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汀汀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根据《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和2021年1月8日中国民航总局召开的“十四五民航总体工作思路会议”的指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民航将进入发展阶段转换期,要从单一的航空运输强国跨入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新阶段。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于2020年6月8日发布的《2019 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3亿人次,完成13516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9%。分航线看,国内航线完成12122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5%,国际航线完成1393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贵州省旅客吞吐量在全国排名第15位,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在2019年贵州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3030.88万人次,比2018年的2799.51万人次同比增加8.3个百分点。根据贵州省统计局官方网站贵州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贵州在2019年通航的民用机场达到10个,通航城市达到128个。随着我国多领域民航强国新时代的到来,行业迫切要求提高民航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扩大民航产业职业人才培训的规模。
1.企业经营目标和学校办学宗旨的不一致导致
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大多数企业在既定的所有制关系下,都会在全部经营活动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往往期待合作企业可以为学校迭代行业知识、参与课程建设、提供技能名师、投入设施设备等等,这种合作方式很难给企业带来与其经营目标一致的可视收益,由于这个矛盾的存在导致很多航空类专业校企合作到一定阶段以后难以持续进行。
2.民航业中的行业特殊性导致校企合作难度
民航业最早是从军队分离划拨出来,承担着保证国家民航安全的重大责任,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极高,有些行业性的规章和知识体系仅对内公开,大多外保密,航空公司或者机场集团不愿意轻易展示给其他机构,所以存在进入壁垒的。
教育部提出办好职业教育要充分实行三教改革,扩充和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要求教师既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大多航空类高职院校不缺乏有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的教授级名师,也不缺乏有活力,有动力,学历高的年轻教师。可是同时具备高学历且理论基础扎实和强技能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可多得。反观企业内部,技能名手一般都是工作在一线,生产任务重、企业生产量化考核指标严格,缺乏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校完成课程建设或者“学徒制”的建设。想要打造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就需要企业和学校对于教师编制和企业技能名手身份进行破壁组合,创新校企人员交流体制机制的建设,打破传统限制工种和编制身份等的一系列壁垒。
目前贵州民航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就业压力存在,且结构性就业矛盾存在,具体表现为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并存。“招工难”原因是一直以来贵州缺乏自主成熟民航人才培育供给体系,民航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和技工“两头短缺”。根据调研了解到,近年来贵州民航企业主要向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招聘人才,由于地域性因素,企业培养的熟练员工会向这些省市回流,导致企业培养成本浪费。“就业难”一是大多数开办民航专业的高校属于散兵游勇状态,只关注“政策热”,忽视省内提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校企合作程度滞于表面,导致培养体系和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脱节,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就业求职存在困难,大大浪费省内教育资源的同时使省内的生源错失享受地方龙头企业发展红利的机会。二是由于民航行业安全保密特殊性,对需要再就业的社会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服务渠道较窄,造成大龄劳动者想要进入民航企业存在壁垒,降低了大龄劳动者的再求职意愿和再就业率。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创新政策的提出改变市场上的需求端,打破原有“学校跑断腿,企业无所谓”的校企合作旧格局,支持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国企”牵头,匹配合适的“公办学校”的相关专业来尝试进行校企深度融合之间的合作形式。由于国有企业和公办学校的所有制主体都属于国家,所以有望形成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的合作新氛围。例如2019年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航投集团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达成校企深度融合共识,成立了航投航空二级学院。紧跟贵州民航业智能技术发展新要求,对专业进行优化重组,坚持贵州民航产业结构调整到哪里、专业群就跟进到哪里,贵州民航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航投航空学院就提供什么样的人才支撑,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全方位融合。
1.探索企业牵头的航空职教联盟新模式
可尝试由地方龙头企业牵头,以民航类专业群为引领,以民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依托,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造理念共融、资源共享、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品牌共荣的航空职业教育联盟,使联盟化办学焕发新活力,打造民航产业人才培养新高地,引领和助推区域经济和民航产业发展。由地方龙头企业牵头可以在制度上更有效率地实现学校办学根据企业发展进行差异化革新并在企业深入参与下完成培养质量的创优提质。实现联盟优化培养人才供给和民航企业就业红利的双向供给,尽可能改善民航类专业教育资源因地域、师资、教育投入等要素分配不均带来的人才质量培养效率的缺乏。
2.创新盘活航空产教联盟动态治理机制
创新盘活联盟中的动态治理机制,满足校企合作中体制模式动态调整,促进合作制度的建设。航空职业教育联盟成员之间可以通过章程、制度的制定,将进入、考核、退出、权利让渡等制度有效执行,形成联盟成员相机调整机制。联盟通过《航空职业教育联盟章程》《职业教育联盟管理办法》《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职教联盟工作制度》等制度建设促进联盟化办学创新发展。每年实现联盟各院校教师“校校互学”,联盟中企行业能手和学校教师“校企互换”,学校教师到政府学习交流实现“校政互派”开展校、企、政合作交流活动;组织职业院校航空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了解最前沿的航空企业发展趋势和对技能人才的个性化需求,促进航空专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探索以讲好航空红故事、传播党的好声音、传承具有航空特色文化的革命好精神为目标,由企业出资、学校出地共同打造民航红色教育基地的方式来延展校企合作维度。因为无论是企业行业还是学校都需要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推进员工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有信仰、思想统一的团队。打造民航红色教育基地还为满足社会大众对“红色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可以在传播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航空知识和历史,丰富红色教育形式。一方面探索立德树人新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基地厚植具有行业特色的爱国情怀的红色文化课程;另一方面为企业和社会宣传民航主题的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激发党员爱国热情,为推动建设贵州民航强省事业贡献力量。
随着我国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民航业各岗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贵州高职航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需要大胆创新,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完成企业、学校的共同提升,实现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共荣,共同为服务地方经济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