表雪山的颜色,蓝色代表天空的颜色,红色代表太阳的颜色等。鄂伦春族人对服饰的配色有着原始感性的本能,对于服饰的纹饰主要以剪影的形式来表现羊、鹿、马等动物形象,也有花、草、树等植物纹样的表现,这些动植物纹样是鄂伦春族文明的象征,作为图腾文化流传至今,族人们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倾注在这些图腾纹样中,表达了鄂伦春族人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
鄂伦春族崇拜的图腾纹样在产生初期,往往需要对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岩画、石器及陶器等物件上的图形进行借鉴。从复杂到简单转换、从具象到抽象积淀、从表象到内涵演变的审美过程,直到现代发展为具有鄂伦春族特色的图案模式。鄂伦春族传统服饰图案纹样是创作者对线条的独特感受与理解,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写实性图形,还创作了许多抽象纹样,例如,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这些种类丰富的图案纹样的产生都是历代族人对线条的敏感,以及对生活的解读[1]。
鄂伦春族人在长期渔猎与采集野果的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图腾文化在族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他们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象征。这些古朴且独具特征的图腾文化经过不同的角度解读也有不一样的理解。鄂伦春人自古以来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于是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于自然纹样中,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山林中,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通过图腾纹样就能够体会到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因为图腾的产生就是鄂伦春族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是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云卷纹样有多种造型,如蝌蚪形云纹、盘羊角形云纹等。并且,云卷纹样的构成形式也有很多种,有作为单独纹样出现的,也有作上下左右对称排列出现的组合,还有作二方连续排列出现的组合形式。此外,云卷纹样装饰在鄂伦春族女性传统服饰中的袖口、裙摆以及衣襟等处。还有靴底和靴面、披肩的边缘也有云卷纹样的表现。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植物纹样,包含各种野生花卉、卷草等。如团花、南绰罗花、穿枝花、缠枝花等。其中服饰上的团花与南绰罗花纹样造型非常独特,深受鄂伦春族人喜爱,多出现在皮袄的胸口处,并与植物纹样搭配使用。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上的动物纹样,形象特征突出,造型多采用兽角、兽爪的特征代表动物形象。因为鄂伦春族是渔猎民族,经常受兽类角部的攻击,族人们认为服饰上带有兽角、兽爪等纹样,会使服饰具有神力,所以在皮袄上绣制鹿角、熊爪等纹样,从而能够起到保佑护卫狩猎在外的族人平安并满载而归的作用。动物纹样多出现于猎人皮袄下摆开叉以及袖口等处。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上的回纹,因其造型与汉字“回”相似,所以,被称作回纹。回纹造型线条连续不断,有生生不息之意,多与植物或云卷纹样结合使用,多出现于皮袄的袖口或裙摆处。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上的角隅纹样也叫“角花”,是作为服饰边角装饰的一种纹样,通常以对称的形式出现,可做一角、对角或四角的形式绣制在服饰的边角处。
总之,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纹样造型古朴自然、种类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鄂伦春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拜,也体现了鄂伦春族人在图形创意上的聪慧。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纹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比如,民族间通婚与融合的影响,也使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纹样也融合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纹样,从而经历了从单一到丰富、从具象到抽象的不断变化过程。
服饰的色彩装饰是人类原始冲动的本能。从古至今,服饰审美中的色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色彩多样,黄色与白色是毛皮服饰的主体本色,色彩深浅不一,而传统服饰图案色彩的运用则是丰富多样,白、红、黄、黑等色在早期鄂伦春族服饰色彩中体现较多,随着彩色丝线的引进与染色技艺的提高,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使用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在女性服饰与萨满服饰上表现尤为突出[2]。
鄂伦春族人的皮衣被其称为“敖鲁木达”,主要有保暖用途,皮衣大多为内毛外皮,也有毛皮外翻的狍皮袄,被其称作“大哈”,由于兽皮颜色单一固定,鄂伦春族人将陈腐的柞树进行熬制,做成染料,在服饰上进行各种装饰。一般民族服装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是颜色,鄂伦春族人长期聚居在山林中,由于受生活环境与工艺水平的限制,传统服饰制作的颜色比较简单,黑色和黄色是其传统服饰最常用的染制色彩。
鄂伦春族人冬天穿着的“苏恩”(皮袍大衣),款式为侧开襟,通过薄皮包边的形式对开襟边缘进行缝制。假如衣身使用白色,那么开襟的边缘就会用黄色进行装饰;如果衣身使用黄色,那么开襟的边缘就会用白色进行装饰。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衣身颜色与皮料颜色明确区分。鄂伦春族男性皮袍较为坚固,多用黄色和黑褐色的皮子进行花边装饰,朴拙自然。女性皮袍颜色装饰较为华丽,其中在开衩两边刺绣云纹图案,再以红、黄、绿等彩线对图案进行包边缝制。
黑色和黄色是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用色,黑色常被作为配色使用,有着吉祥如意的象征,黄色象征大地与力量,这些象征本身与颜色本无关系,是鄂伦春族人利用自己的审美意识赋予这些色彩的精神内涵,这种审美取向是鄂伦春族人在长期渔猎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从而也表现出鄂伦春族人质朴纯真的民族性格。
鄂伦春族传统色彩主要源于自然万物,黑色与红色最为主要。在渔猎生活中紫黑色的大马哈鱼、红棕色的烈马、黑色肥沃的大地、火红色的太阳等色彩都对鄂伦春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是鄂伦春族特殊的生存方式决定了其对黑色与红色美感崇拜已久。除了火和太阳的红色意义外,鲜血的颜色也很主要。在几十年前鄂伦春族人还保留着生食动物的传统,将新宰杀的狍子或鹿开膛后直接食其肉,喝其血,还有在渔猎过程中经常看见红色的鲜血,所以,血的颜色在鄂伦春族人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不过红色的颜料很不容易制作。
氏族姓氏的象征和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的色彩特征也有很大关联,在民族传说中可窥其究竟。鄂伦春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世上只有自然界,没有人类,老天爷分别用黑色和红色的石头雕琢了两个人,一个姓魏,一个姓葛。因此,魏、葛姓氏就与黑色、红色联系起来,作为鄂伦春族色彩审美的主要颜色。在鄂伦春族传统故事中,“蟒猊”(魔鬼的意思)使用计策谋害吴达内时,就使用黑、红两色的被子,将红被子盖在装有大蟒蛇的箱子上,让吴达内坐,吴达内说:“我不喜欢坐红被子,给我坐黑被子吧!”。最后,他被“蟒猊”扔进了内有大蟒蛇的红箱子中,被大蟒蛇活活吞噬。黑色和红色在这个鄂伦春族传统故事中分别象征了厄运与平安,由此可以看出,黑色是平安、神秘、威严的象征,红色不仅有着吉祥喜庆的意义,在特殊情况下还有着阴谋与战争的象征,同时这也与萨满教的含义相契合,黑色成为高贵、稳重、庄严、和谐与幸福的颜色。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的刺绣图案是以套色剪纸的形式用黑色狍皮缝制,并以绿、粉红、蓝、黄、红等作为补色间以其中,主纹以滚边绣的方法用金银线勾边,纹样表达生动、清晰,色彩对比响亮、明快。由于鄂伦春族人生存在蓝天、绿草的自然环境中,所以,蓝色与绿色也是鄂伦春族人最为喜爱的颜色,比如,鄂伦春族一种叫做“大布”的夏季服装就是用蓝色土布制成的。颜色的美感不仅体现在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上,一种叫做“车尔故”的编织工具也具有黑、红、白三色,白色在鄂伦春族人心中象征死亡、凶兆,一般用来制作丧服。这些象征意义和审美趣味都是在生活的自然环境中长期总结发展而来[3]。
性别、地位、年龄决定了服饰的颜色,鄂伦春族男性服饰以黑色为主,头带为黑色,衣服为黑、蓝、灰等色,腰带为黑色;老年妇女服饰的颜色和男性较为接近,头部多采用黑色头巾包头或用一种叫做“得力布黑”的黑色底布装饰头部,衣服以青、蓝色为主;年轻妇女服饰颜色较为鲜艳,多用红、绿、蓝等色布料。由此可见,鄂伦春族人传统服饰颜色特征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激发了其对色彩视觉之美的认知,同时这些颜色装饰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当今社会的服装色彩已经发展到五彩缤纷的时代,鄂伦春族虽与其他民族进行了多年的民族融合,但其依然保留着具有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色彩特征的审美取向,从而使这些服饰色彩艺术得以保护与传承。
绚丽多彩的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色彩是鄂伦春族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并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赋予其中。而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色彩也随着时代的步伐向着多元化发展,不仅保留原有的民族色彩特征,而且也积极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技术与用色方式,这是时代进步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纹样与色彩艺术古朴自然、风格独特,是鄂伦春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鄂伦春族的特殊生活方式使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积淀着宗教、历史、社会、习俗与艺术的内涵,这其中包含的内涵范围广、纵度深,让现代人为之震撼。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中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民族服饰艺术在逐渐地被时代忘却。鄂伦春族传统服饰中的纹样与色彩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蕴含着数百年来历代鄂伦春族人的智慧结晶,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剧,鄂伦春族传统服饰纹样艺术很难再找到现实中的继承者,所以,我们必须对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艺术进行保护与革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与发展,从而使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