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发展现状及改造策略

2021-01-16 15:25胡俊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培训

胡俊杰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对新生代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产业“空心化”,使得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改造空间大幅下降,一些农村地区出现“老人农业”,成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障碍。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改造,鼓励城市高素质的青年到农村去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现有劳动力资源是改变目前乡村发展窘境的有效办法。[1]

一、我国乡村人力资本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乡村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老龄化加速难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乡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3.2%,同期城市老年人口占比仅为8.7%。《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农民工规模继续扩大,已有2.97亿人,进城农民工选择第三产业务工就业的比重继续提高,而返乡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因为年龄偏大、身体状况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综合各方信息来看,近年来,农村低技能剩余劳动力大量出逃,大量年轻进城务工者选择外卖、快递等技术含量偏低的新兴行业,直接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年龄老化,新生优质的务农劳动力逐渐成为稀缺生产要素。[2]以上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供给偏紧,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已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现实需求,当下唯有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改造乡村人力资本才能有效破解前述难题。

(二)西部地区乡村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

尽管国家财政性教育转移支付经费投入的一半流向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但受制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现实差异,西部很多省份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上依然与东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各省省级层面乡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西部地区以及贫困乡村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与东部发达地区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据《2019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报告》的统计信息反馈,西部经济落后省份与东中部地区在乡村教育的校舍、教学硬件设备资源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上差距逐步缩小,但依然陷入学生教不好、学业水平低下的教育发展困境。西部地区乡村男性与女性受教育平均年限仅为7.89年和6.73年,95.6%的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仅为初中及以下,这其中包含大量小学文化及文盲农户,大量初高中毕业生因为辍学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从整体上看,西部乡村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远远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村教育投资回报率,直接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总量和增量显著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而农村长期维持较低的收入和艰苦的生存环境,使得大量农村生源的高校毕业生不愿返乡建设家园,而过去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服务乡村建设的村官、三支一扶青年才俊也陆续离开乡村,这就让本来中国乡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更趋严重。[3]

(三)农业科技投入和乡村农技教育发展滞后,影响人力资本发展

据统计,2016年我国农业R&D支出257.3亿,2019年374亿,年均增长13.3%,2016年农业R&D支出占全国1.64%,2019年占比达到1.75%,农业R&D投资强度由2016年的0.40%提高到2019年的0.49%,但与全国R&D投资强度2.31%相比还逊色很多。我国农业R&D投资强度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占比较低的农业科技投入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组织,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体制的行政依附性较强。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人力资本底层积累不足,学术型科研人才依然多过应用型科研人才,农业科研成果评定很多还停留在论文和专著发表上,科技成果服务三农的现实转化利用度不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投入和实际生产应用之间存在一定脱离。另外,在农业科研推广问题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已搭建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但从事该业务的技术推广人员流失严重,并且极不稳定,大多依靠高校在读大学生来具体实施。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应用能力低下,导致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下。[4]

(四)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较为滞后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打造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这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组织加大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以此来持续优化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推动农村人力资本的知识技能含金量。然而,当前我国乡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据《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80后和90后农民工很多没有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技能和经验,有18.7%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在乡村务过农。据统计显示我国农民工接受过农业和非农业技能培训的不到30%,这其中包括大部分因为年龄或其他原因无法在城镇中打工返乡的农民工。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中参加或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教育和培养上看,目前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有所欠缺。实际上,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实施过农民工教育培训项目,但重点放在了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非农就业能力的培训上,针对农业栽培、养殖、加工以及农业经营方面的培训项目并不多,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供给结构出现断层和不均衡的现实问题。而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广大乡村需要大量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能够依据市场需求经营管理的青年农业复合型人才,但从目前看这类人才少之又少。[5]

总的来说,农村教育和培训体制不健全、科教财政投资力度不足以及现实农村务农经商的低收入和艰苦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降低等多重问题的存在,造成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人力资本开发滞后、青年人才和劳动力持续流失。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改造策略

(一)加大乡村人力资本改造的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回报效益不高,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本潜力的深度开发。当前我国大量农村新生劳动力不安于在乡务农、发展农村经济,而是涌入不需要任何职业技能的外卖、快递行业,值得政府部门关注。

第一,应将农村各类型教育的投入置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高度重视提升农村地区基础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加大农业科教的投入力度,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县市级财政预算,切实保障农村科教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宽农村科教经费的筹措渠道,加大金融支持普惠三农的力度,引导涉农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三农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乡村职业教育、农技培训,等等,如此可以缓解国家财政支农的压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发展。[6]第二,应以学校办学质量和实际支农效益来制定差别化的拨款标准,将财政拨付标准和乡村办学支农的效益作为农村教育监管和问责的主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第三,切实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促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批、分阶段向农村正向流动,让城市各级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城乡学校之间有序流动,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彻底解决农村教育质量不达标问题。在依托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新型农民的培养,重点探索制定新型农民认定和培养的管理办法,加大农村生产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育能够与市场经济体系接轨的新型农业经营群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实施积累充裕的人力资本。第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等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为吸引和留住服务农村建设的人才提供好的后盾,另一方面为乡村人力资本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7]

(二)实施激励现代科研、生产、服务要素融入乡村建设的政策

各级政府应制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政策,为现代市场要素涌入三农建设创造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积极依托政策搭建的体制机制,引导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改造有效的融合,重新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带动现代农业高产优产,带领普通乡民致富,以激励更多的农民返乡创业。为此,第一,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激励政策推动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将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第二,重点加大支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生物技术和高效率的农机装备发展,下大力气集中农科优势资源培养懂市场、有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科技人员,由政府出资提供农业科技培训的增值服务,给农业科技人员提供合理的劳动报酬。第三,搭建农科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户和技术人员提供农业致富信息、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数据库、各类政策咨询服务信息等,解决农业科研和生产应用信息与农民经营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促成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服务机构与有意愿使用该技术的农户进行有效合作。

(三)推动和深化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落实深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支撑现代农业高速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本。首先,在乡镇一级政府成立专门负责农村劳动力涉农技能和非农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综合管理机构,彻底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将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培训纳入到区域范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总体框架之中,政府部门协同行业龙头企业与社会性教育中介组织展开深入合作,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其次,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质量,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不但要具备相应的农科教育硬件设备和优质的理论教学师资队伍,还要具备解决农民生产和经营实现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中农民职业教育既要保持其教学应该存在的正规系统性,也要充分强调其内在的灵活性和实用价值,以确保办学质量。最后,将提高农民综合文化素质和职业劳动技能作为教育考核的主要指标,把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培育符合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人力资本作为乡村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搭建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相匹配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8]

(四)有针对性地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改造创造条件

首先,各级政府有责任按照城市就业岗位需求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务工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创造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机会;另一方面,建设全国联网的农民工用工市场,推动城乡用人单位和经济组织招工信息的联网发布,真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流动的问题,降低农民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其次,对于人力资本积累严重匮乏的农村,要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倡导跨区域的对口支援和结对帮扶,提升劳务协作组织化程度,努力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最后,规范用工单位的招工和薪酬体系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健全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有效增长机制,解决好进城务工者的住房公租和社保、医保缴纳问题,有序规范和引导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农民工的法律维权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城镇务工就业的各种合法权益。[9]

(五)改造农民工就业创业环境以拓展农民增收发展空间

第一,在乡村振兴规划中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部分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创业。这需要各级政府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民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如:我国很多特色小镇都开始主打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还有部分乡村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农村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样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可以选择就近就业创业。而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所带来的农村人力资源的积累又能现实壮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实力,提高其用工的工资支付能力,这样能更好地将乡村新生劳动力资源和建设人才留在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地方,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第二,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和政策,以此来改变农村就业创业的环境,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和创造就业机会,为非农就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缩小城乡间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降低农村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在乡镇范围内释放新的农村人力资本红利。第三,深化全面改革力度,一方面创造有利于城乡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承担更多乡村社会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能;另一方面将改革的重点深入到农村金融、农村财税、乡村产业规划和科教支农等多个领域,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惠农改革政策体系,最终将改革发展的红利通过制度和政策惠及到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培训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农民工眼中的大树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