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彩霞
(江苏师范大学 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青年一代需要有信仰、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发展前途,民族才有希望。高校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坚定其理想信念,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伴随改革开放在我国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也发展迅速,意识形态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竞争十分激烈。基于此,本文对新时代高校对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新时代对高校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有效策略。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历史任务,高校在培养学生时必须重视德智体美劳之间的协调发展。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教育仍以分数、学历、文凭为主要的价值体系,对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只有对其评价体系进行深化改革,才能改变此现象,高校必须对教育评价做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如此,才可以培养出道德高尚、知识过硬、身体健康、富有崇高审美情趣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化,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满足。所以,新时代高校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促使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得以满足,二者平衡发展。其一,要丰富青年学生群体的精神世界,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会、参观红色基地等,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促使青年学生通过优秀文化丰富其精神世界。其二,加强高校青年的人文关怀,教师需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其所思所想,帮助学生消除焦虑情绪、走出思想上的困惑,培养其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精神。
新时代高校青年的全面发展需依靠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之间的协调发展来实现。由于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智育重于劳育的思想,导致许多高校学生脑力发展和体力发展不统一,出现许多高分低能,有生活障碍的学生,有的甚至连基本生存能力都不具备。新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1]。基于此,高校必须摒弃重脑轻劳的思想观念,开设形式多样的劳动课程,例如,组织学生到生产基地、贫困地区、社区街道等进行社会实践,使其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获得对劳育的认同感,如此才能促使体力和脑力的共同发展。
对教育而言,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切不可只是喊口号,流于形式,必须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每一项工作,特别是要开展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相关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立德树人工作提出必须做好“六个下功夫”,而在理想信念上面下功夫则是第一位,由此也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点、方向和着手点。
自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对青年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最基本的品质便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实际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通过对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可以坚定其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其一,需以中国梦作为青年的奋斗方向,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相互融合。青年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参与者,更是见证者,因此,帮助其明确奋斗方向至关重要。其二,以将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作为其奋斗目标,这便要求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其三,以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为新时代的价值追求,所谓新时代,也是奋斗的时代,青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其才能,通过实际获得感来激发其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只有加强青年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可以真正实现中国梦。
高校青年一代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高素质人才。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一批又一批知识过硬、勇于担当、坚定信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践行者。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依靠教育,依靠对高校青年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以此提升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2]。
实践表明,不同的时代在其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下,其时代主题也有所不同。而当代高校青年群体所处的时代不仅物质条件比较优越,而且信息化技术发展也十分迅速,基于此时代背景,其精神层面也产生出各种思想观念。新时代高校青年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的现状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新时代的高校青年一代,思想开放、性格热情,他们追求正义、崇尚自由。现阶段,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新时代高校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都表现出拥护态度,对现阶段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能够保持正确的认识,在整体上表现出积极稳定的主流信仰发展态势。对大部分高校青年而言,其拥护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初目标在于提升政治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等。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高校青年群体的信仰也逐渐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高校学生利用网络渠道便可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因为当代高校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更具包容性,且对新鲜事物持有强烈好奇心和极大的热情,加之其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社会条件等不同,所以,高校青年群体更易接受和认同西方国家的不同信仰。然而,由于高校学生在社会阅历方面和学识方面比较有限,难以科学、正确选择信仰,甚至会产生盲目信仰等问题,这不仅会对其个人信仰的正确形成造成阻碍,还会影响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和正确认知。
高校青年目前正处在思想观念形成的“初级阶段”,虽然能够辨别是非,但因为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尚浅,加之好奇心较重,在面对网络中的多元化信息时,容易盲目跟风,产生从众心里,进而动摇起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放弃该信仰。假如一个人失去了信仰,势必会丧失积极的心态;假如一个人失去了科学的信仰,势必会对其成长之路造成阻碍。当代高校青年的心智发展还处于形成阶段,还有待完善,信仰的缺乏会使其精神空虚,易对生活和未来产生消极的心理。盲目信仰以及信仰缺失是阻碍高校青年一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拦路虎”,亦是目前社会必须予以重视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历史虚无主义也开始利用网络否定事实、主流和本质,甚至颠倒黑白、编造谎言,散播歪曲历史的谣言以及抹黑英雄人物,企图颠覆高校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知,进而达到造成社会混乱、激化社会矛盾的险恶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便是利用青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大力宣扬“普世价值”,随意歪曲历史事实、抹黑英雄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和理想信念造成了消极影响。
在我国,相较一般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是高校为国家、社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高校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所以,必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即讲政治时必须旗帜鲜明,不可灌输洗脑,而是要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高校思政课是我国开展政治理论宣传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因此,不仅要具有意识形态性,还要具有政治性。与此同时,高校担任专业课的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向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积极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仰的确立源于学生政治理论的学习,学生只有坚定其理想信念,才会将其付诸实践。新时代高校要做好青年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培育工作,首先要让高校的青年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高校要持续开展马克思主义培育工作,只有帮助学生切实领会到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内涵,才能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3]。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时,切不可采取单一的文本教学,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其中国化。高校青年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以高校青年应该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定其理想信念。
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自身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此,高校必须提升其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如此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高校而言,教师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主力军,所以,高校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坚定其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才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其政治理念,进而成为青年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教师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清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对青年学生的重要性,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培养出有崇高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知识过硬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此外,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科学有效的培养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软环境,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对高校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过程中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于高校而言,其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与建设水平会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情况以及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水准。所以,在进行校园文化相关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引导,善于从微观层面捕捉社会生活的细节,进而富有创造性的实施思想转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信仰培植,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学生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表彰劳动模范报告会、宣传先进人物感人事迹等,为学生提供与信仰对话的平台,以此提升学生对信仰的认知和情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以及情感上的渗透。如此,就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打造“人人有信仰”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命运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青年一代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国家和民族才能无坚不摧、勇往直前。针对新时代高校青年在信仰上的不同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探寻解决方案,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增强起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使其成长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