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梅 西北政法大学
低碳经济形成于全球气候恶化的背景下,人们逐渐对自然生态有更深刻地理解,强调控制碳耗用,以放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各国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还需加强生态保护,平衡经济与自然。
现如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逐渐明显,为使自然生态的恶化趋势放缓,各类符合时代特征的贸易政策逐步被调整改进,促使国际经济法能有效变革。“低碳”一词,在经济政策方面起到较大的影响力,推动全球化的贸易自由。碳标签属于贸易标注的方式,在商品上明确标注该商品实际可带来的温室气体,此项标注覆盖商品使用消耗的全过程,借此,消费者能了解商品的碳信息,使消费者的购买以及生产方的决策。而对于碳的消耗量,通过测定该项指标,可以掌握碳的实际按排放情况。商品对应的碳耗用,能利用计算商品生命全程的排放量,并借助标注的形式,使消费者对此有所了解。碳消耗量提高,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增多,自然气候会因此变得更为恶劣。目前,碳标签在部分国家内的货架上已然执行。比如,英国从2007年,通过设立碳基金的举措,使碳标签在中小型市场主体中广为流传。英国经营规模最大的超市,把数万类产品贴上碳标签。此种管理方式能引导具有环保观念的人们,快速购进相对低碳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中,自由度主要体现在非歧视待遇方面,低碳经济的出现,使得国家间的贸易交往逐渐形成非关税的壁垒,生产活动和后续的供应链等均受到影响,造成贸易自由的前进脚步被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实力普遍不及发达国家,缺少有关低碳的科技,难以有效控制产品的碳排放量,实际计算的准确度可能偏低,导致在国际经济市场中,需要向外引进低碳技术,造成原本的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发达国家则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制约全球贸易自由的推进速度,使得部分国家的产品受到歧视[1]。
低碳理念的形成并推广,促使经济领域也随之作出调整。而在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形势下,多种新型的低碳技术及控制举措逐渐增多,以满足此种经济的贸易趋势。现阶段,全球贸易运转中,供应链上的多个环节均作出控制经济浪费的举措,减少污染的实际排放量。具体来说,交通运输领域中,减少传统设备及能源的使用,增加电子装置,不仅提高贸易输送过程中的开展效率,还控制以往车载或机载等装置的污染物排放量。同时,相关经营主体强化对输送商品加工环节的管控,实行全过程地检测与把控,结合实际经营的范围,确定低碳节能的标准。另外,低碳经济逐渐普及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往来,造成贸易自由趋势受到影响,使得自由度被大幅度降低,如此种种主要是因为低碳贸易观念,导致诸多交易项目备被限制。低碳经济交往格局下,要求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等所有环节都需符合低碳的标准,并逐渐成为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各生产商为达到标准,会选择延长制作周期,以提高生产的精细化程度。但现实情况,却可能由于低碳工艺较为滞后,造成产品的实际碳排放量不满足市场的要求,制约国际贸易的运行效率。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在此过程中逐渐丧失,将更多的精力投放于开发专利方面,和自由贸易最初形成的有相悖。此外,低碳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大部分国家会由自身在此方面的发展现状入手,推动控制排放以及技术的革新,相应的法律政策也将随之调整,但该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公平的经济来往现象。而对此,为制约该种不公平趋势加剧,便会进行改革,比如个别国家实行的碳税法等。总之,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法带来诸多改变。
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在经济投资方面也作出部分调整。低碳投资可以合理增加经济利益,并促使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逐渐产生平衡的格局,打造不同于以往的投资模式,并逐渐受到诸多国家的肯定,可以促进投资经济区域的长效发展。另外,围绕低碳开展的投资活动,相关经营主体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并给跨国投资方予以更优质的低碳发展可能性。同时,投资模式或是环保公司的成长,促使国际投资法的实际覆盖范畴得以合理化扩张。根据当前的国际贸易形势,低碳贸易显然是今后全球化经济的主要方向,并会融入到多个运转领域中,如电力、交通、建筑等[2]。具体而言,例如:在交通领域中,目前各类新能源汽车已经逐步在各地区尝试推进,摒弃传统的石化燃料,转而使用生物燃料,由此减少化学反应的物质产生,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也控制能源的消耗。以我国的相关法律政策调整为例,在投资法的设定中,支持购进新能源的个体或企业,并予以实质性的补助,利用投资法的实际变革,引导社会整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政策引领以及逐步渗透的方式,构建低碳型的社会,继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全面落实,为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良好存续、稳定发展、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等,提供坚实的基础。
基于低碳经济,全球大多数国家对相关的税收也进行政策改革,以适应低碳经济的总体发展需要,借助法律方面的调整,促使社会整体的经济格局相应转变。在税法中,增加强制性的举措,控制碳的实际排放量,并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利于节能减排的战略策划得以全方位落实。在税法方面的变革具体展现在能源、新型技术和自然生态保护等类似的层面上,可以适当提供税收优惠,政府方面也会予以适当的资金帮助。上述有关税法变革的内容,属于国际上的共同点,属于变革的总体方向。同时,由于各国之间的差异,经济体制及成长高度等由不同,所以在推进低碳经济期间,形成多角度思考的情况,税法变革设置上也存在细微差异。
各国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势必会考虑自身的总体利益,个别国家可能会利用未达到低碳标准的借口,限制外来商品,以此保护本土的经营主体,保持其在本国市场的存续发展优势,导致国际贸易的推进效率被干扰。对此,在国际经济法层面,需颁布符合低碳经济的明确标准,需包含各经济领域的经营项目。各国则基于此结合本国国情与国际贸易现状,调整国内有关的法律条例,构建起符合当前市场形势的监管体系,净化与他国贸易交往的市场环境。此外,始终要保持创新的态势,维护开发的动力,在任何经济体制及管理体系下,经济社会成长均依托于持续升级转型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前进的脚步,因此,在管理观念、法律条例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均应保持创新的根本动力。另外,需更新管理观念,通过调整监管机制与手段的角度,结合低碳经济的运转特征及推进方向,围绕其成长规律,以探索出满足国际贸易形势和能源利用的成熟监管体系[3]。
环保项目启动后,通常需要经过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成效,与之对应的低碳经济渗透,造成生产周期延长,市场供给量大幅度降低,而若想解决此类限制因素,促使低碳商品流通能处于更为优质的国际环境中,便应当持续推进碳标签及碳信息等政策工具的运用,促使消费方能更为全面地掌握消费商品的温室气体产生量。继而对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会产生影响,逐步压缩缺少环保意识的产品或服务,让市场经营主体感受到此种压迫,自觉开发低碳的产品,优化自身的产品及服务结构,促使低碳经济深入人心。此外,在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中,有关碳的税收方面也出现诸多转变,为保护本土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他国入境商品的碳关税加以革新调整,保证基本的合法性,避免限制国际自由贸易格局。例如,发展中国家需清楚认识到本国的义务,和发达国家一同为低碳经济贡献力量。并且在国际交往中,国际经济法也需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使得国际市场逐渐趋于公平。站在国际和平的角度,发达国家需为总体成长水平偏弱的国家,予以多方面的帮助,不仅对受援助国家的经济有益,还利于发达国家开拓国际市场,实行产业转移,优化本国的经济结构,促进该种经济形势的全方位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跨国投资属于常见的经济交流方式,提高国际层面上的资源利用效率。若想使低碳经济得以平稳良性发展,需先确定各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实际地位,强化对低碳经济领域的投资保护,以构建有利的跨国投资环境。具体而言,一方面,各国为获取投资或贸易优势,需提升自身在此种经济交流中的准入地位,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展开多维度地筛选分析,尤其要强调低碳经营主体的碳排放和控制排放的技术,将低碳上升至战略层面,推动总体的全面建设。另一方面,应加大对低碳型跨国公司的支持程度,并对此类主体的投资予以帮助,推动环保绿色事业有所发展,并利用革新法律法规,保护该类公司的权益,并配备监查机制,确保其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并能承担起维护自然生态的责任。例如,部分社会性质的机构,设置有关温室气体计算层面的工具,以对二氧化碳等物质加以计算,并得以有效应用。经营主体则可借助此类工具,掌握自身生产期间的碳排放实际情况,以实现精准把控大气污染的目的,主动开发或改良低碳技术,并逐步在国际中推广应用。
经济发展始终与社会成长保持同步,低碳经济则需基于国际经济与各国社会体制、形势的发展而持续变化,由此才能达到当代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何行业,实现发展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调整升级,先进经济观念可引领经济贸易持续前行,更是维护低碳经济持续改进动力的基础。为此,各国需提倡低碳经济,并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形势,借助合理调整经济法,平衡自由贸易和生态保护,全球若都能做到低碳运转,势必会改善赖以生存的环境。例如,发达国家需全面主动肩负起减排的责任,并充分发挥低碳技术的作用,服务于国际上的生态发展,并非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实行市场垄断,不利于发展中国家朝着低碳的方向转型发展,而低碳环保与各个国家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仅强调自身发展是不可行的。例如,早在21世纪初,韩国与东盟便基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与政策签署相关协议,主动肩负起全球的低碳经济责任,各国应向二者学习,逐渐建立起低碳式的国际贸易交流格局。
国际贸易格局中,低碳模式对经济法的改革调整有重要影响。所有国家均需制定明确的低碳战略策划,借助新技术开发和提升效率、调整资源利用结构等,全面开展环保建设。各国则需根据国际经济法与国情调整本国相关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