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体制制度化理论的价值与反思
——梅因沃林政党体制学说评析

2021-01-16 15:02温双双苏州大学
环球市场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说制度化政党

温双双 苏州大学

一、制度化:由政党到政党体制的转变

政治学对政党制度化的研究始于亨廷顿,他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将制度化定义为“组织和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的过程”①,制度化可以透过四个面向来讨论:适应性、凝聚性、复杂性和自主性,亨廷顿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套理论框架与测量指标来了解并观察政党与政党体制制度化的发展;帕里比昂科在《政党:组织与权力》一书中对政党制度化的定义是“组织固定化、逐渐失去其作为工具的特色,而变得更有自己的价值”②,政党的制度化程度可以从两个因素来考察:组织相对于环境的自主性即政党组织能够直接控制与环境的交易过程和系统化的程度即组织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拉斯·斯瓦桑德则发展了另一个研究政党制度化的面向,以阿根廷的裴隆主义正义党作为研究基础;莱维茨基将制度化视为价值的灌输和制度化作为行为的惯例分开来讨论等,很多学者都从政党组织内部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制度化,并且发展了相应的衡量政党制度化的维度。

总体而言,上述关于制度化的研究都关注在政党组织,未能进一步阐明政党体制的制度化及其与政治体制、民主转型的关系,梅因沃林和斯卡林两人不同于早期的研究,第一次将制度化分析的焦点转向政党体制。梅因沃林对政党体制制度化的研究集中第三波民主化国家,他指出政党体制是一系列的政党以一定的方式互动而形成的整体,这意味着政党竞争具有规则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1995年斯卡林和梅因沃林出版的《建立民主制度:拉丁美洲的政党制度》介绍了政党体制制度化的概念,制度化的政党体制是一组稳定的政党以稳定的方式定期互动的制度,行为者根据未来将出现的政党竞争的基本轮廓和行为的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发展期望和行为。梅因沃林认为制度化的政党体制与健全的民主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一方面制度化的政党体制有助于民主政治取得更好的结果,原因是它有助于根据既定程序组织立法机关,有作用于有效治理;另一方面制度化的政党体制并不能直接导致那些负面的政治结果,如泰国的政治动荡。

梅因沃林政党体制制度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提出了具体衡量政党体制制度化水平的四个方面。

二、政党体制制度化的衡量标准

(一)政党选举竞争模式的稳定性

有关政党的连续性以及他们可以赢得何种程度的选举支持和立法代表;一方面,政党竞争的稳定性是通过一次选举到下一次选举的波动性来衡量的,而这种波动是从两次选举中政党总体支持程度变化来度量;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党竞争,意识形态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党间在基本政治或经济问题上的立场分歧过大会破坏政党竞争。

(二)政党的社会根基

在高制度化政党体制的国家,政党在各自的选民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根基,这有助于政党在维持选举的稳定以及选民对该政党的认同程度,而衡量政党是否有牢固的社会根基,可以通过查看在选举中赢得百分之十及以上选票的政党的平均年龄,也可以通过定位与各个政党有关的特定地理区域或社会经济群体。

(三)政党与选举的合法性

政党与选举作为现代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合法性也成为政党体制制度化水平的重要维度,而这种合法性就体现在选民将政党和选举视为合法手段和组织的程度,同样侧重党派与选举人关系的态度方面。

(四)政党的组织水平

这方面涉及政党的持久性和自主性的程度,如果各政党组织发展良好,组织结构合理,则可以通过可预测性和专业化的政党行为为政党体制提供基础的稳定性。具体体现在各政党组织应该相对独立,拥有足够和可预期的资本,不受任何赞助组织的支配,并且不具有个人特色,不被领袖操控;党内各项程序规范,包括党内定期选举、组织活动、奖惩规则等;党内成员对所在政党的信念感和忠诚度要高,不会出现频繁的“政党跳槽”。

三、梅因沃林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的反思

(一)梅因沃林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的价值

在理论方面,梅因沃林关于政党体制制度化的概念及学说的提出,是西方政党理论的重大发展,他提出的衡量政党体制制度化水平的四个方面为以后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并从制度化角度探索政党体制与民主的关系,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广大新兴民主国家。以梅因沃林的学说为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有关拉丁美洲、东亚、前苏东地区及非洲等国家的政党体制研究得到蓬勃发展。例如维基·兰德尔和斯瓦迪就从体制内外两个向度,结构、态度两个层次扩展了政党体制制度化的内涵,具体而言,体制内的结构和态度因素分别指政党间竞争模式和政党间互相认同程度,体制外的结构和态度因素分别指政党相对于国家机构的自主性和民众对政党的支持程度;希肯和库洪塔在《亚洲政党体制制度化》中借鉴了亨廷顿的制度化概念以及梅因沃林和斯卡林的政党体制制度化研究,将对政党体制制度化的分析拓展到了亚洲案例,从理论上强调威权传统与政党制度化的关系,认为政党体制的制度化可能是威权政策的遗留物;克鲁瓦桑·沃尔克尔则将梅因沃林关于衡量政党体制制度化的四个面向细化到各种指标。

在实践方面,梅因沃林的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为新兴民主国家的政党体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表明政党体制制度化与新兴民主国家的民主巩固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重要关系,梅因沃林及之后的学者对新兴民主国家的政党体制制度化水平进行了比较,为政党体制在这些国家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为新兴民主国家政党及政党体制发展、政治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梅因沃林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的内在局限

一是关于政党制度制度化的测量维度方面。梅因沃林的四个面向:政党选举竞争模式的稳定性、政党渗入社会的强度、政党与选举的合法性和政党的组织水平,其实是基于在政党间关系、政党与社会关系及政党内部这三方面的考虑,忽略了政党与国家政权方面的考察,一个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具体体现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政党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国家政权,在制度化程度较高的政党体制中,国家政权的各部分机构都会按规章制度运作,都可以发挥应有的职能;同时政党同军队、官僚等其它国家机构的关系密不可分,政党体制的制度化,有赖于国家法律明确政党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离不开其它国家机构对政党地位与作用的认同。

二是关于该学说的适应性问题。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梅因沃林的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主要适用于竞争性的政党体制,选举的稳定性问题是考察政党体制制度化的主要方面,对于解释西方多党制及两党制国家的政党制度及民主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新兴民主国家面临的政治稳定与民主巩固问题则复杂。例如在政党体制制度化与民主发展方面,梅因沃林关于政党体制制度化与民主转型的因果机制并不完善,在面对新的研究对象时会遇到新的问题;另一方面,梅因沃林的学说认为第三波民主化国家中自上而下的力量在政党体制的塑造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强调政治精英的力量,然而他忽视了政党一旦脱离社会就会失去其合法性,尤其是在情况复杂的发展中国家,政治失序与政党体制制度化双向作用,社会根基薄弱的政党体制会导致治理失效、政治失序,因此在借鉴梅因沃林的学说时,需要考虑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发展中国家政党体制如何走向高制度化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注释

①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② Angelo Panebianco,Political Parties:Organization and Power,translated by Marc Silv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猜你喜欢
学说制度化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东周时期男尊女卑制度化的生物考古证据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学习中央关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指示精神
旷云学说普通话